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小饭桌,作者:李玉鹏,编辑:张丽娟。猎云网已获授权。
贝索斯也开始做AI了,而且还是亲自带队担任CEO的那种。
早在4年前,他卸任CEO时,外界普遍猜测他的重心转向太空探索事业,或是退隐江湖享受退休生活。谁也想不到,短短4年后,61岁的他竟然以这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重返科技一线:创办了一家AI公司。
“他干脆改名叫杰夫·马斯克算了!”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开玩笑。而这并非空穴来风,从火箭发射到卫星互联网再到现在的AI,贝索斯被指屡屡“抄马斯克的作业”。
当事人马斯克更是一针见血,迅速在社交平台X上回复了一个经典的嘲讽:“Copy cat(跟屁虫)”。
不过,这一次贝索斯明显是有备而来。
首先,这家公司起步即巅峰,它首轮融资竟高达62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约440亿元),其中一部分资金是来自贝索斯个人的腰包。要知道,这一金额对于绝大多数AI初创公司而言是一个碾压级的存在。
其次,贝索斯不仅带来了资金,还从OpenAI、Meta、Google DeepMind等全球顶尖的公司挖来近百名研究人员,组建了一支“全明星”研发团队。
最后,有了巨额资金、顶尖人才,贝索斯直接亲自下场担任公司联席CEO,这般阵仗似乎彰显出贝索斯此次志在必得的决心。
而他的这家AI公司要做的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赛道:物理AI(Physical AI),就是所谓的“实体智能”,可以理解、推理并与现实世界交互的人工智能。
瞄准物理AI:贝索斯开启史上最壕创业
在讲述贝索斯此次新征程之前,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他的创业经历。1994年,贝索斯离开华尔街,在车库里创立了一家在线书店,这就是后来的亚马逊。当时他以书籍作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品类和便捷的体验迅速打开了市场。
此后,他带领亚马逊不断拓展边界,从图书扩张到音乐、影视等众多品类,颠覆了传统零售业。此外,他还推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创新,比如推出Prime会员服务,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以及AWS云服务等。
在把亚马逊打造成商业巨头后,贝索斯于2000年创办了蓝色起源私人太空公司,追求其童年的太空梦想。2021年,他卸任亚马逊CEO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蓝色起源以及贝索斯地球基金等新事业中。
隐退4年后,贝索斯以一场“史上最壕”的创业宣告回归。
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贝索斯创立的“普罗米修斯计划”目前已经获得了62亿美元的融资,并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研究团队,其中不乏来自OpenAI、Meta、Google DeepMind等巨头的顶尖人才。
除了重金招揽顶尖人才,贝索斯选的这位联合CEO也颇具深意。
维克·巴贾杰是一位拥有物理和化学背景的跨界科学家,他曾在谷歌Moonshot X实验室任职,参与孵化了无人机快递Wing、自驾车Waymo等多个创新项目,还曾联合创立过Alphabet旗下生命科学公司Verily,在前沿科技落地方面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无论从学术还是从业背景来看,维克·巴贾杰都与物理AI的开发需求完美契合,能为公司在科学与工程的交叉领域提供至关重要的技术领导力。
根据“普罗米修斯计划”公司领英页面披露的信息来看,其专注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AI”,旨在为汽车、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程与制造提供颠覆性的AI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这家公司的目标是把AI的能力从“读懂文字”升级为“改造世界”,让AI从物理世界的实验和数据中学习而非仅从文本获取信息,进而在计算机硬件、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等实体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与当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有本质区别,物理AI所追求的不仅能“读懂世界”,还能“动手做事”。
以ChatGPT为例,它通过阅读互联网上的海量文本进行训练,擅长理解和生成语言,但它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更不理解物理定律。比如它无法理解“重量”的物理含义,也无法预测一个球扔出去后的运动轨迹。
而“普罗米修斯计划”要打造的物理AI,则是要让模型直接从物理世界的实验和科学数据中学习。比如,通过分析火箭发动机的实测数据,AI可以自主设计并测试更高效的推进器,或发现更轻便坚固的航天材料。
至此,资金有了,技术人才也有了,那接下来这家公司怎么开展研发工作?
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正在北加州建设一个座超大型自动化实验室。在那里,机器人将7x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物理、化学和工程实验,让AI通过机器人实验、传感器数据、工程模拟等方式学习现实世界的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我实验”的能力是区分物理AI与传统自动化关键。在整个过程中,AI扮演的更像是“首席科学家”角色:自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流程、分析结果数据,并不断迭代优化。同时,这些由实验产生的独家数据将成为训练更强大物理AI的宝贵资产,而这是竞争对手无法从公开互联网上抓取的核心壁垒。
在应用层面,物理AI想象空间极为广阔,涵盖机器人和自主系统、药物发现和分子设计、科学研究自动化、计算机硬件,以及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AI可以自主规划整条生产流水线的不同机器人协同作业;在航空领域,AI能自主进行数万次风洞模拟实验以寻找最优的机翼形状。
此外,考虑到其工程制造的业务重点与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存在天然交集,两家公司未来极有可能产生深度的战略协同效应。
尽管“普罗米修斯计划”目前仍处于隐匿模式,但其展现的资源配置与技术路线已清晰表明贝索斯正带着公司避开大语言模型的拥挤赛道,探索一条需要深厚资本与工程能力、将AI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道路。
万亿美元新战场:AI巨头已驶向物理世界
随着贝索斯重返科技创业一线消息传开,马斯克迅速在社交平台X上送上了一个经典的嘲讽:“跟屁虫”。
这句调侃,唤醒了人们对他俩横跨二十多年、从火箭、卫星一直AI的竞逐记忆。纵观两人的商业轨迹,贝索斯的许多重大布局似乎紧跟马斯克划定的跑道之后:
早年,马斯克创立SpaceX,贝索斯就跟进蓝色起源;马斯克推动星链计划,贝索斯就启动柯伊伯计划;马斯克畅想移民火星,蓝色起源就发射NASA火星探测器。直到近年来,马斯克大力开发人形机器人Optimus、投身AI,贝索斯就投资机器人公司,刚刚还创立了“普罗米修斯计划”……从太空到AI,两人的商业路线惊人地相似。
然而,这一次在物理AI的赛道上,贝索斯的举动或许不再是简单的“追逐模仿”。
马斯克曾多次强调:“特斯拉本质上是一家AI与机器人公司。”他声称,“到2030年特斯拉有望年产百万台Optimus机器人。届时工作将会变成一种选择”。他甚至预言,AI与机器人是“拯救美国经济的唯一路径”。
显然,贝索斯也洞察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他去年就投资了机器人AI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如今更是亲自挂帅,砸下重金,招揽人才,试图在“AI+现实世界”的浪潮中复制亚马逊式的基建神话。
从本质上来看,不论是马斯克的特斯拉和Optimus, 还是贝索斯的“普罗米修斯计划”,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让AI走出屏幕,进入并改造现实物理世界。
只不过在实现路径上,两人选择了不同的策略:
特斯拉走的是“场景驱动”路线。它拥有海量的真实世界场景和自动驾驶数据,其工厂本身就是最理想的训练场。马斯克坚信,仅凭“摄像头+AI”就能让机器人学会执行复杂任务。他训练Optimus的思路与训练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一脉相承,即在真实任务中产生数据、迭代算法。
“普罗米修斯计划”则偏向“实验室驱动”。它建设自动化实验室,让AI在物理与化学实验中“自我进化”,更像是一个“AI科研机构”,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通过高通量的机器人实验,让AI快速发现物理和化学的基本规律,以此来攻克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尖端难题。
“这不是谁抄谁的问题,而是两个顶级玩家在同一赛道上选择了不同的切入口。”一位硅谷投资人评论道,“马斯克在用工厂训练一个‘AI工人’,而贝索斯是用实验室培养一个‘AI科学家’。”
更进一步讲,马斯克和贝索斯在物理AI这一赛道上的殊途同归,似乎预示着一场能够重塑全球制造业、劳动力市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产业革命。
其实,黄仁勋很早就曾断言:“下一波AI将是实体智能。未来的工厂将实现机器人化,由AI机器人来指挥各种机器人生产加工产品。”而英伟达早已在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空间等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
随着两位世界首富的较量从太空探索延伸到AI,这场新的竞赛已经开启,他们争夺的是被黄仁勋称为下一波AI浪潮的“物理AI”,一个有望开启万亿美元市场空间的赛道。
据智慧互通(AICT)CEO项炎平博士估计,物理AI智能体和高精度AI的未来市场空间将超过10万亿美元;爱建证券的研报同样指出,物理AI有望开启万亿美元市场空间。
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场,硅谷也涌现出包括Periodic Labs、Thinking Machines Lab等一批聚焦“AI+现实世界”的创业公司,它们通过机器人实验、物理模拟,推动AI在材料科学、药物研发、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落地。
实际上,物理AI早已不再是停留在纸面的概念,其商业化潜力正通过很多具体应用场景得到验证。就拿制造业来说,数字孪生是物理AI目前最成熟、最广泛的应用。企业通过在虚拟空间中构建高保真的物理模型能够在实际投产前完成产线优化、工艺验证和故障预测,从而大幅压缩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此前,亚马逊在一份报告中称,物理AI已为其供应链效率提升2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当地时间11月19日,Meta首席AI科学家、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宣布将于年底离职,创办一家AI初创公司,研究重点围绕“高级机器智能”(Advanced Machine Intelligence,AMI)。
按照他的说法,“公司目标是推动下一场AI的重大革命,让系统能够理解物理世界,拥有持久记忆,具备推理能力,并能规划复杂的行动序列。”
可以预见,物理AI这个赛道即将再添一位重量级玩家。
当大语言模型在数据与算力的军备竞赛中渐显疲态,世界正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前沿:能够理解物理规律并能动手改造现实的实体智能。物理AI,正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主战场。
随着贝索斯入场,物理AI领域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特斯拉在机器人方面的激进规划,普罗米修斯计划的巨额融资,英伟达的全栈布局,以及众多初创公司的不断涌现,预示着这一赛道即将迎来爆发期。
当AI从语言模型走向物理世界,谁先实现“能思考、能动手”的通用人工智能,谁就掌握了打开下一次产业革命之门的钥匙。
这场竞赛的赢家,不只是决定一家公司的命运,更能重新定义人类文明与机器智能共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