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米科技第四季度营收16.62亿元,2021年总收入达62.50亿元
3月17日,华米科技(NYSE:ZEPP)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报告,在该季度,公司营收为16.62亿元人民币(2.607亿美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每股摊薄净收入为0.14元人民币(0.02美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每ADS摊薄净收益为0.55元人民币(0.09美元),其中每份ADS代表四股A类普通股。
为感谢股东的大力支持,除了将继续推进股票回购计划外,华米科技还宣布,将派发特别现金股息——每股普通股0.025美元或每份美国存托凭证0.1美元。公司将坚定地执行既定战略,实现股东长期价值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华米科技的自有品牌表现格外优异:根据财报,2021年全年Amazfit和Zepp出货量增长达59.6%,收入增长达45.8%。
“2021年,我们继续壮大自有品牌Amazfit和Zepp,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丰富了产品组合,全年收入符合修订后的指引。”华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汪表示,尽管目前全球的宏观环境充满挑战,但Amazfit和Zepp的产品出货量在第四季度仍实现了稳定增长,同比增长达14.3%,这表明两大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正日益扩大。公司保持着强劲的国际扩张势头,例如在北美地区,2021年出货量增长了超过200%。
IDC近期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21年四季度,华米科技的Amazfit和Zepp成人手表出货量在巴西、土耳其、意大利、印尼、西班牙、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位居市场前三;而全年累计出货量则位列全球前五,超过了市场的整体增速。
在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的同时,黄汪强调,公司还将继续保持与小米科技在战略上的密切合作;双方目前正积极探索新产品的开发,其中最新一代小米手环7也将于年内推出。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米科技智能设备的全球累计出货量,已经突破了两亿台。
华米科技CFO邓成表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芯片短缺的阴影下,公司第四季度的收入仍达到了16.62亿元人民币,全年收入达62.5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主品牌产品贡献了46.5%的收入和超过一半的毛利润。
他同时强调,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公司在第四季度减少了运营费用,全年毛利率也超过了20%,比2020年保持了稳步提升;公司还将持续加强成本和运营管理,以便在疫情的影响减小时迅速抓住需求反弹。
目前,公司保持了充沛的现金流。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米科技拥有约14.68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及等价物,这个数字比上个季度末增加了19%。
立讯精密回应给苹果AirPods提供芯片“系统级封装”服务:不予置评
有报道称,立讯精密正在为苹果AirPods耳机提供芯片“系统级封装”(SiP)服务。立讯精密证券部人士回应称:“不予置评,具体客户的具体情况不方便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立讯精密是苹果AirPods耳机最大的代工组装厂商。
工业互联网企业“蓝卓”完成第二轮5亿元融资
近日,工业互联网企业“蓝卓”完成第二轮5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富浙资本领投,软银中国等机构跟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supOS工业操作系统平台的研发与创新、平台生态体系完善及开源开放生态孵化。
微软将在芬兰投建区域数据中心
微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将在芬兰南部地区投建区域数据中心以满足云计算需求,同时会将服务器产生的废热回收利用。微软正在与芬兰国有能源公司富腾合作,利用后者现有的区域供热基建设施收集并分配热量。微软西欧总裁Cindy Rose表示,这个数据中心将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为芬兰数字转型提供可持续动力,同时为芬兰的家庭和企业供暖,帮助城市实现其排放目标。
私域电商“买益客”获顺势资本千万元天使轮投资
私域电商“买益客”获顺势资本天使轮投资1000万元,估值5000万人民币。本轮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团队运营等方面。据官方介绍,买益客是S2B2C模式电商平台,主打食品和服饰两大品类。
迅雷:2021年总营收达2.396亿美元,同比增长28.3%
迅雷发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第四季度及2021年全年未经审计的财报。财报显示,迅雷全年总营收达2.396亿美元,同比增长28.3%;毛利润达1.2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净利润达110万美元,同比扭亏为盈。云计算及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保持强劲地增长势头,贡献营收1.362亿美元,同比增长52.7%,得益于扩大服务能力和客户需求增加。
LG新能源与现代汽车将在印度尼西亚建立电池合资公司
据报道,LG化学旗下专注于电池业务的LG新能源,同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现代汽车,将在印度尼西亚成立电池合资公司。两家公司在去年7月份就已同意成立合资公司,在合资公司中,LG新能源占有50%的股份,现代汽车占有25%的股份。该工厂预计在2024年投入运营,初期计划的年产能是10GWh,但两家公司同意根据需求,在未来将工厂的电池年产能提升至30GWh。
张冰:如何完成从“九曳供应链”到儿童鲜食品牌“唯鲜良品”的华丽转身?
2014年11月,张冰为了改造生鲜供应链从阿里离职后,利用自己的花名“九曳”创办了九曳供应链。八年时间九曳供应链从“一家专注服务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成长为一家“领先的生鲜供应链服务平台”。
2022年1月,九曳供应链的创始人张冰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唯鲜良品Wefresh品牌CEO,据悉,「唯鲜良品」以北极深海鱼虾类为食品原材料,为3岁以上儿童提供营养、便利且富含高蛋白及优质脂肪的鲜食产品,为小朋友提供围绕一日三餐的营养便利餐食解决方案。
2014年7月,为了践行自己的梦想,在阿里上市前两个月离职创业,张冰决定选择去变革一个特别苦的传统行业——冷链物流。“中国只有把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搭建及运营起来,才能打通生鲜供应链,才能保障生鲜食品的安全流通,降底农产品损耗,提升产业链效率。”
通过7年的发展,“九曳”已经不单单是张冰的“阿里花名”,“九曳“已经是中国电商冷链的知名品牌,几乎在每个生鲜天猫店和直播间都能看到九曳冷链配送,顺丰则持续将九曳冷链列为行业竞争对手。
短短几年时间,九曳供应链快速在全国布局24个生鲜物流中心,服务了超1400多家品牌,服务品类涵盖了所有的冷链食品。其中线上销售的冰淇淋品牌有90%是使用了九曳的服务。同时,九曳供应链在全国有500多个城市实现次日达的配送能力,日常能够调配到的冷链车辆大概有2000多辆,每天帮助品牌商把6万个订单配送给全国消费者;一个覆盖全国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已然初现。
全直鲜—“全球生鲜直采服务平台”
但在张冰眼里,冷链不仅仅只是冷链。
“冷链物流是为生鲜供应链服务的,生鲜供应链平台则是为商品服务的,而商品是为人服务的。”以终为始,张冰说,“我们的目标是用温度链接全球的生鲜美食。无论是挪威的鳕鱼、俄罗斯的帝王蟹还是智利的车厘子,让国内外上下游的生鲜食品经营者都能通过平台实现全球直采,让全球生鲜美食触手可及。
2017年开始,九曳开始打造B2B品牌“全直鲜”——全球生鲜直采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外上游客户提供产品分销、为下游客户提供全球生鲜直采。全直鲜国内渠道对接了本来生活、天天果园、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200多家B端渠道,例如:为每日优鲜和苏宁小店提供橄榄橙、广西火龙果采购 ;为京东采购波士顿龙虾、爱尔兰面包蟹、墨西哥红龙虾等;与盒马合作,进口澳洲车厘子等等,SKU接近600个-700个,其中60%-70%为海外进口。
从”蟹九爷“到Wefresh,做生鲜品牌一直是夙愿
除了直采及渠道输送,做真正直面消费者的生鲜品牌,是张冰一直以来的夙愿。
“冷链物流就是公共基础设施,就像打下一座地基,如果不在上面盖上商场、公寓、写字楼,仅仅有地基,价值是不能最大化的。“
早在2015年, 九曳供应链在为原产地客户提供冷链服务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尝试打造自己的生鲜品牌。从大闸蟹品牌"蟹九爷"、 新疆小白杏品牌“杏福到家”、鲜花品牌“Roseschool“到 麻辣小海鲜品牌”拾蔚鲜“等,基于冷链物流的基础孵化生鲜品牌的夙愿一直没有停下,后来还有烟台大樱桃、海南火龙果、椰青榴莲等等,九曳甚至还不断尝试直接或者间接投资现代化的分选工厂。
最让市场惊艳的是“Wefresh”椰子品牌。2018年,九曳供应链专业买手奔赴泰国最好的香水椰子产区——丹嫩沙多进行果园直采并将首批香水椰带入国内市场,由于香水椰的口感,极短时间内就被国内消费者一抢而空。由此九曳供应链成立了“Wefresh”椰子品牌,在泰国设立椰青基地,从采摘、生产、运输、入仓、分拣、打包配送,九曳供应链参与到椰青采后的每一个环节,并全程0℃-4℃冷链运输至国内,确保椰青鲜美品质。
2019年,“Wefresh”椰青在国内的销售额近两亿元,Wefresh商标下的泰国进口椰青份额占泰国产地总量的20%-30%,甚至销往迪拜等全球市场。
可惜的是,2020年疫情来临停止了所有商业板块业务。
唯鲜良品——“唯有新鲜,方为良品”
然而,张冰并没有放弃。
2022年,“唯鲜良品”换装后再次上路,但是没换的依然是“唯有新鲜,方为良品”的初衷,不过这次是儿童鲜食,并得到峰瑞资本的第一轮投资。“可能没有哪个创业者对打造出一个品牌有如此执念“ 张冰说。
前面七八年在生鲜供应链领域的深耕,张冰再次创业有了坚定的方向,“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一直是我的创业原则。“张冰强调。
依托创办九曳供应链的冷链经验和在供应链食材上的壁垒,张冰选择了一条能给消费者及行业带来更大价值但又很艰辛的路,立志于打造“中国现代家庭儿童鲜食第一品牌”。
对作为即是创业者又是8岁小朋友的父亲的张冰而言,他深刻的体会到:以90前后为代表的年轻父母有着比父辈们更为焦虑及紧张的家庭和职场生活。一方面,职场的内卷,让这一代年轻父母拥有更少的时间放在家庭;另一方面,人口向大城市的迁徙以及年轻人对“独立”生活的追求,爷爷奶奶辈参与带娃的比例也逐步减少。这导致了“生娃养娃”成为年轻父母较为焦虑的话题,而对于吃惯外卖的他们,又不舍得孩子像自己一样凑合,给孩子“做饭吃”则首当其冲,但又无从下手。
此外,家长对营养知识的认知基础决定了儿童的饮食内容与饮食习惯,但目前中国家长的营养知识比较局限,导致在食物的选择和膳食行为上存在诸多误区,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能发现现在的普遍饮食结构中许多不足之处,如:尽管肉蛋奶消费增加,但蛋白质摄入总量却呈下降趋势,优质蛋白质摄入依旧偏低;整体脂肪摄入过高,而其中优质脂肪比例非常少,要获取更优质的蛋白和脂肪来源,深海鱼是最好的选择。未来,随着健康意识的升级,家庭对于深海鱼类的需求会进一步提升。
”我们家的小朋友就非常挑食,唯鲜良品的合伙人安默然也是两个小朋友的爸爸,所以我们一拍即合,希望去创造一个即满足儿童营养需求又解决烹饪便利的儿童食品品牌。“让更多小朋友都能够健康成长的初心,让新的唯鲜良品诞生了。
-
金蝶2021年财报发布,标杆大企业用户实现新突破
3月16日晚,金蝶披露了2021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金蝶录得收入约人民币41.74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约24.4%。集团云业务实现收入同比增长44.2%至约人民币27.58亿元,收入占比约66.1%。2021年金蝶云订阅服务年经常性收入(ARR)约为人民币15.7亿元,同比增长58.5%,云订阅服务相关的合同负债实现同比增长64.6%,集团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39.6%至人民币约6.61亿元。
年报显示,金蝶不仅在持续推进的云转型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也在大型企业市场持续扩张,标杆项目实现里程碑突破。报告期内,金蝶云·苍穹和金蝶云·星瀚总计录得收入人民币约3.85亿元,同比增长102.9%,同时苍穹和星瀚的客户续费率超过120%。2021年苍穹和星瀚合计签约客户551家,其中新签客户316家,包括建信金科、物产中大、沙钢集团、一心堂、华大基因、中软国际、风华高科等行业标杆客户。过去两年,苍穹和星瀚累计助力102家大型企业客户开展国产化替代。
金蝶云·苍穹平台作为自主创新的新一代企业级PaaS平台,基于可组装理念继续巩固高壁垒技术优势,累计申请专利213项,推出了业界领先的金蝶云·苍穹多维数据库,支撑合并报表等高性能、高要求的业务场景应用,进一步强化了苍穹平台在财税领域的技术优势。
金蝶云·星瀚以财务中台、EPM、全球司库为代表应用,涵盖大企业集团财务、集团税务、全球人力资源、集团生产采购等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产品性能迈向世界级水平,助力国产化替代。期内,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多维数据库的星瀚EPM(企业绩效管理),已在国家电投、浙江交投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成功实践;华为全球人力资源项目一期完成验收,二期稳步推进,金蝶将结合华为HR实践,在2022年隆重推出星瀚HR;星瀚全球司库帮助厦门国贸,实现司库管理的国产化,进一步丰富了财务中台产品(费用中心、应付中心、资产中心、结算中心、税务中心等),提供超级自动化技术,大幅提升业务处理效率;星瀚供应链产品和制造产品被大型制造业客户选择作为整体其新一代核心数字化系统。星瀚实现了千亿行交易数据的高性能、高一致性处理,帮助众多企业突破系统性能的“卡脖子”问题。
业绩的持续高速增长,加上市场影响力的稳固深化,促使金蝶不断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近日,就有包括海通证券、野村、信达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机构上调对金蝶的评级,表达积极未来增长预期。其中,信达证券3月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伴随着信创的深入推进和央国企数字化转型深入,公司大客户市场将迎来新机遇。公司苍穹+星瀚产品持续打磨,标杆项目逐步落地,大客户市场逐步发力,有望核心受益行业增长红利。”
在2021年11月举行的金蝶全球创见者大会上,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徐少春指出,“中国企业软件和海外厂商的技术差距已经被填平了,目前的差距在产业链的完整性上。再有两三年的时间,我们要把国产软件的生态真正搭建起来。”金蝶的期待不是成为”中国的Salesforce”,而是要做“世界的苍穹”。“时”、“势”均已就位,中国企业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前景值得期待。
1药网第四季度营收34.6亿元,同比增长31%
1药网母公司111集团(Nasdaq:YI)今日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第四季度,净营收为34.6亿元(人民币,约合5.43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6.4亿元增长30.9%。净亏损为1.017亿元(约合160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为1.374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为7390万元(约合116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1.050亿元。
整个2021年,净营收为124亿元(约合19.5亿美元),较2020年的82亿元增长51.5%。净亏损为6.210亿元(约合9750万美元),而2020年净亏损为4.671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为4.754亿元(约合7460万美元),而2020年净亏损3.914亿元。
途牛第四季度营收7340万元,同比下滑38.2%
途牛旅游网(Nasda:TOUR)今日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第四季度,净营收为7340万元(人民币,约合1150万美元),同比下滑38.2%。净亏损为3620万元(约合57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9.218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3290万元(约合520万美元)。
整个2021年,净营收为4.263亿元(约合6690万美元),较2020年下滑5.3%。净亏损为1.285亿元(约合2020万美元),而2020年净亏损13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1.097亿元(约合1720万美元)。
云集第四季度营收4.7亿元,同比下滑64%
社交电商平台云集(Nasdaq:YJ)今日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第四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4.714亿元(约合740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为人民币13.274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5790万元(约合91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人民币7730万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100万元(约合111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人民币6310万元。
整个2021年,总营收为人民币21.554亿元(约合3.382亿美元),而2020年为人民币55.303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1.323亿元(约合2080万美元),而2020年净亏损人民币1.517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882亿元(约合2950万美元),而2020年净亏损人民币5330万元。
华熙生物2021年营收49.48亿元同比增长87.93%,净利润7.82亿元同比增长21.13%
近日,华熙生物(688363.SH)发布2021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升87.93%至49.4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2亿元,同比增长21.13%,营收净利创新高。
年报称,营收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2021年立足主营业务板块,持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不断推出市场需求产品,实现功能性护肤品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19.73亿元,增长比例达146.57%。原料产品、医疗终端产品销售收入也保持持续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8.62%、21.54%。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华熙生物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12.76亿元,同比增幅80.97%。
2021年,华熙生物业务模式正式升级为生物活性物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四轮驱动”模式,打开新的战略成长空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业务经营均取得良好成果。
原料业务方面,在海外业务仍然受到疫情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整体收入达到9.05亿元,同比增长28.62%,增速远超去年同期。公司积极进行产品创新,除透明质酸以外的其他原料取得120%的收入增长,生物活性物平台公司格局进一步形成。随着公司产能进一步释放以及高端产能(无菌产品)的规划,原料业务公司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仍将进一步扩大。
医疗终端业务方面,2021年实现收入7.00亿元,同比增长21.54%。骨科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稳定增长;PRP产品获得爆发式增长,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开拓,有望成为下一个爆款产品;医美业务进行组织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进一步规划产品管线布局。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方面,在较大的业务体量上增长速度超过去年同期,2021年实现收入33.20亿元,同比增长146.57%,四大品牌(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均度过品牌初始成长期,进入规模化阶段,且首次实现单品牌(润百颜)年收入过10亿。未来成长天花板进一步打开,公司打造出3-5个国民级品牌的战略成功可能性大幅增加。四大品牌均已形成大单品并形成差异化优势品类,发展任务由优先追求规模增长,逐渐升级到规模增长的同时提高收入质量、改善运营效率、深挖目标用户、优化市场渠道、深化品牌根基的精细化运营阶段。
功能性食品业务方面,2021年是公司功能性食品业务的发展元年,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三大品牌,包括玻尿酸水品牌“水肌泉”、透明质酸食品品牌“黑零”和透明质酸果饮品牌“休想角落”,品牌格局初步打开,功能性食品业务获得良好开端。
而在研发方面,2021年华熙生物坚持长期主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研发实力不断科技创新,筑高竞争壁垒、加宽护城河。报告期内研发投入达到2.84亿元,同比增长101.43%,研发人员数量571人同比增加194人,在研项目239项同比增加116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9项同比增加40项,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科技力,持续引领生物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公司原料新认证、注册成果12项,新获得医疗器械注册2项,新取得特殊化妆品行政许可证8项。
私域电商买益客获顺势资本千万元天使轮投资
私域电商“买益客”获顺势资本天使轮投资1000万元,估值5000万人民币。本轮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团队运营等方面。据官方介绍,买益客是S2B2C模式电商平台,主打食品和服饰两大品类。
星航资本首期美元基金首轮关账超2亿美元
星航资本(Rockets Capital)宣布完成首期美元基金首轮关账,募资金额超2亿美元。小鹏汽车为基金战略基石出资人。本轮募资也吸引了中国数家顶级投资机构,包括IDG资本、eGarden、红杉中国、五源资本和纪源资本等。
白犀牛通过首个L4级自动驾驶系统国际标准ISO22737场景评估测试
2022年3月17日,在首个针对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国际标准ISO22737公布仅仅半年后,白犀牛无人车即在国际知名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UV(简称:TUV莱茵)的见证下,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验证后,成为大中华区第一家通过该标准场景评估测试的自动驾驶企业。
ISO 22737由ISO技术委员会在2021年7月对外公布,是目前首个,且是唯一的针对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预定路线LSAD低速自动驾驶系统(Low-speed automated driving for predefined routes),对该系统的性能要求、系统要求和性能测试程序都提出了相应规定。过去,尽管L4级自动驾驶系统已被小范围应用,但对其性能和安全验证的国际标准却长期空白,ISO 22737的出现,为制造商、运营商、用户及监管机构都提供了相关指导,以确保该系统的安全部署和安全运行。
白犀牛是全国首家运用L4自动驾驶技术开展商超&生鲜无人配送的企业,白犀牛无人车搭载的LSAD低速自动驾驶系统由白犀牛CTO夏添博士带领团队自主研发,通过验证后,夏添博士对此表示“标准化工作对于自动驾驶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白犀牛作为深耕城市无人配送业务的自动驾驶公司,一直积极参与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测试。国际标准ISO 22737对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避障能力、通行能力以及安全性能等方面提出了科学的要求。能够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SO 22737场景评估测试的自动驾驶企业,是对白犀牛自动驾驶能力的认可。白犀牛希望以此为契机,携手TUV莱茵共同推动低速L4级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TUV莱茵大中华区交通服务副总裁黄余欣表示:“从国内低速无人车产品的推出,到国内外多个应用场景的落地、示范区域的不断增加,TUV莱茵始终致力于帮助产品制造商和运营方,把关无人车的产品质量和运营安全。同时,我们依托德国总部在自动驾驶领域丰富的项目经验,积极为国内监管机构建言献策,推动国内无人车行业的技术落地与安全运营。”
“这是TUV莱茵和白犀牛的首次合作,相信通过本次ISO 22737场景评估测试,能够客观地反映该产品自动驾驶系统的能力。同时也感谢天检中心智能驾驶试验团队的大力支持,相信未来,我们会继续携手为国内更多无人车企业,提供更精准、科学的产品评估服务。”黄余欣总结道。
白犀牛是一家L4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专注于公开道路场景的生鲜和商超末端配送。公司成立于2019年,由前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核心成员朱磊及夏添博士联合创立,总部位于北京。白犀牛是全国首家在城市公开道路开展生鲜和商超无人配送的企业,经过三年发展,白犀牛已具备L4无人配送车的自主研发和量产能力,并且针对商超和生鲜的即时配送需求,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
目前,白犀牛已与永辉、天虹、达达等国内领先的大型商超及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成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日常化的商超和生鲜无人配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