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ilieyun)北京】3月13日报道
拼多多13日晚间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反映企业发展的多项重要指标大幅下跌。其中,平均月活用户增幅从上季度225%腰斩至本季度93%。
财报发布后拼多多股价跳水,从盘前7%涨幅,一度深跌至-7%,总体跌幅高达14%。截至发稿前,拼多多盘前股价为27.11美元,跌幅达10.91%。
本月初,欧洲金融控股集团瑞银(UBS)发布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拼多多泛滥的山寨、伪劣假货问题进一步固化公众对其的既有成见,成为限制平台发展和声誉的重要原因。“直到现在,公司依旧没有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让商家和消费者了解平台为此所做的改进”。
另据财报显示,拼多多本季度持续亏损加剧。由于继续采取激进的广告换流量策略,拼多多用于投放营销亏损暴增至40亿元,较上一季度巨亏400%.,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知情人士透露,除去常规的电视节目冠名和网络广告,去年双十一前后开始的iPhone补贴战是导致其失血的重要原因。据悉,拼多多近两个季度中,不惜为iPhone等苹果产品提供每部高达1000元人民币的补贴,以满足两季财报中所称“品牌化转型”与“向城市消费群体渗透”的定论。
今年2月,拼多多公布1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计划,也被市场解读为解决供血不足的无奈之举。
业绩异动:数据提前下滑,调查显示多数人从未使用过拼多多
今年春节后,经过由前研究物理学家HengkuiWu和高盛前银行家GabrielMorris创立的北京另类大数据公司SuperSymmetry发布的一份监测报告披露,拼多多节前交易量比去年提前13天下滑,低迷期延长一倍。
报告暗示,拼多多增长可能遇到瓶颈。虽然电商平台普遍受到节日周期影响,但拼多多此次大幅降速十分罕见,甚至高于阿里等传统电商平台。去年春节,拼多多GMV自节前22天(2018年1月23日)开始出现明显下滑,而今年从春节前35天(2018年12月30日)开始出现下滑,下滑趋势的出现比去年提前了13天。
报告进一步表达对拼多多增长乏力的担忧:2018年,拼多多节前交易量低迷期持续了9天,此后GMV出现小幅回升,春节前一周再次显著下跌。而2019年,该低迷期持续了18天,比去年延长了一倍。
同期,天风证券发布的2019春节返乡调查结果进一步佐证拼多多业绩存在明显疑点。报告称,75.1%受访者从未使用过拼多多,20.8%偶尔使用,仅4%表示经常使用。出于对质量的担忧,受调查者中,高达82.3%表示不会购买家用电器等高客单价商品,消费主要集中在低廉的生活用品和食品为主。
此前有媒体曝出,拼多多针对高补贴、高客单价商品砍单频发,不确定是否计入GMV成交统计。去年双十一前后,有消费者从拼多多购买iPhone、金条等贵重物品后,平台以不符合购买条件为由单方面砍单,并且退还了资金。
发展掣肘:假货问题成主因内,控管理风险增加
拼多多在本季度发布的《2018拼多多消费者权益保护年报》数据显示,2018全年,通过严密的大数据风控系统与人工巡检,主动关闭超过6万家涉嫌违法违规店铺,下架近4500万件违规商品,前置拦截近三千万条侵权及违规链接。
但路透社专栏作家RobynMak近日撰文称,拼多多正在面临国内激烈竞争和法律诉讼风险。他认为,拼多多一直没有真正面对假货问题和建立打假机制,使其疲于应对中国监管机构和境外集体诉讼。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拼多多假冒伪劣商品问题层出不穷:深圳市零容忍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爆出拼多多销售超过十万件剧毒塑料玩具,严重损害儿童生殖系统;山西芮城县警方侦破特大拼多多非法销售假药案件,涉案金额高达900余万元;江西警方深入调查拼多多销售假冒警服警徽案等,令拼多多商誉持续受损。
12月24日,《南方都市报》旗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新经济企业声誉监测研究》指出,拼多多陷入”声誉危机”。研究认为,拼多多负面事件众多,售假涉黄涉暴等严重问题,导致该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相对固化,企业社会责任度低下。
研究指出,拼多多虽然公众关注度较高,但屡屡销售违法违规商品、用户投诉频繁,致其在产品亲密度、社会责任度和舆情风险度下表现较差。
拼多多也正在面临来自内部的管理风险。1月20日凌晨,拼多多被曝出现重大BUG(漏洞),用户可领100元无门槛优惠券,这一漏洞引来了大批用户“薅羊毛”。随后拼多多将此定性为“黑灰产”对拼多多一次有组织攻击。
但互联网行业人士认为,一般情况下,发放优惠券属于调用企业资金行为,是最为严格的流程之一,需要经过渠道发放----身份验证----领取---核销---结算等过程。在所有的环节中,技术、市场、风控、财务内审、公关、规则等部门必须进行全面评审和测试确保不会发生资损。如果拼多多防御体系轻易被黑灰产攻破,只能暴露其面临严重的内控和系统问题。
南方都市报旗下南都数据同样认为,此次舆情事件中,拼多多暴露其企业风控机制的不足,技术能力、运营能力亟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