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ilieyun)北京】9月4日报道
猎云网获悉,近期赴港上市的美团点评(以下简称“美团”)今日更新招股书,增加了截止2018年4月30日的最新数据。更新招股书的出炉,也意味着已顺利通过聆讯的美团即将启动港股发行。
此前媒体报道称,美团IPO定价区间已于日前敲定,每股定价为60港币-72港币,定价区间为3575亿港币-4290亿港币(约合455亿美元-547亿美元)。
2018年前四月营业收入同比翻番
在这份更新的招股书中,美团披露:通过佣金、在线营销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和销售实现了营业收入的高速增长。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前四个月,美团实现营业收入158.24亿元,超过2016年全年营业收入130亿元,接近2017年全年营业收入339亿元的一半。这一数值较2017年前四个月的营业收入81.19亿元翻了近一番。
美团的收入主要来自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新业务及其他三个部分。截至2018年的前四个月,各项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2%、27.5%、11.3%。其中,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作为美团最重要的两大核心业务板块,业务发展稳定,且经营情况不断优化,亏损持续收窄。
截至2018年前四个月,餐饮外卖多项数据表现亮眼:收入达96.8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7.78%,实现翻番增长;毛利为9.03亿,同比增长超一倍,增幅达112.47%。同期,美团到店及酒旅的收入和毛利分别实现43.51亿元、38.29亿元,同比增长43.08%和43.41%。
财务数据持续向好 稳健的现金储备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财务经营数据持续向好,销售及营销开支持续收窄,运营效率不断提升。2018年1月-4月,美团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收入的比重下降至25.9%,2015年这一数字为177.7%,这主要得益于美团平台不断降低的获客成本以及不断增长的用户终身价值。与此同时,美团稳健的现金储备能力不断加强。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4月,美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62.7亿元,2017年末这一数值为194.1亿元,增加了68.6亿元,为美团业务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年交易金额突破四千亿
2018年的前四个月,美团交易金额仍保持快速增长。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4月-2018年4月,美团年内交易额突破四千亿元大关,达到4110亿元,较2017年全年3570亿元的交易金额增长了15.1%。
美团保持良好、高效的获客能力,活跃用户粘性高。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美团2017年12月活跃用户数达2.89亿,活跃用户占比超过90%。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团2010年至2013年的全部年度交易用户中,去除重复用户之后,50.4%的用户在2017年仍然是美团的交易用户。与此同时,美团在丰富的商户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2017年4月-2018年4月,美团年在线活跃用户商家470万,较2017全年的440万增长6.8%。
美团获机构投资人认可
自6月美团递交招股书以来,受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及土耳其危机的影响,港股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科技股也受此影响。但市场及机构分析师仍对美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家国内领先的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由于其互联网商业模式、逐步形成的完整生态闭环而深受机构投资人的认可。方正证券发布报告表示看好美团点评打造的“商家+服务+消费者”的生态闭环价值。
招商证券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核心价值即提升消费决策与交易执行的效率,美团牢牢把握该核心,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八个移动应用,全面覆盖衣食住行购等消费场景,有利于扩大品牌影响,降低获客成本,并为商家提供强大的地推支持。
美团基石投资人名单中不乏具有影响力的长线投资领袖,进一步验证了美团商业模式的未来前景可期。而大股东腾讯不仅是美团可靠的战略伙伴,此次作为美团上市的基石投资者之一,领投4亿美金,更是表达了其对美团的全力支持及看好。腾讯通过将美团的应用程序嵌入到微信、QQ通信平台,为美团带来了巨大的流量补充,未来双方将会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据招股书披露,美团募投项目的35%用于技术升级及提高研发能力,包括招聘电脑编程专家、科学工作者及其他人才等;35%用于开发新服务及产品,包括商家赋能系统及技术,为商家提供云端ERP系统及智能支付解决方案等;20%用于选择性寻求收购或投资于与其业务互补且与其策略一致的资产及服务;剩余10%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募投项目将进一步助力美团完善生态闭环,打造生活服务超级平台。
新业务增长潜力大
美团将新业务触角延伸至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的各个细分市场中,近期推出的美团闪购、小象生鲜等新业务,拓展了其在新零售领域的布局。美团还开拓了基于AI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车配送业务,该项创新技术可大幅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整体配送效率,在行业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占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美团以其高频活动外卖、到店等作为入手和突破口,带动出行、闪购等低频活动,将高频活动的用户流量引入到各项新业务的消费中去,逐步实现对消费场景的全面覆盖。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超过80%的新增酒店预订消费者及约74%的新增其他生活服务消费者是从餐饮外卖及到店这两个核心品类转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