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元宇宙创新发展论坛顺利举办
7月4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元宇创新发展论坛,2024年“创客中国”元宇宙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汪剑波,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李新,首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世忠,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孙鑫,北京理工大学特色化软件学院院长丁刚毅,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桑新柱,以及获奖企业代表、优秀企业家代表等近300人出席了活动。
汪剑波指出,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作为首善之都,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部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将发展数字经济纳入“十四五”规划的顶层战略布局,2023年北京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8.5%,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外,北京市通过资金支持,数字化转型试点,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多重措施,加强新型数字基础建设,打造数据流通链条,拓展技术应用场景,全方位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加速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李新指出,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发展的新兴领域。近年来,石景山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构建主导、特色和未来产业梯次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体系,重点布局数字经济,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23年全区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578.4亿元,占GDP比重达53.8%,高于全市10.9个百分点。在这一过程中,全区着力推动元宇宙与科幻、虚拟现实等产业融合互促,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
丁刚毅在论坛上做“元宇宙仿真架构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主旨分享。他明确到,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的未来产业,是数字与物理世界融通作用的沉浸式互联网空间,汇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大量信息前沿技术,有望通过虚实互促引领下一代互联网变革,加快产业融合化发展。在元宇宙虚拟空间中,系统仿真技术是元宇宙最基础的途径和关键,内容与交互实时化,人机物环一体化,全域认知多维化都在各领域的仿真系统中积累丰富。元宇宙作为数字中国和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载体,承载着数字经济的新场景、新应用、新生态,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郑叔亮,在论坛上围绕“大模型赋能元宇宙”做主旨分享。他提及,全自研大模型训练框架GLM,统一了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任务,实现了文本和图像的有机融合,逻辑与知识增强部分解决了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大模型赋能元宇宙产业将为元宇宙数字化落地插上“梦想”的翅膀,助力元宇宙产业的加速变革与升级。
由元宇宙工委会副理事长、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邢杰主持,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桑新柱,北京渲光科技有限公司CEO崔铭,易宝支付 Web3.0行业线总经理肖玉英,央博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婧,四川长虹佳华教育行业总经理郭延朋等5位嘉宾参与,共同围绕元宇宙产业中商业落地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论坛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属2024年“创客中国”元宇宙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活动。“创客中国”是由工信部主办的中小企业创业大赛,是发掘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企业,促进优秀项目和产品落地转化的国家级平台。此次有近200家企业申报元宇宙专题赛,在经过初赛和决赛两轮激烈竞争后,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专项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的具体要求,在市经信局指导下,由元宇宙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元宇宙创新探索方阵共同组织评选出了北京地区、“名人”“名品”,并在论坛上进行了授牌。
由元宇宙工委会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撰写的《数字孪生平台基础能力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虚拟空间创作平台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 第1部分:参考框架及功能》和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撰写的《数字孪生系统融合应用测试规范》三个标准于今天正式发布,并由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孙鑫,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软件所产品与系统测试部副主任佟伟进行了专项解读。
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元宇宙创新发展论坛,是元宇宙产业创新创业者展示才华的舞台,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诞生的摇篮,是解决方案及商业模式验证的试验田,欢迎元宇宙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共同助推元宇宙产业的蓬勃发展。
刘积仁的大健康“长跑”
软件是一个长命的产业,但软件企业的寿命都很短。懂得怕死,才能有机会活得长久。
这一次,刘积仁又为东软医疗找到了强大助力!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集团)所属资本公司战略投资东软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资的创新业务公司——东软医疗,双方也由此展开一系列战略合作。
如果说大健康是东软集团正在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那么与通用技术集团的战略合作,就是途中的重要补给站,也为东软的大健康战略再次补能、续航。
怕死,顺势而变不断续命
公司内外一直都喊他“刘老师”,而不是刘总。在内部的人看来,他是企业的领路人。在业界看来,他是睿智的企业家。
作为从大学走出来的创业者,刘老师一直都“怕死”,常常感慨:三十年前与东软同期创业且现在还活跃在一线的软件企业,所剩无几。
生于忧患。基业长青的企业,往往都更具危机意识。当年刘强东曾说京东物流距离破产仅有2年;马云坦诚过阿里距离倒闭只有18个月;王兴也曾言美团距离破产永远只有6个月。而管理大师张瑞敏更为极致,他时常告诫员工海尔离倒闭只有一天。任正非总是能提前预见到凛冬,担心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这是历史规律。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刘老师与上述企业家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下一刻的活法。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最爱折腾的那一类:业务的开停,组织的调整,人才的轮动,甚至是企业的定位,都一直在变。
变,是因为环境、技术、需求不断在变。三十多年前计算机人才被称为科学家,PC时代被称为工程师,到了互联网时代则被称为码农,未来进入AI时代人人都能编程;三十年前的软件是产品模式,今天的软件是平台模式、服务模式;曾几何时,软件还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而今天软件无处不在:手机的APP,汽车的智能驾驶,医院的病理分析,城市的运行……
变,也是因为有能力预见,不断抓住潜在良机,抓住产业大势,顺势而变。刘老师曾公开表示,东软30多年战略布局的“决策根基”,就是将公司命运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高度关联,企业才会频频踩正“点子”。最早进入社保、电力、税务、金融等领域的时候,东软是这些社会基础体系数字化的参与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彼时东软坚守软件产业,深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这条赛道,而这条赛道恰好赶上国内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东风”,得以顺风而行。
在信息化、数字化之后,就是智能化。今年初东软再次战略升级,“AI”和“数据要素”成为新战略的关键词,未来定位为智能解决方案。这一轮产业变革力度之大,难以想象。
所以2024年3月东软战略发布时,刘老师对媒体这样表示:“在东北有句话叫挣命,与命抗争。明明知道平均寿命就那么长,你不为未来设计就没有希望。”他对此颇为感慨,从一开始做软件产品,到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国际化、软件遍在化,东软每五六年就会变革一次。
而此次通过与通用技术集团合作,加码东软医疗,也是顺势而变。
从产业进程来看,根据《“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医疗装备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在国产替代的基础上,更需要国家队入场,引领下一阶段的发展。
从技术进化来看,随着智慧医疗的深化,硬件不再独立存在,未来将转为以医学影像设备为基础的临床诊疗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东软医疗在高端设备领先的基础之上,要与更多合伙方一起向客户输出智能诊疗,势必需要更广泛的深度合作。
可见,此时与通用技术集团的战略结盟,一方面是为东软医疗搏一个更广阔的未来,另一方面也是在顺势而为,为下一个五到六年铺路、输血。
坚持跑步,保持清醒布局长远
刘老师喜欢晨跑,已经把跑步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喜欢向别人推荐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认为跑步与写作有相似的哲学,都需要专注、忍耐和心无杂念,在跑步中他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跑步来排毒,保持精神健康。
刘老师对跑步也有自己的感悟:“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跟自己较劲,没有对手,跑步的时候头脑最清醒,公司战略布局长远,必须清醒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在产业的浪潮中,有很多短期的诱惑,凸现一夜成名或一日暴富的机会,但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机会”就不会出现在刘老师的长远布局中。
做企业是长跑,基业长青就要有跑马拉松的心态,不在一时快慢。刘老师就是在跑步中坚定内心,摒弃噪音,不被诱惑,也不会轻易退缩。
东软医疗当年涉足CT领域,注定了就是一场马拉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没有自己的CT机,医疗装备市场也几乎见不到国产设备。进口CT设备不仅价格高、服务贵,更重要的是维修不能实时响应,可以说是处处被卡脖子。当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东北大学的两位老师试着帮助某医院维修进口CT机,这是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的起源。从维修到制造,有很多的技术关卡要攻破。1994年,中国第一台CT原型机在东北大学研制成功。
要知道,从第一台原型机到生产制造、上市销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时,产学研之间是有着很深的断档,有研究未必有成果,有技术未必能市场化。东北大学想把这个项目交给有市场化能力的企业。在当时的产业环境中,没有人相信中国能自己制造CT机,并且能与国际大厂GPS(GE、Philips、Siemens)抗衡。
刘老师当然知道这件事很难,成功的几率很低,但是国产化这件事非常重要,也是大势所趋,所以他果断接盘,开始了一场医疗装备国产化的长跑。
1997年8月,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T机——C2000落地,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荷兰之后又一个能自主研制CT的国家。从产品的突破到市场接受、用户认可,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东软医疗不断提升自研比例,并且向高端进发,先后推出了我国第一台双层螺旋CT、16层CT、64层CT、128层螺旋CT,终于慢慢获得了市场认可。CT成为东软医疗的名片,在CT的国产化替代史上,东软医疗位列第一。
当年不被看好,刘老师依然坚持下来了。从维修到制造,从低端到高端,从CT单一产品到多产品线齐发,从硬件产品到软件一体的服务,东软医疗已经发展了近三十年,坚定长远目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顺势而变。如今已拥有全品类、全档次、全客层覆盖的近百款数字化医学诊疗产品,在美国、德国、巴西、秘鲁、肯尼亚、阿联酋等设立12家海外分支机构 ,向全球110余个国家的1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总装机量达到了47000余台,成为中国最大的CT制造商和出口商。
这三十年里有多少沟沟坎坎,只有用双脚跑过的人才深有体会。当然,走过沟壑的他们也知道,前途虽宽广,但道路依然不平整。
东软医疗是东软大健康版块之一,大健康则是东软选择的一个长远方向。在今年初的战略发布会上,刘老师给出了观点:“健康医疗是东软耕耘了好多年的行业,东软作为一个软件的企业,我们在选择战略方向时,优先考虑的就是持续性,我们希望我们今天做的事情能够为10年和20年带来稳定和持续的收入。”
事实上,东软已经构建了覆盖智慧医疗数字化、医疗设备、康养服务、专科医院、金融保险、医工人才等领域的完整的大健康生态。
刘老师坚信:“没有长线,绝无短线,没有长期的积累,就没有短期的幸福”。
超越技术,融入生态融入社会
如何顺势而变?如何完成马拉松?如何保持生命力的长久?
刘老师很早提出一个创新理念——超越技术。
技术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前不久,媒体报道的中国柔性屏鼻祖柔宇破产就是一个鲜活例证,在技术与应用之间有一条深深的裂谷,很多技术创新得到了认可,但是始终无法落地应用,无法产生用户价值。
在今年的战略发布上,刘老师再次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不是为了展现技术的发明者创造者自己的独特性。在他看来,技术要为社会赋能才有价值,才能在这种价值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1991年东软创业的时候,曾立志做“中国的微软”,但当时软件产品化在中国没有生存土壤,你只要开发出一款软件,市场上很快就能够复制。所以,东软将技术落实在系统集成、行业解决方案中,与客户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在为客户、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东软也逐渐深入到医疗卫生、电信、税务、金融、电力、教育、交通、汽车、制造业等各个领域,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东软能够活到今天,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用软件解决了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没有发生之前我们就要探索这些问题,而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才有发展的机会。”无论东软医疗的CT机,还是当年进入社保、电力、税务等各个领域,刘老师思考的维度都在技术之上,用软件去解决社会的问题。因此,东软在支撑中国最强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回馈,中国医保的40%份额,社保的50%份额,中国医院HIS系统的30%份额……正如外界所调侃的:很多人不知道东软,但每天的生活却离不开它。
融入应用,融入生态,融入社会,因超越技术而营造了一个共赢的生态系统,这就是东软续命的方法论。刘老师说:“技术是为使用者带来价值,而不是为你自己带来荣耀。”
以东软医疗的发展历程来看,在硬件实现国产替代之后,终于把CT机的价格打了下来,医院、用户、国家多方受益。在硬件成功之后,东软医疗又推出了“MDaaS”解决方案。
这一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影像云技术服务,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影像数据互联互通,影像数据可以跨院、跨地区,实时的远程调阅,助力实现国家强基层和分级诊疗的国策,缓解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与此同时,东软医疗通过从设备生产商到服务提供商的变身,与客户的关系也更为紧密。
具体到这一次与通用技术集团的战略合作,可以看到医药医疗健康是通用技术集团的三大版块之一,覆盖医、康、养、药、械产业,这些业务都有机会与东软医疗产生协同。基于资本层面的战略合作,也将加深加速这种协同的效果。
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期,刘老师为东软医疗寻找到了通用,超越技术,让技术创新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