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法院审结首例比特币现金争议案:判决OKCoin返还
冯先生在OKCoin币行网上购买比特币,在进行比特币现金提取时发现领取失败,经协调未果后,冯先生将北京乐酷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日前,海淀法院审结了此案,判决乐酷达公司向冯先生注册账户发放比特币现金38.7480个,驳回了冯先生要求赔偿16万余元价格损失的诉讼请求。据悉,该案系海淀法院审结的首例因比特币“分叉”所产生的比特币现金争议案。
原告冯先生诉称,其在被告北京乐酷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的OKCoin币行网上购买了38.748个比特币(Bitcoin),按照被告乐酷达公司于2017年7月25日和8月1日发布的相关公告,冯先生应获得38.748个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
而后,冯先生按照比特币现金领取公告进行比特币现金提取时发现,该网页“领取”按钮已消失。领取比特现金失败后,冯先生曾多次与乐酷达公司进行沟通,但至今对方未给予其应得的比特币现金。
法院经审理查明,乐酷币行网系乐酷达公司备案经营的网站,《OKCoin币行服务条款》明确了该网站服务用户的具体规则。乐酷达公司先后就比特币“分叉”发布了3个相关公告。其中,于2017年7月18日发布《OKCoin币行关于比特币分叉处理方案的公告》称:“……如果比特币分裂为一种或多种比特币,OKCoin币行将会把分裂出来的各种比特币按拥有权提供给所有客户,并且逐步上线所有新种类的比特币的交易……”于2017年7月25日发布《OKCoin币行关于比特币和BCC(Bitcoin Cash/比特现金)的处理方案公告》称:“OKCoin币行决定:1、2017年8月1日20:20前如您账户内持有BTC(Bitcoin/比特币),我们将按拥有权提供给您等额的BCC,我们会在适当的时间点发放到您的账户。……”于2017年8月1日发布《OKCoin币行关于BCC快照及领取公告》称:“OKCoin币行将于北京时间2017年8月1日20:20进行账户快照,并根据账户BTC权益进行核算……所有领取的BCC将直接打入您的OKEx现货账户中……”
冯先生于2016年11月1日在乐酷币行网注册了个人账户,自2017年1月12日起账户余额为38.7480比特币(BTC),至2017年11月27日,提现38.7480个比特币。但此后,冯先生无法通过OKCoin币行网账户领取相应的比特币现金(BCC)。
法院审理后认为,比特币属于合同法上的交易对象,具有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民事利益”,冯先生的诉讼请求,存在合同法上的依据。乐酷币行网的站内通告,尽管系单方发布,亦可以确认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依据,乐酷达公司应当履行在公告中承诺的义务。在2017年1月12日至同年11月27日之间,冯先生没有进行过其他比特币交易,始终持有比特币38.7480个,符合“2017年8月1日20:20前如您账户内持有BTC”的条件,乐酷达公司应当按照前述站内通告的内容向冯先生发放等额的比特币现金。但原告关于赔偿比特现金价格损失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最后,法院判决乐酷达公司向冯先生注册账户发放比特币现金38.7480个,同时驳回了冯先生关于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
【法官释法】:
由于比特币技术发展路径上的分歧,比特币现金(BCC)在比特币(BTC)“分叉”的基础上于2017年8月1日 被“挖矿”生成,乐酷达公司的承诺即是这一公知事实在其站内服务上的必然反映。比特币等虚拟商品,普通人可以合法持有,但应当自己承担相关风险。我国现行政策禁止比特币等虚拟商品与法定货币之间的兑换。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主管部门先后于2013年12月和2017年9月发出通知,指出比特币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买卖比特币;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高盛确认将为特斯拉私有化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6日上午消息,埃隆·马斯克周一发推文表示他正在与高盛以及投资公司银湖资本就特斯拉私有化一事进行合作。
高盛已在周三向客户发出通知,确认高盛正与特斯拉就私有化一事进行合作并且表示它将暂停对特斯拉股票评级和目标股价方面的研究。对于银行来说,当其投资部门与一家公司有业务往来时,它通常会暂停对其股票的研究分析。
高盛尚未对此消息置评。
目前尚且不清楚在埃隆·马斯克发推文称与这家华尔街公司进行合作时,双方有无达成正式协议。(堆堆)
1号店创始人于刚项目1药网赴美IPO,最高募资2亿美元
8月15日,1药网母公司111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招股书,最高募资2亿美元,交易代码为YI,承销商为摩根大通,花旗和中金。
公开资料显示,111集团由于刚、刘峻岭在2010年创建,于刚也是电商平台1号店的创始人。111集团旗下拥有B2C医药平台“1药网”、互联网医院“1诊”,B2B医药平台“1药城”,是互联网医药健康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个独角兽之一。
目前,1药网销售范围涵盖中西药品、滋补保健、医疗器械、药妆个护等数十万种医药健康产品。1药网不仅拥有药师团队,为顾客提供在线用药咨询服务,还借助“1诊”的医师团队,为顾客提供在线问诊、开具电子处方单等服务。
业绩方面,111集团招股书显示,该公司2017年收入为9.595亿元,2018年上半年营收为7.309亿元。2017年净亏损2.493亿元,2018年上半年净亏损1.295亿元。
1药网在2013年低调完成了A轮、B轮融资。2015年1月完成4.5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未公布。2015年10月,于刚曾向媒体透露,1药网正进行新一轮超10亿元D轮融资,但官方之后并未公布此轮融资是否完成。今年4月,1药网宣布获得5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为通和毓承。
招股书披露的股权结构显示,111集团创始人于刚和刘峻岭两人持股份额均为24.5%。
今年以来,美股市场迎来中概股IPO热潮,但不少中概股上市后短期内表现并不佳,股价破发现象屡屡上演。对此,腾讯新闻《一线》援引美国Krane Funds Advisors基金首席投资官Brendan Ahern观点称,总体来说中国科技公司板块仍受到美股投资人欢迎,“目前的市场震荡可能会’挤掉’中概股中的水分”。
国产红芯浏览器被指作假:套用谷歌内核,却自称“自主”
腾讯《一线》作者 方砚
8月16日消息,昨日,宣称为自主研发浏览器核心产品的“红芯”公司宣布完成2.5亿C轮系列融资。该公司称,通过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浏览器核心技术,推出了世界第五颗也是唯一一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浏览器内核——红芯Redcore。
而在该公司的通发资料中,前四颗浏览器内核分别为微软IE浏览器内核Trident、谷歌Chrome浏览器内核Blink、苹果Safari内核Webkit、火狐浏览器内核Gecko;而红芯Redcore与之并列。
然而,根据“小声比比”等自媒体对该浏览器解压发现,红芯浏览器最终会得到一个chrome文件,其版本号是49.1.2623.213,该版本正是Chrome最后一个支持XP系统的版本。
而在该浏览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仅操作界面与谷歌Chrome浏览器大致相同,诸如断网界面也与其有着高度类似,均有一只小恐龙画面。
基本可以断定,红芯浏览器与众多国产浏览器一样,仅是一款chrome的套壳浏览器,与其宣传中宣称的自主内核相差甚远。
对chrome的套壳本是国产浏览器界的常见现象。腾讯《一线》了解到,谷歌chrome浏览器除了正式发布的chrome版本外,尚有一个chromium项目,供开发者开源使用。
对于该开源项目,谷歌的要求仅为标注来源即可,使用成本极低,国内多款浏览器,如UC、360、搜狗等均采用了该方案。只是,像红芯浏览器这样公开宣称拥有自主内核,确实罕见。
根据红芯浏览器官网,该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政府相关机构与国企。红芯联合创始人兼COO高婧甚至表示,在当下的全球竞争市场环境下,既有政治红利又有技术红利,一方面是核心技术国产化的趋势,从政府最高层开始对核心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扶持,另一方面,红芯跟市面上大家在用的浏览器最大的区别是定位不同。
其独有定位,正是在To B,“目前中国浏览器活跃用户超过3.5亿,其中超过60%是在办公场景中使用的,而企业级的安全浏览器就会成为一个企业应用的入口,成为一种效率工具,能够与OA、ERP、CRM融合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高婧宣称。
腾讯《一线》还发现,红芯公司并非一开始就在做面向政企的浏览器,在今年6月25日,该公司才正式更名为红芯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此之前,该公司名为美通云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品牌为“云适配”。
当时,云适配定位是HTML5企业移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出的产品包括可将现有PC版网页适配成HTML5的移动应用跨屏云Xcloud、可快速构建HTML5网页应用的Amaze UI。
其多轮融资均是在“云适配”时期获得。据了解,在2012年成立后,2013年科大讯飞对其进行了3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此后,晨兴资本、达晨资本、IDG资本又对其多次投资。
不过,截至目前,对于红芯浏览器造假一事,无论是红芯公司还是对其投资的机构与企业,尚无一家对之进行回应。
股东要求Uber卖掉自动驾驶业务,CEO不反对
腾讯科技讯 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过去仓促进入自动驾驶汽车领域,但是遭遇了诸多挫折,尤其是发生了全世界第一宗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死亡的车祸。据外媒最新消息,一些股东目前正在要求Uber卖掉自动驾驶汽车业务。
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The Information引述知情人士称,Uber的部分股东已经向公司施压,要求其卖掉自动驾驶研发部门。对于这一消息,Uber官方并未置评。
据报道,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Uber的自动驾驶研发业务已经消耗了1.25亿美元到2亿美元现金。Uber目前仍然不是上市公司,并不对外发布财报,但是媒体披露称,在Uber每一个季度的亏损中,自动驾驶部门的研发投入占到了15%到30%(该部门仍处于烧钱阶段,并无收入或利润)。
Uber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网约车平台,随着日本软银集团今年初成为Uber的大股东,Uber开始收缩在全球的扩张,开始更加关注利润。该公司高管多次表示,计划在2019年上市。
伴随着盈利压力增加(为上市构建一份更靓丽的财报),Uber之前已经变卖了东南亚地区的业务,更早前,Uber也退出了中国和俄国市场,当地业务被置换为竞争对手的少数股权。
今年三月份,Uber的自动驾驶研发遭遇了重大挫折,该公司改装的一辆沃尔沃SUV,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撞死了一名49岁推着单车过马路的女性,消息引发了全球震惊以及对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技术是否成熟的激烈讨论。
Uber这辆事故车的备份司机,事发时没有查看路况,反而通过手机观看电视节目。Uber为此遭到了外界抨击。另外,美国媒体也曝光了Uber自动驾驶项目的许多乱象,包括将发展速度放在安全性之上。
Uber过去还被谷歌兄弟公司Waymo告上法庭,被指盗窃了自动驾驶商业机密。Uber败诉,Waymo获得了Uber的少量股权作为经济赔偿。
在上述车祸发生之后,Uber解雇了所有的备份司机团队,其自动驾驶测试也更为谨慎。
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公司称,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水平上,Uber、特斯拉、苹果等知名公司的技术明显落后于Waymo、通用汽车、日产汽车等公司。很显然,Uber的自动驾驶技术要成气候,难度巨大。
之前美国媒体曾报道,Uber管理层和昔日对手Waymo进行了洽谈,希望对方利用自己的网约车平台来运营无人出租车业务。Waymo态度如何尚不可知。
Waymo正在准备在下半年推出无人出租车服务,其已经订购了八万多辆无人车,签署了保险合作协议。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Uber的一些高管认为,现任首席执行官科罗沙并不反对变卖自动驾驶研发业务,不过Uber不会完全退出。Uber可能会要求收购方在自己的网约车平台中运营无人出租车业务。
在卡兰尼克执掌时期,Uber四面出击,亲自进入了网络地图和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和昔日的盟友谷歌成为竞争对手。在全球各地,Uber的无人车业务也和出租车公司、政府监管机构产生了冲突。
在科罗沙执掌下,Uber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倾向于和外部公司合作,构建伙伴网络,而不是自己来吞吃所有业务的利润和商机。(综合/晨曦)
传美团欲下周进行港股上市聆讯,集资最少40亿美元
网易科技讯 8月16日消息,据香港媒体报道,继小米(01810)之后,香港第二只“同股不同权”新股美团点评快将上市。 消息透露,美团点评计划下周进行上市聆讯,最快本月开始上市前推介,目标集资最少40亿美元(约312亿港元)。此前曾传美团欲融资60亿美元。
今年6月,美团点评在香港提交招股书。数据显示,美团点评2015-2017年营收分别为40.2亿、129.9亿、339.3亿元;营业亏损分别为84.7亿、62.6亿、38.3亿;净亏损分别为105.2亿、57.9亿、189.9亿元。
和此前港股上市的小米一样,美团也存在由于过往融资发给股东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增加而带来的“非经营性亏损”。据招股书显示,美团经调整亏损净额持续收窄,从2015年的-59亿元收窄至2016年的-54亿元,2017年进一步收窄至-28亿元,三年内亏损减半。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美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共计452亿元。同时,美团连续三年研发费用占收入的比重超10%,且研发费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5年至2017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2.04亿元、23.66亿元和36.46亿元。
2017年美团的交易用户数达到3.1亿。美团交易用户人均每年交易笔数从2015年的10.4笔提升至2017年的18.8笔。美团平台的在线合作商户从2015年的约300万增长至2017年的约550万,其中2017年活跃商家达440万。
数据显示,2017年美团交易金额3570亿元、交易笔数58亿。2017年12月月活跃用户数为2.89亿。
传今日头条正进行750亿美元估值融资
新浪科技讯 8月16日上午消息,据”IPO早知道”,今日头条正进行750亿美元估值的私募融资,富达等长线基金将参与本轮融资。与其他新经济和互联网巨头不同,今日头条没有选择提前和加速IPO进程,而是在一级市场募集大量资金。本轮融资将于下月初交割。
特斯拉车辆缺陷证据曝光,或置司机生命于危险境地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6日上午消息,特斯拉告密者Martin Tripp发推文公开了内部邮件、照片以及车辆识别号码,并称这些是特斯拉电池工厂制造工艺存在缺陷的证据。此外,他还表示特斯拉出售的产品也都是不完美的,这会将司机生命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在之前的采访中,Tripp表示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在制造工艺上走了危险捷径,而马斯克对此是直接知情的,但并未进行干预。
他在推文中写道,列出的车辆识别号码指的是采用了受损电池的具体车辆,这些受损电池根本不应当被安装在车辆中。这是一系列推文中的第一条:
Tripp还在推特上发布了一些照片,声称特斯拉将废物废料存放在超级工厂的露天停车场和卡车上,而不是在温控仓库里。他还分享了一些截图,表示工厂内有大量废料。
Tripp已经与特斯拉展开激烈的法律斗争,而此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控告Tripp将公司生产活动的保密资料和虚假消息告知媒体,并为此黑进了公司的内部系统。
Tripp也采取了反击,他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申请告密者投诉。
特斯拉曾告诉包括CNBC在内的多家媒体,有一个告密者打电话警告称Tripp威胁说要“关闭特斯拉”。Tripp的代理律师Stuart Meissner发现特斯拉从未知晓告密者的真正名字,也未能证明这个人是否与Tripp有任何联系。内华达州斯托里县的官员从未在特斯拉超级工厂发现实质性威胁,而Tripp则完全免于这些指控。
特斯拉的发言人表示: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这些断言都是错误的。Tripp本人根本不了解他所说的特斯拉汽车安全事宜。在Model 3车辆中也没有使用任何受损电池,所有的车辆识别号码都采用的是安全的电池。有一点要指出,在任何Model 3车辆中,到目前为止从未出现电池安全问题。”(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