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注:相比无人便利店在融资端的火热,不少用户发现,自己身边的无人便利店数量还不多,甚至有些区域根本没有看到无人便利店的踪影。目前大部分玩家,线下100家店的目标都还没做到。作者认为,在今年,传统零售与无人便利店的结合,或许将在2018年呈现出更明显的趋势,同时也将成为这些玩家实现“规模化落地”的攻坚之年。文章来源:创业资本汇(ID:chuangyzbh)作者: 张国锋
2016年底,Amazon Go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刻火了整个无人便利店行业。不可否认,在2017年上半年,无人便利店绝对是创投圈内的风口行业。
不过,随着技术不成熟、门店关闭、落地推广难等问题被逐一曝光,这个行业在去年下半年一下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被无人零售的“师弟”——无人货架接过了风口的棒。
经过一年多的沉淀,Amazon Go终于正式开业,国内的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先后宣布入局,让这个行业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近期,数名创业玩家宣布获得融资,也让人对2018年的无人便利店的走势更加期待。
“规模化落地”的攻坚之年
近日宣布获得千万美元级别A轮融资的简24,这个号称中国版“Amazon Go”的无人便利店品牌,借鉴了Amazon Go的模式,通过视觉识别、符合传感器和深度学习来实现“拿了就走”的购物体验。
不过,短时间内,用户要看到这个品牌的实际产品遍布街头,显然还不太可能。简24创始人兼CEO林捷在融资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简24第二家门店内测已接近尾声,将于春节后正式亮相,2.0版本的门店识别准确率将超过90%。他坦言,门店从1.0版到2.0版,还处于技术打磨期,并没有进入到大规模商业阶段。
而作为行业内的早期玩家,缤果盒子也在本月更早前宣布获得约5.1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复星资本领投,普思资本以及启明创投、纪源资本、Ventech China等老股东跟投。
相比在融资端的火热,不少用户发现,自己身边的无人便利店数量还不多,甚至有些区域根本没有看到无人便利店的踪影。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大部分玩家,连线下开100家店都还没做到。
不过,2018年显然是这些玩家实现“规模化落地”的攻坚之年。作为业内较早喊出“规模化落地”的玩家,缤果盒子在最近一次融资发布会上表示,未来数月将聚焦在入驻城市规模化落地,力争达成每2万人拥有一个无人便利店的服务规模。
截至去年底,缤果盒子共进驻全国29个城市,并与北京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天津南开区、成都双流区、兰州市政府等多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线下已经开业超过200家无人便利店。
本月底,业内另一个玩家——EasyGoing宣布完成落地10座城市,开业100家无人便利店。EasyGo联合创始人王牧牧表示,2018年EasyGo将在全国范围内开拓市场,将密集布点的模式复制到华东、西南、华北、华中等大区。
林捷也表示,简24将在2.0版本门店发布后,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商业化布局,在今年上半年完成30~50家的开店目标,在直营店彻底跑通这一商业模式之后启动加盟计划。
传统零售与无人便利店结合
传统零售与无人便利店的结合,或许也将在2018年呈现出更明显的趋势。
王牧牧指出,EasyGo在进驻小区的时候,传统零售就主动找上了他们。碧桂园凤凰优选是最早一批与EasyGo进行技术合作的传统零售企业,使用EasyGo全套系统。目前,珠三角的潮汕、东莞,都已有EasyGo输出技术赋能的新零售商超。而在广州,凡向书店也与EasyGo合作开业了第一家无人书店。
除了对外输出技术赋能,EasyGo还迎来众多品牌合作方。密集布点小区,构建出了近场消费场景,品牌也嗅到了商机,王牧牧介绍,这些品牌包括日化美妆类的如欧莱雅集团,食品类的四洲集团、蒙牛等等,还包括了此前只做电商的一些品牌,像天猫果蔬脆品牌里的第一的“熊孩子”。
缤果盒子CEO及创始人陈子林则在这次融资发布会上公布了全新的产品——提升传统零售效率的无人收银解决方案BingoBox Mini。据介绍,借助BingoBox Mini,传统便利店无需任何改造,用户将所有商品放入结算台后,即可扫描二维码确认金额完成支付。
据缤果盒子测算,以三线城市的传统便利店为样本,使用缤果盒子的完整解决方案后可降低至少50%的人工成本。
更引人注目的是,日前,作为传统便利店的典型代表——7-11在台湾开设了自己品牌的首家无人便利店“X-Store”。这家店位于其台北总部,门店面积约60平方米,销售包括零售、方便食品等商品,商品总数不到1000个。据悉,该门店仍处于内测阶段,营运时间为早7点到晚7点,且只对7-11内部员工开放,至于其合适将进行商业化推广尚无具体时间表。
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蒋涛认为,传统零售企业都在接受互联网巨头布局的现实。技术驱动是一种潮流,不存在线上和线下的问题。先前分线上线下,是因为互联网还没有冲击到线下。
自从O2O概念兴起以后,互联网对线下的冲击非常明显,包括新零售领域。这是一个大家都看得到的趋势,大家都在往互联网方向上靠,就看最后谁能成功转型。
互联网巨头的布局确实是一个挑战,传统企业要抓住目前能够看到的新零售特点,包括店货分离、自助服务、多体验融合。
阿里的盒马鲜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店面既像超市也像餐厅,满足顾客现场就餐、或者购买食料的需求,再加上外送,目前看来效果不错。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尝试在一个场地里提供多场景体验,比如咖啡、书店和服装的融合,这是目前新零售的趋势。
投资人看法不一
显然,面对亚马逊、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的先后入局,创业企业们正在找寻对抗的方法。
启明创投合伙人黄佩华表示,目前,行业内仍处于尝试阶段,巨头的斗争是线上结合线下。巨头们其实只是在关注并掩饰自己的技术,主战场还是在大的超市,餐饮,零售加电商,可以说是整个新零售领域的全方面布局。
黄佩华认为,创业企业如果看到有什么机会比较适合自己做,资金量不需要太大,依赖自己的技术,资源更要专注。大公司战线比较长,业务复杂。如果切入点好,创业企业才会吸引资金,人才,还有合作伙伴。
团队比较优秀,还能吸引比较好的优秀伙伴,不管传统零售,开发商还是投资机构,因为他们会拥抱新零售,拥抱好企业。
但她坚定看好无人便利店的前景。“对于无人便利店的前景当然看好,首先便利店本身的增长态势依然迅速,跟其他零售业态比,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带动消费,降低了成本结构,以前没有便利店的地方现在也可以生存。”
“目前整个细分领域还是在跑马圈地,更多的优化数据阶段。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改变整个供应链。如果有足够多的数据可以帮助零售商,无人便利店的发展势头一定不可阻挡。”黄佩华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亚马逊还是阿里巴巴,他们布局无人店的出发点其实并不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用户体验,节省排队时间,让大家更方便地购物。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在过渡期用过渡的方法快速占领市场还是最为稳妥的办法,即能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又能解决技术尚未落地时的诸多难题,一味追求无人只能是不停地栽跟头,而且最后能不能飞起来还是个未知数。
蒋涛则直言自己不看好无人便利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面积类似传统便利店大小的无人便利没有必要,且效率未必会提升,原因有两点:
第一,相较于国外,中国的人力成本并不贵;第二,新零售可以帮助消费者改善体验,而改善体验离不开店员。零售店可以减少店员,但没有必要变成无人模式。线下吸引到的人群不一定像线上那么精准。
在线上,店铺可以只吸引某个特定群体,但在线下比较困难,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进来,你无法阻挡,部分人群仍需要有人服务,需要有人来解答问题。
不过他认为,自助服务会是新零售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特别是一些需要排队的场景,比如超市或快时尚店。自助服务不会提高店铺的收银效率,但自助服务可以解决排队问题,从而提升顾客转化率。
有些顾客可能只买几件商品,不愿排长队,这时就有可能到超市旁的便利店去购买了。服装店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有些东西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买可不买,一看到有很多人在排队,消费者或许就不想买了。很多年轻人都有这样的趋势,他们不太喜欢与人打交道,不愿意排队,更愿意选择自助服务。
所以增加自助服务后的收益,主要并不是因为人力成本的减少,而是原来流失的客户被转化了,这对增加店铺的销售量和利润额有非常大的帮助。
但是需要注意,自助服务不等于店里没有店员,因为有些顾客需要自助服务,有些顾客不需要自助服务,有些场景需要自助服务,有些场景不需要自助服务,两种情况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