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猎云精选,文/韩文静
昔日的卤味巨头,被戴上了“ST”的帽子。
9月23日,绝味食品股票简称变为“ST绝味”,开盘一字跌停,总市值87.81亿。
消息面上,前不久,一则来自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开了绝味食品长达五年财务造假的事实——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超7亿元。
因此,绝味食品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将变更为“ST绝味”。实施起始日为2025年9月23日,停牌日期为2025年9月22日。
回顾过往,绝味食品曾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2021年,其市值一度突破600亿,是当时资本市场上最耀眼的“卤味明星”。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形势便急转直下,如今最新市值仅为87亿,较巅峰时期缩水超500亿。如此落差,令人唏嘘不已。
被罚款850万,信披违规成“家常便饭”
绝味食品正迎来违规信披的代价。
9月19日,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绝味食品2017年至2021年各年年度报告未如实披露营业收入。
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
根据历年营业收入数据计算,绝味食品虚减营收分别为2.11亿元、1.66亿元、1.14亿元、1.26亿元、1.07亿元。粗略测算,涉事期间合计少计营业收入超7亿元。
据《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拟决定对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对戴文军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对彭才刚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罚款;对彭刚毅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罚款。
同时,绝味食品公告称,公司A股股票简称由“绝味食品”变更为“ST 绝味”,实施风险警示的起始日为2025年9月23日。
对于绝味食品而言,信披违规并不是首次,公司曾多次被监管“点名”——2022年,绝味食品因有关购买股权暨关联交易事项收到上交所监管工作函;2023年,湖南证监局对绝味食品及相关责任人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涉及未及时披露股权投资转让协议、未披露关联方共同投资、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等问题;2024年,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绝味食品立案调查……频繁的监管处罚,暴露出公司在内部治理和合规经营上存在漏洞。
卤货,卖不动了
事实上,除了信披违规的困扰,绝味食品的核心业务早已显现颓势。回溯绝味食品的发展历程,曾几何时也充满光环。
2005年,戴文军在湖南长沙开出了首家绝味鸭脖门店,早年凭借着加盟扩张策略,绝味食品开始走出湖南向全国进军。2017年,绝味食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卤味第一股”。
戴文军曾表示,绝味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中国县城都有一家绝味店”。到了2019年,绝味的门店已经超过万家。2021绝味食品股价达到历史最高点,总市值超过600亿元。在绝味食品的一项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戴文军还曾提到,到2025年要实现“百亿营收”的宏伟目标。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铺开绝味食品最新的2025年半年报,其业绩与“百亿营收”的目标相差甚远——2025年上半年营收28.2亿元,同比下滑15.57%;归母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减少40.71%,扣非净利润1.75亿元,同比跌幅达52.6%。
从业务构成来看,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卤制食品销售,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40亿元,占总营收的84.88%,但较上期减少4.68亿元,核心业务的下滑成为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的主要因素。
若再往前回溯,2024年,绝味食品迎来了上市以来的首次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其中,营收方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2.57亿元,同比下降13.84%,这是自2017年上市以来的首次营收下滑;净利润方面,2024年实现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业绩压力凸显。
进一步拉长时间线观察,自上市以来,绝味食品的营收虽基本保持增长态势,但净利润在 2021年出现下滑转折,此后便呈现出 “增收不增利” 的局面,为如今的业绩困境埋下了伏笔。
针对营收、净利双下滑的情况,绝味食品在2024年的年报中将原因归因于“市场竞争加剧”。公司认为,当前消费行业仍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一方面,消费需求增速放缓,市场整体环境趋于严峻;另一方面,年轻消费群体对创新品类、即时体验及品牌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公司在这些方面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变化。
为了提振业绩,绝味食品在销售端加大了投入。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达到6.67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同比增长 23.31%,其中广告宣传费用同比增加 66.37%。公司不仅重金签约顶流明星范丞丞作为品牌代言人,还开展了一系列营销活动。但遗憾的是,这些高额的销售费用投入并未有效转化为销售额的增长,未能扭转业绩下滑的颓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往年财报不同,绝味食品在2024年财报中并未提及门店数量及增减情况,而在以往,门店数量的增长通常是带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从过往数据来看,绝味食品门店数量曾一度从2017年的9053家增至2023年的15950家。
但根据第三方平台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绝味鸭脖门店数量为10838家,较2023年底的将近1.6万家减少了超过5000家。门店数量的减少与业绩的下滑相互印证,种种迹象都表明,绝味食品的卤味产品,正在面临 “卖不动” 的困境。
花式跨界自救
面对业绩下滑、市值缩水的严峻形势,绝味食品开始尝试通过多种举措进行自救。
2024年,绝味食品在长沙门店上线了“绝味奶茶”,大有“试水”意味。2025年7月,绝味鸭脖首家“Plus”门店在长沙开业,与传统门店相比,“绝味Plus”在空间设计、产品品类以及环境调性等多个维度迎来创新。
除了产品层面的跨界,绝味食品还通过投资布局拓展业务边界。戴文军曾表示,绝味食品将在现有产品领域优势地位的基础上,整合国内优秀的餐饮和食品连锁企业,加快建立美食生态圈。
2017年以来,绝味通过旗下子公司深圳网聚,投资了包括千味央厨、和府捞面、幸福西饼、幺麻子、盛香亭、廖记等在内的企业,围绕卤味、特色味型调味品、轻餐饮等与公司核心战略密切相关的产业赛道进行投资,试图打造一个除鸭脖之外的食品帝国。
从投资效益来看,绝味食品的跨界投资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财报显示,2022年-2024年,绝味食品企业投资收益分别为亏损0.94亿元、1.16亿元、1.60亿元。投资这项“副业”,仅显然未能成为公司发展的第二引擎。
与此同时,整个卤味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放缓阶段。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卤味品类发展报告2025》指出,2024年卤味行业市场规模为1573亿元,同比增速为3.7%,远低于前几年的两位数增长。
从“卤味第一股”的高光时刻,到如今戴帽“ST”、市值蒸发超 500 亿,绝味食品的发展轨迹也折射出卤味行业转型期的阵痛。眼下,卤味行业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市场竞争早已从“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对于绝味食品而言,若想打破困局,仅靠短期营销或零散的跨界尝试远远不够,更需要从根源上重塑合规意识,重新聚焦核心业务的产品创新与消费者体验,找回曾经支撑企业崛起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