安东聚变CEO刘程:加速推进Z箍缩聚变商业发电
                    在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背景下,核聚变能正成为被重点关注的战略方向。“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核聚变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在这一产业浪潮中,安东聚变联合创始人、CEO刘程博士带领团队,正加速推进Z箍缩聚变商业发电,探索让中国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现实路径。
以工程化思维破解聚变之难
刘程博士长期专注于高功率脉冲与聚变驱动系统研究。他认为,核聚变的突破不仅在于物理点火,更在于工程化路径能否走通。安东聚变选择的“Z箍缩”路线,通过在极短时间内向燃料施加百万安培级电流,利用强脉冲电磁力将等离子体压缩至极高密度和温度,从而引发聚变反应。这一瞬时放电能量密度极高,被形象地称为“人造闪电”。
与托卡马克等磁约束装置需长期维持等离子体稳定不同,Z箍缩采用“瞬时点火、脉冲驱动”的模式,每次放电完成一次聚变反应,避免了稳态约束的工程难题;与激光惯性约束技术相比,它完全依靠电学驱动,无需复杂昂贵的光学系统,装置结构简洁、运行可靠、成本更低,也更易实现模块化设计与小型化迭代。刘程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聚变能源从实验室真正走向产业体系,通过工程化验证、系统化设计和产业协同,形成中国自己的可复制路径。”
逐级放大,走通工程化之路
在刘程看来,聚变的挑战在于工程落地。安东聚变制定了一条“逐级放大”的发展路线:从百安级基础模块到兆安级聚变驱动系统逐步演进。目前,基础放电单元“夔牛”已完成关键验证,单器件寿命超过20万次,并计划在未来实现百万次寿命目标;其后,公司将推进集成放电模组“雷震子”、高功率驱动装置“雷神号”的研发,最终形成兆安级驱动系统“雷霆号”。
未来5至10年,安东聚变计划实现聚变点火关键突破,具备聚变驱动系统开发与核心器件的量产能力,推动系统级聚变点火(Q>1)及能源示范工程建设。这条路径的终点,是商业化并网发电的实现。“我们相信工程路径是通向聚变能源的唯一现实道路。任何能源技术,最终都要接受工业化和经济性的检验。”刘程说。
沿途下蛋,让“人造闪电”服务现实产业
刘程清楚地认识到,聚变商业化并非“一步登天”,而是“沿途下蛋”的过程。安东聚变计划在推进核心装置研发的同时,推出可产业化的中间产品。例如,小型化脉冲功率源产品将率先应用于加速器、中子源、特种同位素及医疗同位素生产等高端制造领域。这些市场需求明确、技术壁垒高的场景,可在推进聚变目标的同时形成早期营收与产业积累。
同时,安东聚变正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发脉冲电容器、储能模块、高压开关和电力装备等关键部件,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链生态。刘程认为:“聚变产业的形成,不是一家企业的事,而是一个国家技术体系协同的结果。我们希望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推动者和连接者。”
让中国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走在前列
刘程介绍说:“我们的团队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力量。彭先觉院士为我们把握战略方向、确定整体技术路径,是整个项目的精神引领;‘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总工程师杨青巍老师,负责工程实施和系统集成;而我和年轻团队更多是把创新理念落到系统装置开发与产业化路径上。”这种科研传承与青年创新并行的模式,让安东聚变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也具备快速推进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执行力。
随着首轮近亿元融资的完成,安东聚变获得了来自联想之星、啟赋资本、盘古创富、道翼资本、水木清华校友基金等多家机构的投资。资本的注入,不仅是对安东聚变技术路线和团队能力的认可,也折射出核聚变能在国家未来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刘程表示:“聚变能源是未来十年最具战略意义的技术突破口。中国具备强大的工程能力、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日益完善的政策环境,能让核聚变从科学设想走向产业现实。”安东聚变的愿景,就是让Z箍缩能源方案率先在中国实现真正落地,加速可控核聚变商业发电时代的到来,为国家未来产业布局注入新的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