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0

朗新科技集团旗下新电途与百度地图达成数据合作

双碳时代,人们的出行更加讲究低碳、环保。其中,私家车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以充电桩为代表的的"出行新基建"无论是在技术、还是产业规模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充电桩在安全风险上远低于加油机,故此它的建设能够更加深入车主的生活场景。除了专用的充电场站,还可以建在停车场里,甚至"隐身"在楼宇地库中……但也正是这种场景化很容易导致人与桩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现诸如充电桩近在咫尺却无处寻觅的尴尬。而出行必备"伴侣"的导航地图凭借高精准定位优势,轻松地化解了这种尴尬,特别对于新能源车主而言,不仅能"认路",还能帮助其快速找到契合需求的充电桩 近日,国内领先的第三方聚合充电平台新电途正式与百度地图达成数据合作,将为新能源汽车车主提供更便捷、更精准的充电服务。目前新电途业务已覆盖全国350多座城市,连接全国超九成的在运营充电桩,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三。借助百度地图在AI技术与大数据上的优势,新电途将整合全国更多充电桩数据,将进一步完善新电途充电网络。 此前新电途已与高德完成数据对接,加上此次与百度的合作,将更好的为全国绝大部分新能源车主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用户只需在高德或百度地图搜索"充电"或"充电桩",就能快速找到周边新电途平台覆盖的所有充电桩,并显示充电价格、空闲桩数量等信息。 与行业其他充电运营商构建并推行专有充电APP不同的是,新电途一直坚持与流量入口合作的充电服务模式,合作APP既包括支付巨头支付宝、云闪付,也涵盖导航领域的高德、百度,以及分布在全国的城市超级APP,构建起用户覆盖率广、使用门槛低、用户粘性强等一系列优势。车主不需要再下载任何充电APP,直接凭借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的的支付宝、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平台就可以实现快速找桩、充电、支付等闭环。 "手机APP太多,空间太挤"已经成为当代人们使用手机的一大烦恼。许多用户的手机里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款APP,要找到想用的还得来回翻几遍。众多的APP让手机不堪重负、垃圾挤占内存却很难清理等问题困扰着很多用户。对于用户而言,用更少的应用满足更多的需求才是真正的诉求。 回归充电服务本身,充电桩是绿色出行的基础设施,行业仍处在重塑发展阶段,呈现充电桩运营商多而杂的局面。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为196.2万台,而全国大大小小的充电桩运营商数量多达上千家,仅深圳、广州等单一大型城市的充电运营商就有上百家。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单个或多个运营商的充电APP达到"车行天下"的愿景,显然并不容易,行业呼唤大一统平台的出现,新电途的诞生正是基于此,而新电途携手各大国民级APP形成聚合充电服务入口,就是从便民的角度出发,让车主实现单个APP就能在全国绝大部分充电场站完成充电,或将成为行业良性发展的"金钥匙"。
展开

碳手印与ICT,欧洲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深度思考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欧洲无疑是公认的先锋。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造成了巨大影响。物资短缺,物价飙涨,失业率也节节攀升。节衣缩食,减少能耗,成了那一代欧洲人的集体记忆。 狠狠吃过能源危机苦头,才使得欧洲走在绿色转型前头。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绿色新政》,提出了到2050年欧盟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且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宏伟目标。绿色新政从碳中和、减少污染、欧洲企业清洁化、携手并进四个方面推进,并发布了一万亿欧元的资金预算。 如今三年已近,在绿色新政实施的过程中,既有硕果累累,也有经验教训。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可以作为我们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参考与借鉴。 2021年,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数字能源”)打造大型访谈节目《方博碳讨室》,聚焦“碳中和”相关议题,邀请各领域专家探讨“碳中和”相关产业趋势、前沿技术,分享观点与思考。最近的第六期主题为《欧洲绿色能源转型之路》,邀请了UNFCCC、全球太阳能理事会主席等专家,共同探讨了欧洲在能源转型方面的经验及对于全球“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思考。同时,这也是《方博碳讨室》首次漂洋过海将会客厅搬到国外,面向国内观众分享欧洲“碳中和”进行时现场。 在能源转型路上,欧洲要付出多少成本? 借鉴历史经验,坚定走绿色转型之路,也是欧洲给能源危机开出的一剂长期药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曾说:“化石燃料经济已经达到极限,现在到了更注重创新、使用更清洁能源的时候。” 欧洲绿色新政发布后,清洁能源转型成为重点发展方向,许多国家将投资目标对准了光伏和风能。以西班牙为例,政府拨款9亿欧元鼓励自发自用;意大利政府也划拨专项资金并为自发自用项目减免税费;法国政府也宣布了建设90GW光伏项目的计划。 三年即将过去,我们看到,多项政策都得到了落地。我不清楚当初制定绿色新政时是否考虑到这些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毕竟成本并不是绿色新政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时至今日,欧洲感受到了发展清洁能源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好处,那就是比化石能源更便宜。 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洁能源存有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价格昂贵。但随着近年来度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光伏发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做到了“平价上网”、可以与传统火电一较高下的地步。欧洲也不例外。都认为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是昂贵的,未曾想过“光伏发电”有朝一日会成为“降低电价”的大好机会。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一幕正在上演。 事实上,在中国绝大多数光照好的地方,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已经低于燃煤发电。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曾提到“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截至目前已降到0.3元/千瓦时以内。”在2021年四川甘孜州正斗一期的200MW光伏项目招标中,甚至报出0.1476元/千瓦时的超低价格。这种既便宜,又环境友好的能源,当然是要大力发展。 实践也多次证明了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一旦建成几乎不再消耗资源,技术上也相对可靠,价格还稳定。在访谈中,全球太阳能理事会主席José Donoso一再强调发展光伏不仅是关注环境的需要,同样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二者并不矛盾。“这是降低能源消费价格和摆脱对他国能源依赖的机会。” José Donoso说。 众所周知,欧洲能源对外高度依赖,过去5年里,欧盟约有57%到60%的能源消耗依赖化石能源进口。世界银行报告也显示,2022年,欧洲天然气价格将是2021年的两倍,煤炭价格上涨80%,均创历史新高。加之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制裁等因素的影响,欧洲绿色能源转型这条路,或还将加快节奏。 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己”。面对国际上高企的原油与天然气价格,欧洲除了扩展能源进口来源外,还需要推动自身的能源发展,用“两条腿”走路,才能维护欧洲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安全。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清洁能源以及推动自身能源转型已经成为欧洲必然的选择。它虽不能立竿见影,但从长远来看,却有助于增强欧洲人抵御更多寒冬的能力。 打破能源“不可能三角” ,演绎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因为光伏发电从能源角度来看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在访谈中大家还讨论了欧洲在光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是用地问题,光伏发电什么都好,就是非常占地方,特别是在欧洲这种本来地方就不大,光照还不是那么理想的地方。欧洲的解决方案是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各种屋顶,墙面什么的,只要能晒着太阳的,都贴上光伏板。这也是光伏发电的一大优势:可以拆分成很小的模块独立运行,而且安装简单,只需要接上华为智能组串式逆变器就可能为家里供电。华为欧洲数字能源业务部副总裁Michel FRAISSE在访谈中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屋顶光伏就像在自家菜园里种了菜,菜园里豆子太多了,那就可以把豆子放到冰箱里,这就相当于配置储能。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另一个问题是环境影响问题,很多人认为光伏好是好,但是别在我家旁边建。这是人们对科技产物的固有偏见,认为科技产物一定会破坏当地的生态。我也碰见过很多人,认为建了光伏电站,就把当地的光全部吸收了,电站下面的地就寸草不生。在这次访谈中José Donoso教授介绍到,他们做了大量调查,发现光伏电站不但不会破坏当地生态,反而会大幅改善电站附近的生物多样性,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多与当地居民沟通,让当地居民摒弃对光伏电站的偏见,这样才能更好推广光伏发电。 而在中国,光伏发电不但改善当地生态,还结合当地资源,开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创收项目,既增加当地就业,又为当地居民创收,这对于某些偏远山区的乡村振兴,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我曾去考察四川凉山州贫困山区喜德县的农光互补项目,当地农民被招募来管理光伏电站,同时在电站区域放牧,互不耽误,为当地增加了不少收入。 开放宏观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和跨境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能兼顾。其实,能源领域也有一个“不可能三角”理论,即能源的安全、绿色和廉价三个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同时达到安全稳定、绿色环保并且经济廉价。但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光伏正是解决人类文明“能源不可能三角问题”的钥匙,别说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安全绿色和廉价,它都要。 此外,分布式光伏不但是能源自给自足的最佳解决方案,还是未来ICT产业转型、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重要推手。当家家户户都成为能源中心后,它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可以满足城市的能源需求,城市及交通的能源也将变得更加的智慧化,它可以利用最近的能源供应而非千里之外单一的能源供给,这可以极大提高城市和交通能源的韧性,为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碳手印与ICT,碳中和需要深度思考“人类的核心需求” 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预测:如果能耗持续增加,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升高2.7°C。2.7°C是什么概念?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指出,全球温升要控制在1.5°C之内,超过这个数值,人类就会遭受毁灭性打击。面对这一生存问题,各国都提出了或长期或短期的碳排放目标。 而在本次访谈中,UNFCCC全球创新中心项目执行官Massamba Thioye提出了一个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观点。他认为实现碳中和光从各行各业自身如何降低碳排放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回归人类的核心需求,然后如何利用创新去重塑价值链和供应链。用中国人的方式来说就是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直达病灶并进行根治。 拿交通行业的碳中和来举例,一谈到降低交通行业的碳中和,大家的关注点都是用电动汽车替代传统油车。但人类的核心需求并不是开车,而是达到某个出行的目的。假如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不用开车就达到出行的目的,那是不是就不用考虑减少车辆碳排放的问题了? 例如现在大部分人开车都是为了上班,而如果我通过搬家让自己离上班地点非常近,只需要走路或者骑自行车就能到达目的地,或者直接在家办公也能达到同样工作的目的,那就绕过了车辆减排的问题,这就是Massamba 在访谈中提到的交通领域减排思路:“足不出户 却能尽知天下事”。 事实上新冠期间这一设想也得到了应验,大部分人通过居家办公也能让工作顺利推进,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出行产生的碳排放。根据国际能源署相关数据,即使2021年全球碳排放已经恢复到略高于2019年新冠大流行的水平,交通领域碳排放仍比新冠大流行前低8%、约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可以说这6亿吨的减排量大部分来自ICT的功劳。 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如果居家办公成为新常态,那么减少的将不仅仅是开车带来的碳排放。我们不再需要实际的办公场所,也就不需要办公楼,那将减少楼宇建设所产生的大量碳排放,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虚拟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少了频繁的面对面交流,我们也会大量减少对衣物的需求,从而减少生产衣物带来的排放,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些虚拟的服装甚至是人设的变更——比如在虚拟世界中把自己设定成一只熊猫。当然这一切设想的实现并非没有代价,它的代价就是会带来ICT碳排放的增加。 根据访谈中方博士的介绍,全球所有电力中大约有3-5%是用于ICT产业,随着区块链、元宇宙等概念的兴起,这一比例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如果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理念,那么我们应该遏制ICT领域碳排放的增加。但显然这对于全球总体的碳排放降低是不利的,因为我们需要考虑ICT行业对其它行业碳减排的贡献。 那么如何衡量ICT行业对其它行业碳减排的贡献呢,Massamba在访谈中提到了“碳手印”这个概念。所谓碳手印就是指某个措施对环境的总体净影响。比如全球总碳排放是100吨,因为ICT的发展碳排放增加了1吨,但是其它行业的碳排放因为ICT发展降低了10吨。那么ICT对全球碳排放的净影响则是降低了9吨。 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CDM机制中,计算某个项目的减排量采用的基准线排放和项目排放概念。不过一个产业的兴起对另一个产业的减排影响属于间接影响,我们很难量化一个数据中心间接减少了多少次出行,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影响。就像Massamba说的,碳中和需要回归人类的核心需求,进而对产业链进行重构。在这场重构中,可能会诞生新的产业,光伏也好,ICT也罢,虽然他们自身的碳排放可能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增加,但我们更应该注重这些产业的“碳手印”,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碳减排。 《零碳社会》的作者杰米里·里夫金曾断言:碳泡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而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溃,很可能发生在2023-2030年之间。那么,谁能取代其地位?列国政府将目光投向核能、光能、风力、水力等新能源。而在新能源之上,以欧洲为首的发达国家,还画出了一幅更宏伟的蓝图——碳中和。 毫无疑问,在低碳这方面,欧洲已经走在全球的前列,其碳中和目标最具野心,行动力也最高,火电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沦为“弃子”。例如,在西班牙和英国,火电的占比仅为4%和2%。依据BP的《能源统计年鉴》,2020年,欧洲煤炭发电比例降至14%(相较2015年下降20个百分点),核电占比为25%,天然气发电占比约19%(相较2015年提升14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升至37%。 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世界都在朝着这方向努力的同时,大家其实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走的路线是绝对正确的,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像《方博碳讨室》这样的节目,跳出公司与国家的框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碳中和道路上的先行者,分享各自在碳中和道路上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探讨中优化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最终达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 这并不是一个环保目标,更是一个生存目标——在全人类生存危机面前,这是天然的选择。
展开

央视网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同名播客上线网易云音乐

在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懵懂后,我们迎来了“人生第二次”的历练。5月19日,高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姊妹篇《人生第二次》同名播客,在网易云音乐人间剧场正式上线。 《人生第二次》同名播客由央视网与网易云音乐联合独家推出,是同期上线的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延伸。同名播客共有8期节目,每期节目均为独家采访剪辑成的全新原声讲述。该播客重点关注纪录片主人公当下的生活,展现中国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即使前途未知也笃定前行。 两年前,央视网推出人文纪录片佳作《人生第一次》,聚焦出生、求学、上班、告别等12个人生断面,通过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串联出悲喜交集的人生图鉴,以动情而不煽情的温度,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与掌声。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由《人生第一次》原版人马全新打造,是“人生三部曲”IP的第二部,5月19日起播出。 网易云音乐《人生第二次》同名播客,选取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每集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二次采访。结合导演与片中角色的多视角叙述,通过纪录片中主人公在主故事线内外的真实口述,对原有纪录片未能展现的内容进行有效延展与补充。故事的主人公是检察官、是走出高墙寻找自我救赎的父亲、是困境儿童、是单亲妈妈……面对“第二次人生”,且听他们如何直面人生里的惊涛骇浪。 人间剧场是网易云音乐出品的故事品牌栏目,带你聆听烟火人间里的百种人生。该品牌栏目以非虚构故事为核心,主打讲述人间百态的纪实、人物、职业及社会类故事。截至2022年5月13日,“人间剧场”累计播放量已突破6000万。其中职业系列播客《职业十宗最》、后浪打工人故事《Z世代青年说》、航天人自述栏目《苍穹电波》等备受用户喜爱。 中文播客业务在近年迅速发展,成为音频平台商业价值的重要支点。故事类播客因更强的叙事性和沉浸感,而拥有高用户粘性,是最受欢迎的音频内容之一。《人生第二次》及其它精品自制播客的上线,将进一步丰富网易云音乐人间剧场的优质自制内容库,丰富用户的收听体验。
展开

全球玩具品牌StarPony完成超千万美元融资,eWTP领投

近日,全球玩具品牌 StarPony 完成超千万美元 A 轮融资,投后估值超亿美元,本轮融资由 eWTP 领投,老股东险峰K2VC跟投。据了解,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人才招聘、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方面。 StarPony 成立于2020年8月,主打儿童玩具产品。核心团队来自阿里巴巴、华为、UC、小鹏、灵动创想、宝洁等明星企业,创始人兼 CEO 史仓健曾担任阿里移动事业部国际总经理,实现多个产品从0至千万级 DAU 增长,后担任阿里游戏总裁,管理团队规模500人以上,在文娱、儿童产业及全球化业务等方面拥有多年经验。
展开

迈同生物完成A轮融资,朗天医药集团蔡翔董事长独家投资

浙江迈同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同生物”)近日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朗天医药集团蔡翔董事长独家投资。本轮融资所募资金,将用于推进IDH1管线小分子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及及进一步加速公司的其它创新临床管线研发。 据了解,迈同生物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肿瘤发生相关的代谢酶为靶点来研发新型小分子靶向抗肿瘤新药。其中,拟用于治疗脑胶质瘤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靶向IDH1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已申请3项国际(PCT)专利,并已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等多地获得授权。
展开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潮玩童装,TOP FAVOR三个月内连获两轮融资

潮玩童装品牌「TOP FAVOR」3个月内已连续完成两轮融资。其中,最近一轮投资方为勤灏资本,具体金额未透露,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 TOP FAVOR成立于2021年11月,是一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整合创造AI设计、AI营销、AI供应链和AI柔性智造的“潮玩X童装“品牌,主要关注孩子和潮妈的生活方式。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童装产业近2900亿,到2025年预计能达到4738亿。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童装相关企业大概有46万家,但头部品牌稀少,目前排名靠前的巴拉巴拉、安踏儿童、阿迪达斯儿童等市场份额加起来只有10%左右。
展开

半导体特种气体供应商亚格盛完成C+轮融资

安徽亚格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亚格盛”)日前获得安芙兰资本、国元基金C+轮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特种气体、MO源等产品产线扩充。安徽亚格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行业上游高端关键原材料的高科技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LED等行业,已攻克多个“卡脖子”材料,进入全球顶级客户供应链已八年有余。客户涉及韩国海力士、日本铠侠、合肥长鑫、三安光电、台湾晶电等国内外半导体一线大厂,且业务版图仍在不断扩大。
展开

云学堂CEO祖腾:投入亿元级打造内容,全新数字化课程赋能企业逆势增长

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不可预估的挑战,企业如何才能逆势增长? 5月17日,在以“好好学习,天天增长”为主题的云学堂2022内容产品发布会上,云学堂课程体系及内容产品全面亮相,并发布了《企业数字化学习产研SOP》,给这一问题提供了最新答案。 云学堂CEO祖腾表示,“我们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业务带来的影响。依托数字化学习技术,与数字化学习平台深度融合,云学堂聚焦企业战略诉求、核心业务价值链、关键业务问题的培训产品与服务组合,构建以效果达成为目标的内容生态体系,助力企业打造高效率、有效果、好体验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后,祖腾也接受了猎云网等数家核心媒体的采访,进行了相关分享。 从课程合作到内容自研,以效果为导向打造内容工厂 创立于2011年,云学堂已在行业内深耕十余年,积累了包括餐饮、医药、新零售、制造等行业在内的3000+头部客户。截至目前,云学堂已完成E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0亿美元,是国内企业培训领域融资轮次最多、融资规模最大的独角兽企业。 回望过去,2019年无疑是个特别的年份。经过前面八年的稳定发展,云学堂并不满足于待在舒适圈内。于是在2019年,云学堂正式组建了内容中心,继续升级进化。 对于这一举动,祖腾表示,“云学堂一直秉承着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具备行业和业务的前瞻性,这个是我们持续升级的根本。无论是软件,还是相应的数字化学习课程和运营服务,最终都是以客户的需求场景为导向,去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或者说,通过配置化的模式,为客户提供更适合他们的产品组合。” 于是,现在的云学堂已经从最初的提供SaaS软件的软件公司,升级成了一家提供“软件+内容+运营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 据了解,云学堂自2019年成立内容中心以来,在内容产品方面持续深耕,从最初的课程合作到现在的内容自研,一直奔着一个目标,那就是如何基于数字学习底盘基因,结合专业的研发体系和教学保障体系,打造可规模化复制,又能兼顾企业客制化学习的内容工厂。 而在学习效果是学习“第一性原理”基础上,云学堂结合企业学习的特殊性,提出了以学员为中心和以学习场景为中心互相交织、渗透的理论体系。 祖腾表示:“企业内容建设的科学模式是基于UGC、PGC、OGC的多元化内容,将内部生产的知识与外部引入的知识有机结合,以高价值转化率为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之上,云学堂的数字化内容产品学习路径设计以效果为导向,面向业务达成、关键人才培养和组织能力提升来构建完整的内容体系,帮助企业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组织能力打造效率,降低企业培训组织运营成本,有效作用到业务目标的达成,提升员工能力并获得最佳学习体验。” 亿元级投入支持,云学堂推出全新课程体系和SOP方法论 内容的持续高质量产出,离不开大量人力和课程研发的投入。祖腾表示:“云学堂在内容产品课程研发上的投入都是亿元级别。我们的内容产品开发之初首先开展客户需求洞察,同时做行业头部企业走访、调研,深度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场景,希望通过培训解决业务上什么问题。我们大量的产品经理同时兼具行业优秀甲乙方10年以上的经验,并且在师资选择上也聚焦于业内顶尖企业的业务专家和业务高管,保障输出的数字化内容产品更符合企业业务场景,同时课程提供的方法、能力、案例、工具都是可以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 据介绍,云学堂课程产品的研发是基于上千家企业学习项目的洞察,以及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客户的走访与调研,从而形成对企业学习发展趋势的判断。 云学堂内容产品的价值关注点是以企业业务发展、人才培养、战略落地等核心诉求为中心,凭借以效果为导向的数字化教研教学体系,并联合行业资深专家与教授来创作能够为企业产生直接效益价值的高品质内容产品。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云学堂除了考虑共性需求场景外,还考虑到不同行业的特点及业务发展阶段。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基于业务领先、组织增效、人力增值三大企业业务需求场景而构建的九大课程模块,二是根据制造、医药、餐饮、零售、银行、房地产六大重点行业特性进行产品矩阵的构建。时代在变化,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在变化,云学堂的课程体系也在随着企业需求场景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迭代,以期能够更好地助力企业成长。 而经过三年多数为探索,云学堂也在今年推出更多结合企业业务经营的课程产品,并重点发布了覆盖管理领导力、知识服务、营销运营、热门行业等产品系列。 同时,云学堂也展示了包括与人社部合办的数字化学习管理、针对零售业态的连锁经营增长罗盘、与斯坦福联合开发的设计思维混合式学习项目在内的特色学习产品,涉及到从能力提升到思维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云学堂还从3000+头部客户、9000万+企业员工自学小时、100万+企业新增学习项目的实践与经验中,沉淀出一套B端企业培训数字化内容产品研发方法论。企业数字化学习内容产研SOP包含8个一级模块、46道二级动作,263个三级工序,11个核心角色的参与,以保障专业度和实效性。 据介绍,《企业数字化学习内容产研 SOP》的发布,是云学堂把自己的价值开放出来,以期跟更多优秀的机构和老师合作,共同以企业客户价值为导向,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学习产品。 祖腾表示,云学堂会坚持继续走 " 软件 + 内容 + 服务 " 一体化的道路,随着企业需求变化,不断迭代完善自身的产品矩阵,以期能够更好地助力企业成长,成为企业成长路上的陪伴者。
展开
2022-05-19

KKR牵头财团拟以约140亿美元溢价收购澳洲一私营医疗机构

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由KKR&Co.牵头的财团重申了对澳大利亚私营医疗服务提供商Ramsay Health Care Ltd.的收购要约。其中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该私募股权公司及其合作伙伴于上周提交了约201亿澳元(约140亿美元)的指示性收购要约确认。上述知情人士表示,KKR集团预计将继续进行尽职调查,最快可能在未来几周提交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报价。
展开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推迟第五次载人太空飞行,备用系统性能未达预期

据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蓝色起源公司18日宣布,推迟原定于20日进行的第五次载人太空飞行,原因是“新谢泼德”飞行器的一个备用系统的性能没有达到预期。蓝色起源公司在声明中称:“在最后的检查中,我们发现新谢泼德的一个备用系统的性能没有达到预期。出于谨慎,我们将推迟原定于20日的发射。”声明未公布最新的发射日期。
展开

特斯拉 “最牛散户”呼吁:应立即宣布巨额回购计划

被称为特斯拉“最牛散户”的亿万富翁廖凯原周四在社交媒体上呼吁,鉴于公司股价持续下跌,特斯拉应立即宣布回购150亿美元股票的计划。廖凯原在给特斯拉投资者关系高级总监的Martin Viecha的一条推文中称,特斯拉应立即宣布,计划今年回购50亿美元股票,明年回购100亿美元股票。廖凯原还表示,特斯拉应使用其自由现金流为回购投入资金,从而避免动用公司现有的180亿美元现金储备。
展开

i茅台正式上线第一天:280余万人申购2.3万瓶酒,参与人数占注册用户20%

5月19日晚6时,i茅台app公布当日全国申购结果显示,共有2811896人申购包括茅台虎年生肖酒、茅台酒(珍品)、茅台1935共四款产品,总投放量为23444瓶,总申购人次为6633340次。按照i茅台正式上线仪式上茅台集团董事长丁雄军公布,截至5月18日,的用户数1364.26万人计算,共有20%的注册用户参与了上线当天的茅台家族产品申购。
展开

字节跳动朝夕光年:市场传言不实,部分业务有调整,但无大规模裁员

近日,市场有消息称,字节游戏团队发行业务线裁员80%。5月19日,从字节跳动旗下朝夕光年相关负责人获悉:信息不实,部分业务有调整,但无大规模裁员。
展开

人工智能公司SkySpecs 获8000万美金D轮融资

近日,SkySpecs完成8000万美元D轮融资,投资方为Statkraft Ventures、Huron River Ventures、NextEra、高盛集团。SkySpecs总部位于美国,是一家以无人机技术为核心,以风电智能巡检及风电后运维为主要市场的技术研发公司,此轮融资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其产品组合及无人机应用范围。SkySpecs使用自主研发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可通过无人机从高空监测涡轮风机叶片的健康状况。其宣称目前在监测北美约45%的风机叶片。总部位于上海的扩博智能为SkySpecs的全球市场同业公司,也是SkySpecs在美国的竞争对手之一,扩博智能宣称其在风电领域的主要产品“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和“叶片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全自动、数字化等风电智能巡检及后运维创新。
展开

嘉楠科技一季度营收13.6亿净利4.4亿元

嘉楠科技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公告显示,嘉楠科技在本季度录得营收1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7%。同比增长主要来自于总销售算力的增长和每T算力销售均价上涨的驱动。 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销售总算力为430万TH/s,同比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了119.1%,公司表示,销售总算力连续增长主要缘于强劲的市场需求和交付能力。 同时,在持续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公司灵活的经营策略下,嘉楠科技在本季度的毛利达到8.2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7.2%。 同期,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从2021年同期的120.4万元人民币增长为4.416亿元人民币。 在研发支出方面,嘉楠科技当季研发费用为1.012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期的5820万元增长73.9%。 此外,公告还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嘉楠科技预收账款为17.699亿元人民币,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13.407亿元人民币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未来几个季度销售订单的首付款有所增加。 展望下一季度,公司预测2022年2季度,总营收将在人民币16亿元-18亿元,约较2021年2季度增长48%-67%。公司表示,该预测是公司根据目前的市场及经营情况给出的预期,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主要财务数据包括: 收入:2022年第一季度收入从2021年同期的4.028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3.561亿元人民币(合2.139亿美元)。同比增长236.7%。同比增长主要是由于销售总算力增长和每T销售均价提高。 销售总算力:2022年一季度公司销售总算力为430万TH/s,同比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了119.1%,销售总算力连续增长主要缘于强劲的市场需求和交付能力。 成本:2022年第一季度的成本从2021年同期的2.08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5.263亿元人民币(合0.83亿美元)。成本的同比增长趋势与收入增长一致。 毛利和毛利率:2022年第一季度毛利为8.298亿元人民币(合1.309亿美元),2021年同期毛利为1.9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7.2%。 总运营费用:2022年第一季度的总运营费用为2.515亿元人民币(合3967.8万美元),2021年同期为2.0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0%。 研发费用:2022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1.012亿元人民币(合1595.7万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5820万元增长73.9%。 股权激励: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所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折合人民币约为1.013亿元。 经营性利润:2022年第一季度的经营性利润为5.783亿人民币(合9121.9万美元),而2021年同期为1370万元人民币亏损。 归属股东净利润:2022年第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从2021年同期的120.4万元人民币增长为4.416亿元人民币(合6966.2万美元)。 经非公认会计准则调整后的净利润:2022年第一季度,经非公认会计准则调整后的净利润为5.434亿元人民币(合8571.9万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1.432亿元人民币增长279.5%。非公认会计准则调整净利润不包括股权激励费用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每股净收益:2022年第一季度,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的基本净收益和稀释净收益均为2.57元人民币(合0.41美元)。相比之下,2021年同期每ADS基本净收益和稀释净收益均为0.01元。每股美国存托凭证代表15股本公司A类普通股。 预收账款:截至2022年3月31日,预收账款为17.699亿元人民币(合2.792亿美元),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13.407亿元人民币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未来几个季度销售订单的首付款有所增加。 现金流: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26.432亿元人民币(合4.17亿美元),与2021年12月31日26.843亿元人民币相比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本季度支付了更多的供应商预付款及所得税费。 展望第二季度,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基于公司管理层目前的判断,嘉楠科技预测2022年2季度,公司总营收将在人民币16亿元-18亿元,约较2021年2季度增长48%-67%。该预测是公司根据目前的市场及经营情况给出的预期,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展开

湖北首个5A级智算中心在随州开建

近日,湖北首个5A级智算中心在随州高新区正式开建。该项目自今年3月正式签约以来,相关工作就紧锣密鼓的全面铺开,仅用时60余天,就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智能化赛道上的“随州速度”,令人瞩目。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十四五”期间,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布局以及突出“特色产业”引领作用的发展思路,随州抢抓智能化发展的新机遇,结合市情实际,率先布局具备“开放、融合、普惠、绿色、服务”核心优势的5A级智算中心。 据悉,该项目采用了曙光提供的“四位一体”建设模式,融合公共算力服务、数据开放共享、智能生态建设、产业创新聚集于一体。在涵盖规划、建设、运营在内一揽子服务的基础上,还保障了智算中心建成后的应用创新、算网接入以及产业孵化、生态汇聚等,为扎根区域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作为随州培育特色产业增长极的重要驱动力,智算中心将面向专汽、香菇、文旅、风机等特色产业,提供适合的算力服务、数据服务、算法服务以及一系列应用工具,切实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让AI深层次融入研发、生产等各环节、让特色产业发展从宽泛、粗放向专业、精细转变。 此外,智算中心还将直接满足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数据大脑、数字孪生城市和政府数字化治理等场景的深度计算需求,并通过大数据融合平台,实现覆盖政务、经济、民生的大数据采集、融合、分析、共享,避免数据烟囱。从多维度加速推进随州数字政府建设进程,提升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展开

联易融ESG报告:供应链金融科技助力中小微企纾困减负

5月19日,联易融发布2021年上市以来的首份ESG报告,这也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上市企业披露的首份ESG报告。报告介绍了联易融在行业领先的科技能力和产品矩阵,并对公司在绿色低碳运营、绿色金融创新、助力普惠金融、构筑数据及信息安全壁垒、打造组织能力等非关键领域的表现进行详细阐述,为供应链金融科技同业者提供绿色发展范式。 中小微企业作为市场最具活力的主体,它们在传统融资模式中,大量依赖于线下的融资申请及金融机构现场尽调等活动。伴随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推进,基于快速处理、科学精准管控的指导思想,区域的封锁和交通的限制日益增加,使得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活动受限。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构建起了一个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其发展能够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契机。 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嵌入,起到了明显的降本增效作用。联易融以科技解决方案助力金融机构的资金直接注入到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小微企业,使得相关企业通过我们的服务解除了对资金的后顾之忧,从而全力投入的疫情防控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以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发行的全市场首单在疫情防控供应链资产证券化项目为例,2020年疫情期间,联易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服务绿色通道的支持下,利用先进的全在线化技术和丰富的审核经验,全天候在线工作,为核心企业和供应商提供远程培训、远程客服、远程审核、远程身份认证、远程确权等服务,助力客户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完成了相关发行工作,为中交二航局及其供应商援建火神山、方舱医院及相关疫区医院及科研实验室等疫情防控项目建设投入提供有力的保障。 联易融旨在通过科技助力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促进数字化转型,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联易融运用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填补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缩短支付周期,改善现金流量,以数字化、高效、便捷的融资流程,利用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概况,获得低成本融资,将通常的10-20%的融资成本有效降至5-6%。截至2021年12月31日,联易融累计服务超过14万家中小微企业。
展开

元宇宙三十人论坛正式成立 万兴科技受邀成为理事单位

5月15日,“第二届全球元宇宙大会暨元宇宙三十人论坛成立大会”通过线上直播方式成功举行。大会于现场启动了元宇宙三十人论坛成立仪式,宣布“元宇宙三十人论坛”正式成立,并公布了学术与技术委员会第一批名单和发起理事单位名单。万兴科技(300624.SZ)作为元宇宙三十人论坛主要参与者和共建者之一受邀参会,并成为发起理事单位之一。据悉,万兴科技也是目前元宇宙三十人论坛发起理事单位中,率先提出聚焦创作者经济,为创作者进行技术、创意资源、生态全方位赋能的上市公司。 元宇宙三十人论坛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领域综合性智库论坛之一,它由各领域具有前瞻性及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产业专家、企业家共同发起,并且汇集来自全球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和商业机构的中坚力量。元宇宙三十人论坛自筹建以来,已先后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超200场,覆盖影响传播用户超数亿次,得到行业内数百万人的关注,获得数百家上市公司的支持。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尚冰先生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在后疫情时代下,我们已经逐步进入了数字化生存的新状态新环境。数字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在加速推进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那么如何利用好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产业发展、信息消费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作为创意软件A股上市企业、新生代数字创意赋能者,万兴科技(300624.SZ)数字创意软件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累计15亿+的用户,正致力于打造中国创作者经济第一股,积极拥抱由创作者驱动,共创、共享、共治的新时代。万兴科技也正以创作者为中心,通过技术、资源、生态多维度创新赋能,努力带给全球海量新生代创作者们颠覆传统的互动、协作和创意表达体验,以及创收变现。 技术创新层面,万兴科技压强投入元宇宙新技术、新应用,包括虚拟数字人、轻量化3D设计工具、协同设计工具、VR技术创新应用等,不断研发更简单高效的创意软件产品,让更多个体创作者随时随地投身创作、打破边界协同作业、畅通无阻表达创意。 创意资源层面,万兴科技深化布局视频创意主航道,不仅打通了“桌面端+Web+移动端”资源强协同,更结合AI等智能化技术,实现素材智能识别、标记等功能,深化全球全链条正版素材库布局,打造坚实的内容底层生态平台,建立“数字原料工厂”。 创作者生态层面,万兴科技正全力打造PUGC创意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交流交易、互动成长的空间和平台化服务赋能,帮助创作者共创优质内容、共享商业价值。 面向创作者经济新时代,目前万兴科技也正全力推进“平台+创业者”的特色发展模式,面向全球高薪招募创业者,重磅推出“拿着高薪去创业”创业3.0政策,广邀各路“英雄”携手打造创新产品矩阵、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此次受邀成为元宇宙三十人论坛理事单位,意味着万兴科技在元宇宙方向的布局和发展实力,再获行业权威认可。此前,万兴科技已获邀成为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并入选《互联网周刊》联合德本咨询发布的《2021元宇宙潜力企业TOP50》榜单。 作为元宇宙三十人论坛理事单位,万兴科技将以真诚、开放、务实的态度,不断探索元宇宙下的创作者经济赋能,同时将与理事单位及各界企业共同推动元宇宙产业创新实践,为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探索数字时代的全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

匠数科技获评北京市“专精特新”,AI落地多行业安全、智能应用

5月19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对外公告发布2022年度第三批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匠数科技通过了层层严格审核,成功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专精特新”,彰显高精尖科技硬实力 “专精特新”企业,即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特征的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推动产品及技术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韧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补足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审,全面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专业化程度、精细化程度等各项条件。此次成功入选,充分彰显匠数科技在AI内容安全防护领域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产品性能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也是其在“专、精、特、新”经营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聚焦AI工程化,全自研技术推动前沿科技真正落地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底气是科技实力。作为以技术为立身之本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匠数科技自创立以来,坚持全自研AI技术,深耕图像领域,始终走在行业创新的前沿,不断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据悉,匠数科技核心团队成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拥有10余年AI算法、互联网、高端工控系统研发经验,不断在人工智能算法、自主AI平台和智能硬件领域进行创新研发,形成了更低算力成本、更优计算效率的技术优势,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高速边缘AI硬件、高稳定性AI软硬件系统设计等领域获得多项专利。 长期以来,AI技术落地难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普遍共识。以终为始,紧盯AI技术落地,是匠数科技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不变准则。经过8年的行业深耕,匠数科技已经打造出高性能、高效率、高性价比的软硬件产品,可提供从端到云一体化的AI内容安全解决方案,在政府信息化、轨道交通、文化版权、医疗、教育、金融等多个领域完成了AI技术的落地应用。 过去几年,匠数科技潜心研发、践行AI技术的行业落地应用,持续升级完善算法、技术和产品,以期提高多行业发展的智慧性、安全性、自适性。
展开

阿里文娱推出数藏平台“鱿物”,光笺链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阿里大文娱旗下数字藏品平台“鱿物”于5月17日0点正式上线,由阿里影业旗下IP交易及创新平台阿里鱼运营,由零幺宇宙旗下“光笺链”提供底层技术服务。阿里大文娱的主入口优酷视频APP也为“鱿物”提供了首页搜索和“我的”两个主要入口。「鱿物」是以文博文创内容为核心的数字藏品平台,依托阿里鱼在版权交易和授权领域具备多年的行业经验与资源积累。据悉,阿里鱼与包括国家博物馆、卢浮宫、敦煌博物馆、颐和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5月18日中午12点,鱿物首个数字藏品非遗缂丝《美人图》上线,限量2000份开售即秒空。
展开
长按图片可以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