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小饭桌,作者:李玉鹏,编辑:张丽娟。猎云网已获授权。
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半导体资本市场因两家GPU企业的“双雄竞速”而彻底沸腾。毕竟,这不仅是一场关乎谁将率先撞线的IPO竞赛,更是国产算力在全球AI竞赛中实现关键一跃的历史性时刻。
9月26日,摩尔线程科创板IPO顺利过会,从受理到过会仅仅用了89天,创下科创板最快过会纪录。时隔不到一个月,10月24日,沐曦科创板IPO申请也成功过会,从受理到过会耗时116天。
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10月3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同意摩尔线程IPO的注册申请,意味着其拿到了登陆科创板的“最终通行证”。
一边是“英伟达系”创业团队——摩尔线程拟募资80亿元的雄心,一边是“AMD派”技术班底——沐曦39亿元的募资计划。
这两家技术路径迥异的国产GPU企业同在2020年成立、同在今年6月30日递交招股书,用近乎同步的节奏向资本市场发起最后冲刺,即将在资本市场的见证下开启新一轮的较量。
两家公司步伐的高度同步性看似巧合,实则是同一历史机遇下的必然产物,而这场上市竞速也远非简单的资本比赛,其背后也映射出中国在高性能计算芯片领域自主可控的迫切心态。
师承名门:英伟达与AMD的“门徒对决”
这场双雄对决的伏笔,其实早在2020年就已埋下。冥冥之中自有定数,那一年,两位重量级人物分别从老对手英伟达和AMD走出,各自开启了国产GPU的新叙事。
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带着深刻的“英伟达印记”。在他任职英伟达的15年间曾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被誉为“英伟达在华生态的奠基人”。2020年回国创业,他的目标是打造“国产全功能GPU”,覆盖AI智算、图形渲染、物理仿真与视频编解码的全栈能力。
沐曦创始人陈维良则是AMD上海前高管,曾主导RDNA和CDNA两代GPU架构研发,技术积淀深厚。2020年正值中国算力产业面临“卡脖子”困境之际,陈维良带领一批核心技术人员从AMD走出,组建起一支顶尖的华人GPU精英团队,聚焦GPGPU通用计算芯片。
两位创始人截然不同的履历,决定了两家公司在技术路线和产品策略上的差异:张建中在英伟达的从业经历使其深谙生态建设之道,于是他选择了全功能GPU的宏大布局,强调“全功能GPU生态与图形渲染”;而陈维良的AMD技术背景则让他更聚焦于高性能计算这一核心赛道,专注“AI训练推理一体化算力平台”。
创始人背景的差异塑造了两家公司迥异的技术基因,而这也恰恰体现出中国GPU产业多元探索的合理性。
而当创始团队鲜明的技术基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时,便催生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商业路径。
摩尔线程构建了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其自主研发的MUSA统一系统架构,实现了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和科学计算等多技术融合突破。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摩尔线程7亿元营收中AI业务贡献了6.6亿元,占比超90%。
更值得关注的是,摩尔线程推出的游戏显卡MTT S80,被誉为“国产游戏第一卡”,直接对标英伟达RTX 3060。与此同时,它还推出KUAE智能计算集群解决方案,旨在构建支持大规模GPU集群和达到拍瓦级浮点计算能力的平台。
沐曦则极致专注于高性能通用GPU赛道。它的产品线主要围绕三个系列:通用GPU“曦云C系列”、推理GPU“曦思N系列”以及图形渲染“曦彩G系列”。最新发布的曦云C600基于自研GPGPU架构与指令集,支持FP8多精度算力,并实现了从IP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国产化。
这种专注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据悉,沐曦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真正做出千卡集群的公司,GPU累计销量超过2.5万颗。2025年第一季度,其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收入占比高达97.87%,展现出极强的产品聚焦度。
两条产品路线背后,实则是不同商业逻辑的抉择。摩尔线程的“全功能”布局更像是一场豪赌,通过覆盖图形渲染到AI计算的广泛场景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系统,当然这也意味着要在多个战线同时作战。沐曦的“垂直深耕”则体现了技术理性的克制,集中火力攻坚AI算力这一核心需求,在特定领域做深、做透。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路径各有优劣:全功能路线市场空间更大,但投入巨大且面临多方竞争;垂直路线更容易在特定领域形成突破,但市场天花板相对较低。
资本盛宴:124名股东与65亿融资的狂热
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清晰地勾勒出国产GPU赛道从被谨慎观望到被狂热追捧的全过程。
沐曦的融资历程堪称一部资本认知的演变史。2020年公司初创时,仅获得和利资本与泰达科投的天使轮支持,折射出早期市场对GPU硬科技赛道既看好又谨慎的复杂心态。
2021年迎来转折,随着国际GPU供应形势变化,沐曦在一年内密集完成Pre-A轮、Pre-A+轮及A轮融资。其中A轮融资规模达10亿元,由国调基金与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联合领投,老股东和利资本、红杉中国等继续加持。
在2022-2024年间,知名投资人葛卫东、央视融媒体产业投资基金等重磅玩家陆续加入,标志着主流资本对国产GPU的全面认可。这种信心的质变直接体现在估值上——沐曦最近一次融资的投后估值已达210.71亿元。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股东结构的变化:截至IPO前,公司共有124名股东,其中113位持股低于5%。而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的Pre-IPO阶段,就有99名投资者通过“突击入股”方式进场,几乎重现了当年科创板芯片股的盛况。
摩尔线程的融资故事亦是同样精彩,成立仅2个月就获得五源资本、红杉中国等头部机构的天使投资,2021年更是在一年内完成两轮融资,吸引了字节跳动、小马智行等产业资本入局。
在2023年11月完成B+轮融资后,摩尔线程累计融资金额已超65亿元,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胡润2025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其估值达310亿元。此次IPO发行估值预计将冲击800亿元,较Pre-IPO轮增幅超过225%,充分展现了资本市场对头部GPU标的的追捧热度。
这场资本盛宴的背后,是投资人对国产GPU替代预期的集体投票。随着两家公司IPO进程推进,一个由财务投资、产业资本、国家队共同构建的资本生态正在形成,为国产GPU的长期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弹药”。
但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的热捧也导致了一定的泡沫化风险。比方说Pre-IPO阶段大量投资者“突击入股”就展现了一级市场存在的套利心态,一旦企业上市后无法达到预期,可能引发估值回调,影响整个行业的融资环境。毕竟,资本赋能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资金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商业成果才是真正的考验。
毕竟,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GPU企业在创业初期普遍面临高投入、高亏损的财务特征,摩尔线程和沐曦也不例外。招股书展现的财务数据揭示了直接国产GPU企业面临的真实挑战:在营收高速增长的同时,均深陷巨额亏损。
从营收表现看,两家公司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摩尔线程从2022年的0.4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8.44%。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已达7.02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的1.6倍。
沐曦的增长则更为迅猛,从2022年的42.64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74.52%。2025年一季度,其营收为3.2亿元。
然而亮眼的营收增长背后,是两家企业尚难扭转的亏损局面。2022年至2024年,摩尔线程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16.73亿元和-14.92亿元,累计亏损超50亿元。沐曦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和-14.09亿元,累计亏损约32亿元。
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研发投入,据悉,2022 年至 2024 年,摩尔线程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38 亿元,沐曦累计研发投入约 25 亿元。除此之外,还包括为吸引人才支付的股权激励、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提前备货、以及快速扩张期中必然经历的资产减值等多方面因素。
持续亏损与资本狂热这一看似矛盾组合的背后映射出一个核心逻辑:资本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为“国产替代预期”投票,而非当前的盈利能力,他们押注的,是未来算力自主可控的巨大空间。
营收飙涨与巨额亏损并存的财务表现,揭示了国产GPU企业仍处于“投入期”的客观现实。实际上,这种“战略性亏损”在芯片行业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必经之路,要知道英伟达早年也经历过长期投入期,关键在于要看清亏损背后的实质:是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和人才吸引,还是被低效运营所消耗。
从财务数据来看,两家公司的巨额研发投入(合计超63亿元)是导致亏损的主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且必要的。毕竟芯片行业本就以高研发投入著称,而国产GPU企业还要承担额外的生态建设成本。
市场变局:英伟达的“退场”与国产替代机遇
就在摩尔线程与沐曦冲刺IPO的关键时刻,全球GPU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剧烈震荡。
近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表态,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95%骤降至0%,目前英伟达“100%离开了中国市场”。他直言,美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黄仁勋承认尽管英伟达在芯片竞赛中“领先”,但“低估中国的实力以及竞争力是愚蠢的”。在他看来,中国拥有全球约一半的AI研究人员,拥有出色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对AI有着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他还透露,未来两到三年内,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这种战略级的市场前景与骤然变化的外部环境相结合为国产GPU企业撕开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
而这一窗口的形成源于复杂的背景。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限制了英伟达对华销售最先进芯片;另一方面,中国对特供芯片H20的安全风险存有顾虑。
这样一来,英伟达的被动“退场”不仅留下市场空白,更将国产替代的紧迫性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要真正接住这片广阔的市场,国产GPU需要跨越的不止硬件性能这一道关卡。
如果说芯片性能是GPU的“骨架”,那么软件生态则是其“血脉”。英伟达凭借CUDA架构近20年的积淀,构筑了由全球超千万开发者和数十万应用程序组成的生态网络,这曾是国产GPU企业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对这座必须翻越的大山,摩尔线程与沐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兼容+自研”的双轨策略作为破局之道。
在兼容过渡方面,两家均采取“先兼容再超越”的路径。摩尔线程从指令集级别对标CUDA,其MUSA架构可直接运行多数CUDA应用。沐曦的MXMACA软件栈通过API层兼容,让基于CUDA开发的大模型无需重写代码即可运行。
在自主架构布局上,国产厂商已开始构建独立生态。摩尔线程开源Simumax集群模拟工具,吸引超2万名开发者参与;沐曦联合高校建立GPU创新实验室,推动自主指令集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
诚然,窗口期固然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这个机遇窗口或许不会永远敞开,美方政策存在动态调整的可能。
比如,美国财政官员在近日的一次公开谈话中曾提到,随着技术迭代当前受管制的Blackwell架构芯片在未来12-24个月内可能逐步进入产品周期后期,届时出口限制也许会放宽也说不定,因此,国产GPU真正的挑战在于从“政策市场”走向“商业市场”。
毕竟,获得资本加持只是起点,面对英伟达高达5万亿美元的市值和构建的CUDA生态系统,摩尔线程和沐曦代表的国产GPU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业内普遍认为,国产GPU企业在硬件制程上约落后英伟达两代(约4年),在更加核心的软件生态上的差距可能达5至10年。比如在高端训练场景,沐曦曦云C600算力约为英伟达H100的40%,能效比差距更为明显。
此外,还有盈利的挑战。沐曦在回应投资者时表示,公司预计最早在2026年达到盈亏平衡点。而摩尔线程虽然毛利率从2022年的-70%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70.71%,但仍未实现整体盈利。
显然,科创板的钟声并不是终场哨,而是新一轮的发令枪。拿下“国产GPU第一股”的名号只是短跑夺冠,而真正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GPU生态,则是一场需要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多方合力的马拉松。
最终的成功,不是看谁能成为“中国英伟达”,而是在于谁能最先穿越亏损的泥沼,在庞大的国产算力需求中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生态位。
正如一位芯片行业资深分析师所说的,“国产GPU的破局之路的战略节奏应该是‘政策先行打开局面,生态筑基中期决胜,产品为王长期制衡’。因此,眼下的关键卡位战并非争夺‘上市第一股’的虚名,而是未来这场关乎生死的技术生态攻坚战。”
当然,摩尔线程和沐曦的上市竞赛都堪称国产高端芯片追赶之路的一个里程碑,证明了资本市场有能力也有意愿支撑需要长期投入的硬科技梦想。同时,这也意味着考验的真正开始:必须在盈利能力、技术迭代和生态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需要的不是一家“英伟达”,而是一个多元化、差异化的GPU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