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在移动互联网底层红利边际效应缓缓消逝的今天,AI毫无疑问是被寄予厚望的未来力量。数十年的研究积累加上大量的资金投入,人工智能到底走了多远?商业化如火如荼,落地哪些行业能释放巨大机遇?巨头护航给AI行业创业者带来的是高枕无忧还是更加谨小慎微?面对人工智能估值泡沫的争议,创业者和投资人又有何看法?文章来源:华兴资本(ID:iChinaRenaissance)。
在刚刚结束的“一π即合•华兴π对”上,人工智能领域先锋创业者和资深投资人齐聚一堂,辩论行业内最受人关注的议题。以下是论坛内容精华整理:
一、人工智能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华兴资本董事刘英航(主持人):
人工智能经过近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影响着生产生活。想问下在座的各位专家,如何看待AI发展至今所处的阶段?
明略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明辉:
我们是从大数据起家的,人工智能底层就是数据,没有数据也做不了。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的方向是图像识别,叫模式识别图象处理,在实验室里我研究的是指纹和掌纹的识别。
我们公司创业的方向是基于数据去挖掘知识,在知识上做其他更复杂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是他的第一个阶段需要去识别图像和语音,识别以后还需要对识别的对象做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知识图谱的技术了,有了理解之后可以做分析和决策,最后我们在行动的时候通过像机器人的工作再去做一些工作。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徐立:
我读书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讲大数据,当时数据很大,但可以用来做什么很难说,那个点的数据我们称之为叫结构化的数据,能存下来的存,存不下来的就不要了。现在AI最大的突破,在于把原来存不下来的东西变得可以结构化,不管是语音、视频还是其他信息,都可以进行更有效的结构化和数字化。我想基于这些技术,原来针对于大数据分析包括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技术和模式,都能够在应用里,从这个阶段来看,我觉得后面的商业化和未来的前景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极链科技创始人兼CEO金明:
目前AI这个行业90%的公司都是没有盈利,我觉得人工智能处于从技术向商业化转型的阶段。记得2012年我还是一个大二学生时,在波士顿和几个同学一起看球赛,我们特别喜欢这场球赛一个球员的鞋子,后来我们在谷歌用几分几秒搜索球鞋信息时没有得到结果。
当时我们就希望未来有一天,当人们看球赛注意到喜欢的球鞋时能通过AI马上了解到品牌信息,并完成购买。这是六年前创业的初心,今天我们确实做到了这件事。虽然今天消费行为习惯,场景式的消费习惯,或者场景式AI人工智能还需要提升,还在刚刚商业化的起步阶段,但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机会。
猎户星空创始人兼CEO傅盛:
我觉得有点像苹果电脑刚开始那个阶段,也就是微型计算机技术刚刚出现时,大家对它既狂热又觉得能力有限,对它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意见。
我觉得一个新技术刚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会过度狂热,今天看起来人工智能只是完成了我们以前技术上的一个缺口,比如说有人的直觉的能力,但是从直觉能力再往下到决策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这并不妨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产品化的阶段,这个产品可能从金字塔尖的小众用户开始的。就像当年苹果电脑进入家庭的时候价格非常贵,应用也非常少。
我们在做的是服务机器人,从去年年底开始场景落地。我们在想其实就像一开始的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最早的时候你觉得它有些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并不一定能用起来,后续通过APP,或者应用软件的提升让它能力再提升一层。人工智能是个基础构架,只有产品化和场景化以后,在场景下能够让用户觉得它有用,人工智能才到真正完成的闭环阶段。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
我用两个身份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是技术的信仰者,一个是投资人。作为技术的信仰者,我认为人工智能目前的状态就像个人电脑刚开始发展时的雏形,未来的应用前景有很多是现在无法想象的。
从投资人角度来看,AI领域创业企业刚兴起时的评估方式是算法+人才,到了后面变成了算法+人才+影响力。在过去一两年,我们认为还要加上行业应用,有些项目的行业应用是实实在在的用AI改善和提升我们生活。
比如说明势投的全应科技,应用于热能行业的改造。中国烧煤的热能效率连欧美的50%都达不到,欧美的经验存在于工作几十年的老师傅的知识库里。全应科技跟陕煤合作,虽然没法一下子达成别人摸索几十年的成就,但现在通过改造能达到70%~80%的热能效率,以我们国家烧煤能量转换的体量来说,每年帮助节省大量煤炭,真实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百度风投CEO刘维:
我觉得AI已经进入一个先导应用开始落地,要更大的落地需要从定性到定量、大家开始算效率账的时代,需要等待AI技术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AI系统本身的能力和效率,具备去解决更复杂行业问题的能力。今天的AI作为展示系统来讲,在各个行业流程中都嵌入进去了,都有点作用,但很多时候并没有真的带来一种对业务系统的彻底改变,还是在打补丁。我觉得下一波的机会很有可能是利用前沿的AI技术去重新塑造业务系统,激进地把一些行业的业务流程做彻底的改变。
今天的AI创业公司,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光做技术是不够的,开始做销售,但未来只是简单的卖东西可能也是不够的,在行业面前缺乏议价能力。创业者必须去做有想象力的、行业颠覆的事情,而不是跟着甲方提出来的具体需求走。从这个角度讲,大机会才刚刚开始,跟第一波做起来的技术公司逻辑变得不太一样了。
二、下一波产业机会在哪里?
华兴资本董事刘英航(主持人):
随着AI技术的商业化,除了之前引爆的安防市场,也有众多行业被AI赋能,如自动驾驶、视频AI应用、新零售等。请问各位嘉宾,未来对于AI应用商业化,有哪些看好的领域?
百度风投CEO刘维:
越传统的领域越有创业公司的机会,因为这些行业不仅数据基础弱,决策能力和效率模型的基础也比较弱,这样的行业就有机会。不光是改造他的技术,不光是给他做技术供应商,而是利用前沿的AI技术来帮他重塑效率模型,形成新的业务链条,就能成为举足轻重的核心业务伙伴。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会轻易碰一些效率模型水平已经很高的领域,部分零售领域、金融领域和互联网领域的领先企业已经是基于高水平的效率模型的了,他们缺的可能只是单点AI技术,相反在工业领域、物流领域、医疗领域和农业领域这些线下传统的领域,行业整体机会大一些,当然对创业者的要求和挑战也更大一些。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
所有效率低下的行业都有机会。今年中国物流行业的GDP比去年涨了0.2%,从去年的14.6%到今年14.8%,跟美国的7.2%相比,这意味着我们市场还有一倍的效率提升空间,这个数据解释了为什么过去几年大量VC/PE在物流行业布局,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技术改造的传统领域,我觉得今天中国各个传统行业里都有这样改进的机会。
猎户星空创始人兼CEO傅盛:
我认为服务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今天还不是特别明显,但在日本、美国非常明显了,日本已经到了因为招不到夜间的服务员,24小时超市都只能开到半夜一两点的情况。我认为AI有几个优势,比如前台就是非常简单的垂直场景下用AI武装起来的机器人,前台机器人百问不烦,也不会偷懒和辞职。同时还能解决你在北京招的人和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招的人水平拉不齐的问题,当你有新的信息输入进去,所有的终端是一样的,其实这不算AI技术,就是信息技术的一个优势。
还有一个好处,他能够把所有在线下的交互数据都数据化,而不是简单的变成交易最后的结尾,它能够把全流程都掌控起来。机器人真正把线下用户每一个发问,每一个交互都变成搜索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才能使得线下的效率变得更高。我认为在未来整个服务业包括零售,包括各个公共服务部门都有巨大的机会。
极链科技创始人兼CEO金明: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觉得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所看到现在目前可能升级的最快的一块是在于消费产业。第二层,我们看到后面十年是大视频时代的十年。
在2003年大哥大时代,当时美国有个年轻人觉得大哥大现在有这么多人在用,应该会成为一个入口,后来他做了一个操作系统叫安卓。后来2005年安卓被谷歌收购,2007年安卓被谷歌开源,如今,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都会接触到安卓系统。一部电影1.27个G在5G时代1到2秒就完成下载了,视频最有可能像当年大哥大这样成为入口。
我们在2014年的时候出了全球第一款基于视频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做了四年之后,今年一月份我们把它开源了。极链希望看到后面真正进入到大视频时代的十年,会有更多的企业拥抱视频,使用我们的视频操作系统,使得视频里面有电商、有广告、有搜索、有购物、有社交。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徐立:
未来的哪些细分有发展潜力,我想这波产业的变化升级来自于新的技术推动,一般新的技术或者新的科技就是来做对行业定义的事情。比如说你没有苹果手机,也不知道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在这之前说下一波移动互联网最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很难。
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当技术在某种意义上定义了大家没有想到的应用空间,这个时候他才能爆发出最大的可能性和潜力,所以我觉得刚才讲的一些垂直领域都有可能爆发,但是更大的魅力在于他的技术不确定性。试想未来的技术可能彻底改变你的生活,你会发现你交互的模式,你出行的模式,你所有的模式都不一样的时候,这里面的机会其实是非常非常的大。
当技术重新定义了生产工具、行业边界的时候,这里面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升级改造的空间。我也期待未来到底哪些人的生活被我们现在的技术定义的完全不成样子了,这样才能更有趣一些。
明略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明辉:
从行业方向来讲,我一直的观点所有的技术其实都是能做出来的,只是说你花多大的代价。所有的行业都要看你的经济模型,你到底能不能用这样的成本来去解决收益的问题,最后我们能去选择的一定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且空间巨大的行业。
像金融行业的风控,机构里做风控的人不算多,用AI解决风控问题可能成本和收益较难匹配。反观安防和铁路维修,招工难,对人的需求量很大,AI也有机会,不管是通过算法还是通过机器人,有机会以一个客户能够承担的成本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在这些行业里面都是有很大的机会。
三、“亦敌亦友”的巨头
华兴资本董事刘英航(主持人):
在创业过程中,与巨头的博弈是永远的主题。AI技术是无国界的竞争,巨头拥有丰厚资金和产业资源。在座的企业里面也有跟BAT巨头资本和业务合作的。想问各位如何看待创业企业与巨头的竞合关系?
明略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明辉:
中国的软件公司、2B公司基本上没有赚大钱的。我觉得在中国如果你的技术只是简单的替代普通的劳动力,其实你就是赚不着钱的,而且软件这件事情未来在互联网的时代他也是越来越不值钱的,因为开源的到来使得我们很多公用的技术会越来越多的开源化,但凡这个技术是所有人需要的他就一定会出现开源的平台,而且做的越来越好。
未来应该要去做一些有长时间的领先性的技术,比如硬件,你看准一个方向是可以投资下去,这样当你的硬件量产出来之时,你至少已经领先这个市场两年左右,这个时候你才有喘息的契机可以产生一定的收入和利润。
很多公司选择跟巨头合作,我相信大家也是看中巨头今天有很多C端的用户,包括数据很好的资源,同时他们有很好的云基础,云是很重要的资产,资产不是随随便便能被复制的,有了很好的资产作为底座,你在上面做开发做应用,基础就会牢靠一些。
我相信很多AI公司都会选择去跟巨头合作,但是跟巨头合作你必须要有一些能力是巨头没有的。比如说我们有什么能力,之前腾讯不做数据中台,恰恰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做数据中台,从公安局到各种营销的客户,包括制造业的,所以这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我们就可以跟巨头有一个很好的互补协作。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徐立:
我觉得有两个点。第一,所有的行业往前走必然是要具备一些独特性很强的要素,启动的时候就可以跟巨头有一定的差异化。
第二,在企业小的时候要避开主航道,如果在巨头核心的收入支柱和收入航线上做,一定会做的非常艰苦,原因在于不管是在人才、资源、客户都会非常弱。除了要避开巨头的主航道,还要选清楚自己的核心要素,然后搭建一波一波的壁垒,到一定时间往后看,会发现这条支路走的更快,有更大的空间,这是我的看法。
我想现在技术创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他其实不会是一个百团大战的局面,因为他早期的生产要素投入相对来说是稀缺的。
极链科技创始人兼CEO金明:
先抛一个结论,我认为所有的技术都是没有绝对壁垒的。我们能看到技术有先发优势,但没有绝对壁垒,在先发优势的时间窗口内可能要找到自己核心的护城河。
巨头看到你的价值投资了你,不代表它以后不会做这个事情。不管你今天有没有被巨头投,你需要在这个时间里找到你的护城河。你的操作系统是不是足够完善,包括你的数据,这是每一个企业在看透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去做的事情。
猎户星空创始人兼CEO傅盛:
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已经不再是最初的开放共享自由的互联网,今天巨头本质上就掌握着互联网所有的底层。不要有任何的幻想觉得这件事巨头不懂,或者巨头不会干,它懂和不懂只在一念之间,它懂只是符合今天的战略方向,当它不懂的时候觉得对战略没影响。
我觉得有三要素。第一,我觉得一定是远离巨头,从特别边远的地方看机会。第二,一定要有预判能力,它一定会涨起来,就像商业爆炸的可能,这样在巨头开始懂的时候你构建了你的护城河。第三,在今天的中国要花大力气去做苦活和累活,要把自己基础打起来,这个基础不管是技术的还是产品的、商业的,甚至是硬件的。
商业就是和平时代的战争,你这个城堡有多坚固,人家天天围着你打两年打下来了,所以要在他还没有做出这种判断之前构建起自己的体系。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
我比较同意现在的创业者是得干点苦活累活的。比如车相关的项目就是特别苦的,目前巨头不会投,或者巨头只能通过投资机构来碰这个东西。
第二点,从投资的角度看,可能你在特定的场景能够自己产生一些数据,而这些数据是巨头在他的场景里面所没有的,车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特定场景能够自己持续的产生数据,持续的优化学习,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和竞争壁垒,这个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点。
百度风投CEO刘维:
大家观点都比较一致,就是打到外线去,躲到冷的地方去。但同时既然是外线,就需要更加有野心,想清楚怎么在一个冷门的行业里做大自己、提高自己的产业链地位、对行业产生大的改造,才能做出大公司。
刚才我们谈的技术领域,一些前沿的硬件、芯片、传感器等,很多事情大公司会认同趋势,但他们的主战场用不上这些技术,就不会花那么大代价去做。行业也一样,大公司会把一些通用的技术和服务向各种行业开放,但在非重点的行业不会做的那么深,像创业者一样通过从产品到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到运营系统的做加法形成细分行业纵深的壁垒—这些事技术平台公司不会做,大部分产业巨头也不会做和不认同创业者的路径,但有少部分产业巨头可以成为支持者。
这两个点结合起来,横纵结合起来我觉得最后是一个闭环,你想做在一个垂直行业内哪怕很冷的垂直行业,去推动业务大变革的事,光做算法和视觉肯定不够,往往得软硬件结合,自然也就形成了新一代的技术壁垒,这两点结合起来就跳到更远的点上。
四、人工智能行业存在泡沫
华兴资本董事刘英航(主持人):
在座嘉宾有企业家,有投资人。无论企业融资,还是投资人投资,项目估值都是关键的问题。近年来龙头的AI企业融资额和估值迭创新高,但也有声音认为人工智能公司估值太高,行业有泡沫。各位嘉宾对现在整个行业的估值水平和逻辑有什么看法?
百度风投CEO刘维:
我觉得还是要把AI这些概念卸掉之后看这个公司的本质,他是不是强AI所能驱动的独特的公司。如果它的AI能支撑到本身技术的稀缺性,能因为稀缺的技术做到场景的稀缺性、解决方案的稀缺性,能对行业改造有重大影响,大家都会愿意给更高的估值,否则如果AI概念了半天,做的事情是其他公司很容易做到甚至不需要AI也能做到的,最后的终局也就是跟别人在一个红海竞争里。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
现阶段的估值体系,就像刚才徐立讲的,可能只是三千点中间的一个阶段,到底后面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还是看你企业的长期价值。你问我现在的估值体系,我觉得肯定有的公司偏高,但是这只是目前的一个状态,在未来也有可能他的某些东西变得更值钱了,而这是你当下所没有看到的。
猎户星空创始人兼CEO傅盛:
我认为估值最终还是商业来体现的,一定从技术到产品到最后的商业。不管今天讲多少数据,10个T也好100个T也好,最后的数据怎么变成商业的部分,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如果用互联网人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流量,怎么把这些流量做出更好的变现,这是核心的点,我相信整个估值体系会迅速往这边来。再往后看你的产品是不真的有人用,你的产品用途你的客户满意度是什么。再下一个阶段就是你怎么去构建商业模式,现在我认为处在两者交接的阶段。
极链科技创始人兼CEO金明:
商业与技术属性决定估值,从另外一个角度,我觉得估值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创始人不一定是最优的状态。现场有我们早期第一轮第二轮的投资人,早期的时候估值偏高了,到第三轮的时候我们给第一轮第二轮投资者还进行了补偿。
结合一些相关的情况,个人觉得可以给自己更多未知空间,着重在对未来业务核心驱动因素数据和场景的规划,对估值不纠结。对管理团队来说或许估值在合理价值偏下一些会更好,这也会让企业发展与合作有更多可能性,当然,这可能是过去六年作为年轻创业者的感受,要有一种带着投资人挣钱的感觉,是伴随着快速发展最舒服的状态。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徐立:
我觉得核心的一点,如果这个估值是静态的就没有意义了,创始团队或创始人只对一件事情负责,就是对未来增长负责。估值要增长第一看你有没有企业业务增长的要素,能不能把增长的逻辑讲清楚,第二你要能把增长的内容实现,并且超越全世界,在未来别人看到这个点的时候就不会觉得估值贵。
这段时间看下来,现在高估值的高科技企业,在将来的情况下给出社会的价值是非常正面的,因为这个增长会带来社会整个体系的变化,这也是科技企业的价值,它其实在一个链条上,联动到下面一系列企业的生长和变化。
明略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明辉:
关于贵不贵这件事情最关键还是要看投资者和创始人对这件事的终极思考和AI是否能够改变这些行业。
我认为AI本身对于很多行业将来应该是一个非连续的颠覆,从连续性看,大家会去看今天的估值多少,明天多少,后天多少,如果考虑非连续,会从最后一天是什么样的,从后面往前倒推。无人驾驶这件事情大家今天觉得很神奇,估值也很神奇,但是等整个市场全都是无人驾驶的时候,一定会彻底颠覆整个交通出行行业价值链,包括能源这个行业也会彻底地颠覆。
包括比如傅盛说的服务业,我自己特别看好服务业,从以终为始的角度去看,就是越来越少的人会愿意去给别人提供服务,但是对服务有要求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他对劳动力的缺口是很大的,同时我们不管是机器人也好,AI机器人也好,他的成本会越来越低,所以今天大家可能看到这些公司不一定赚到很多钱,但是这个事情总有一天会发生的。
如果大家坚信这件事情大家赌一个好的团队,当然也可以静观其变,等到那天在涨停板的时候再买也行,大家投资的心态不一样,你赌的阶段不一样。我认为这个事情一定会发生,只是不确定会发生在哪个团队上,在哪个行业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