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投资的手机回收公司,冲刺IPO
雷军投资的手机回收公司,冲刺IPO
腾讯软银投资,浙江80亿估值独角兽冲刺IPO
腾讯软银投资,浙江80亿估值独角兽冲刺IPO
奔驰彻底退出,比亚迪全面接管,腾势身份变了
奔驰彻底退出,比亚迪全面接管,腾势身份变了
深耕康养机器人赛道,如身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深耕康养机器人赛道,如身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立即打开APP
猎云网
私信
27

破解微软的移动困境:放弃设备,拥抱服务

2014-02-18
设备与服务,是鲍尔默为微软定下的转型方向。然而设备和服务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自相矛盾。微软应该放弃设备重归服务,放弃Windows Phone,用服务拥抱iOS,分裂Android并用专利保护追随自己的中国厂商。

猎云网2月18日报道(编辑:名扬)

说“微软错失移动”有点不公平。Windows Mobile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2005年谷歌收购Android完全是出于对微软统治移动这一前景(就像它统治PC那样)的担忧。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移动设备重在触摸、简洁的交互体验、ARM芯驱动,和PC迥异。因此所有的移动产业玩家都要从零开始。既然是从零开始,微软当然没有任何内生优势。于是一败涂地。

若有什么让微软新CEO纳德拉夜不能寐,那便是微软在移动领域的弱势。移动设备(mobile)的威力在于它总是伴随你左右,如果不能统治你使用计算设备的时间那它就不叫手机了。首先,使用时间多/场景高频:在公车上、在候车室……手机填充了你生活中的各种空隙和碎片时间。移动设备正在偷走你原本贡献给PC的时间,这让它不仅危及微软的增长,更危及微软目前的现金牛(PC为基石的软件授权业务)。

为了测定微软移动难题的范围,以及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细分成了5个范畴来分析:

1,商业模式

2,设备

3,服务

4,专利

5,应用


移动领域的现实

1,移动领域目前有两种可行的商业模式:销售设备或者提供服务。出售操作系统授权来获利已经不是可行的商业模式,Android摧毁了这种可能。

2,可持续的“设备销售”商业模式需要做到差异化(例如:iPhone),在渠道和产业链上拥有统治地位(例如三星),或者成本结构极富竞争力(例如联想等中国厂商)。所有这些都需要庞大的出货量才能收获规模经济效益。

3,可持续的“服务”商业模式需要触及尽可能多的设备(跨平台)、超大型云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变现手段(例如谷歌把服务分发到所有设备上,不只是Android,把服务所搜集的信息/流量通过广告变现)。

4,在发达国家专利是移动设备成本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大约占每款设备售价的15%到20%。当然这一比例跟手机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专利量息息相关,通过和其它手机厂商的专利交叉授权可以降低成本。不过专利(及其相关成本)在中国、印尼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市场大半被忽略了。

5,一个真正好的应用商店不能只有那些著名的应用,还要包括与用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例如银行、机票等等。这样的一个应用商店在移动竞争中是标配,已经不算差异化项目,后来者必须花大价钱来追赶。


微软的现状

1, 微软开 发Windows Phone(以及之前的 Windows Mobile)还是打算走“出售系统授权获利”的老路。但这一商业模式已经不可行。目前仅有10%的 Windows Phone 设备是非诺基亚设备,而且这一比例仍将进一步缩小。

2, 微软收购诺基亚目的是追逐“出售硬件”这一商业模式。可惜虽然诺基亚手机摄像好、质量高,但受限于缺乏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商店以及销量有限没有规模效应,所以Lumia只在没有利润可言的极端低价市场取得了一些成绩。

3, 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很早就登录了Windows Phone平台,可是到现在在苹果应用商店和谷歌Play应用商店,还只有功能受限的手机版。Bing和Outlook可以在iOS设备上用,但均非默认服务。Onedrives(由Skydrives改名而来)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均有。微软云Azure能为iOS和Android开发者提供云资源服务。

4, 微软拥有大量专利。据报道微软每年收取Android厂商20亿美元专利费。

5, Windows Marketplace正在缓慢地获得最重要的那些应用(Facebook、Twitter总算有了Instagram),但是还要苦苦等待新潮应用(例如Snapchat),“生活实用”应用如银行、航空公司应用还是一片空白。微软对应用开发者毫无影响力可言。


微软应该做什么?

1,在设备和服务之间做个选择。微软正在做的是同时追求“设备与服务”,可是这样战略成本过高且自相矛盾。如果你偏爱自家的设备并且把更好的服务提供给自己的平台,那就等于限制了自家服务在敌方平台的竞争力;如果把本方良好的服务提供给敌方平台,那等于限制了自家设备的竞争优势。谷歌明显专注于提供服务(iOS平台上的谷歌各项服务和Android上的一样好),苹果明确聚焦于设备(iCloud服务仅限于苹果设备);与竞争对手清晰的战略相比,微软目前的战略就是一团乱麻。

2, 放弃设备。售卖设备的生意只有在设备售价有利可图之时才有价值;这里没有软件授权的利润空间。高端硬件的溢价可以很高(例如iPhone的售价和成本价之间有高达300+美元之差)。但是Lumia在高端市场不具备竞争力,主要在极低端市场(低于150美元售价)亏本走量。此外Lumia的销量不够大,无法在供应链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微软最理想的选择是将把诺基亚整个卖给一家没有和谷歌结盟的中国厂商(谷歌就把制造接近原生Android设备的摩托罗拉出售给了联想)。

3, 拥抱服务。“服务”需要触及所有的设备,这其实也符合微软的文化(微软在PC时代就为多平台开发软件)。微软的服务目前已经开始有些跨平台基础了,况且Office这张王牌还没有打出来。微软应该好好在苹果那里利用好这张王牌:限时为iPad独家提供Office,以换取在苹果设备上把Bing设为默认搜索,Azure大力整合支持iCloud,Azure云服务内建Xcode支持。苹果拥有最好的那批顾客——他们有为服务付费的意愿;微软渴望这批顾客:纳德拉应该放下脸面去库比蒂诺(苹果总部)求恳。

4, 分裂Android,推出绑定微软服务、应用商店的AOSP,同时用专利保护那些愿意选择这一Android分裂系统的中国厂商。

这里我想提一下联想-摩托罗拉交易一个被忽视的视角,那就是专利。对于联想来说,收购摩托罗拉,联想获得了两千专利,还得以获得另外的摩托罗拉专利使用授权。一家手机厂商如果没有这些专利来和别的厂商进行交叉授权,那专利费将膨胀到超过15%-20%的成本开支,这将摧毁联想的价格结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联想之前只在中国等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地带销售其Android手机。有了摩托罗拉的专利和授权,联想终于可在在国际市场大展拳脚。

酷派之类的其它中国厂商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对于主要采用联发科方案的中国厂商来说,专利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封锁墙,因此发达国家市场才会被三星霸占。中国厂商在本土市场已经开始成功获取市场份额并挑战三星,微软应该用专利授权武装它们,让它们在其它市场重现这一进程。同时它们必须使用捆绑着微软服务的Android来换取这种专利保护。这对它们来说并非难以接受,毕竟在中国出售的Android手机里同样不搭载谷歌服务。

5, 建设一个属于微软的Android应用商店,并且逐字逐句抄袭谷歌GMS APIs,发动全世界微软布道者去鼓励每一位Android开发者小小修改几行代码,把原本提交给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应用也上传到微软Android应用商店里去。放心,开发者不会为放弃WP平台沮丧,因为以后他们只需要开发Android版,改几行代码就可以提交给微软平台,这比原本要为WP这个看不到什么回报前景的平台开发应用更有吸引力。

(我自然也读过Ars Technica那篇《Android已经不可分裂》,但是那篇文章存在误导性。GMS里确实包括一些APIs,但只有少量与AOSP相关,大量的与云服务相关,而这正是微软所愿意替换掉的。那篇文章里说要分裂Android需要“大量的工作”,但工作量再大,总好过让开发者为一款新系统开发应用难度小,同样是Android,只要微软去克隆那些API就可以让开发者稍改几行代码就能发布到微软应用商店去。当然,谷歌有可能出来捣乱。不过给开发者更多选择总比现在在开发者群体里毫无号召力可言的状态好。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显然,以上的策略背离微软当前的路线。然而问题就在这儿——微软当前的移动战略已经失败。鲍尔默收购诺基亚设备部门是错误的赌博,把大量金钱押注到以一个稚嫩的平台为基础的设备战略上来,迟早会危害微软云和Office等服务部门的力量。

也许有人在想,当然这想法有点天真:莫非这就是盖茨重回微软的原因?对于微软这家操作系统公司来说,放弃一款操作系统——不管这个系统成功的希望有多渺茫——去拥抱敌方的平台(苹果),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大量的政治资本,只有创始人才能做出此类抉择。

科技史上类似的先例是存在的。1997年斯蒂夫·乔布斯接受Macworld采访时说:

我们必须破除“苹果赢微软就要输”这种成见。我们必须拥抱新观点:苹果想要赢必须做出卓越的工作,如果其它公司愿意帮助我们,那很好,因为我们需要所有的帮助……就我而言把苹果和微软视为竞争双方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苹果要重新站稳,要有能力给业界做出卓越贡献,再次繁荣强盛起来。

现在微软也是如此。微软现在需要苹果和iOS的帮助。就像苹果溯返本源靠制造伟大的产品复兴一样,微软同样应该溯返本源拥抱并扩展(其软件服务)。

Via stratēchery

猎云网APP阅读全文

体验更加

猎云网

微信扫码关注猎云网

  1. 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 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lieyunjingxuan )字样;
  3. 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 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猜你喜欢
长按图片可以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