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巨头财经,作者:脱落酸,编辑:毛自聪。猎云网已获授权。
本以为罗永浩与西贝的交锋要暂告一段落了,不料贾国龙一句“网络黑社会”又把战火点燃。终局走向哪未可知,但针对预制菜的这波争议并没有越辩越清晰。
如果说预制菜本是“中央厨房预加工 + 门店简单烹饪”的工业化产物,那么西贝的菜单似乎是游走在模糊地带,像土豆炖牛腩,是早上提前炖好冷藏,高峰期加热的,在预制菜范畴;而葱香烤鱼,羊肉串、都是现场烤箱烤制的,就不算。
但如果按罗永浩的标准,从连锁大牌到区域龙头,几乎所有餐饮企业都面临类似的拷问。所以说,为何偏偏让西贝走上了风口浪尖。
舆论场热炒的背后,其实是餐饮业共同面临的深层困境,那就是,当预制与现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真正让消费者敏感的,或许早已不是技术定义,而是价格与体验是否匹配。
以小菜园为例,这家已在港股上市的公司,似乎已经在预制争议与价格敏感的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逻辑?
01、同样中央厨房+门店,小菜园算预制菜吗?
说起来,几乎没有任何一家餐饮企业会主动将自己与预制菜捆绑在一起。
小菜园也不例外,它在招股书中多次强调“不使用预制菜”“坚持现场烹制”“健康新鲜”“区别于预制菜肴”。
小菜园定位为大众便民中式餐饮,主打健康、美味、性价比和母亲的味道。如果被贴上预制菜的标签,可能会让消费者觉得菜品不够新鲜、不够现做,与品牌所倡导的健康、美味形象产生冲突。
然而,现实情况是,顾客在餐厅里根本不可能等两个小时,只为了一顿现烧的红烧肉。更何况,小菜园自己也曾定下现炒、25分钟上菜的铁律。
为了在快速扩张的规模下保证菜品质量,同时满足顾客对上菜速度的要求,中央厨房就成为了最佳选项。
小菜园在2021年投产的中央厨房,主要负责食材的粗加工和标准化料包配置,例如生产调味包、速冻制品、酱卤制品和净菜等。
这些经过初步加工的食材和料包,通过冷链运输送到各个门店,由门店厨师进行最后的烹饪,确保菜品的新鲜度和锅汽。
理想的情况下如此操作,既保证了出餐速度快,又保证了菜品质量。
中央厨房的存在使得店里能承诺25分钟上菜,在很大程度上逼着后厨高效运转,好消息是,整个食材损耗率被压到了8%,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5%。
还有数据显示,中央厨房的产能利用率在2024年8月时已经达到了92%,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早在去年赴港IPO获备案时,就有报道称,小菜园就有计划用上市募集的资金来翻新现有中央厨房、安装新生产线、建设新中央厨房,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为门店扩张提供支持。
比如,计划新建肉类切割及加工车间,增加净菜生产线等,还打算在安徽马鞍山建立新的中央厨房,预计2025年年底前全部投产。
而这是否意味着,餐饮行业想要做大、跑稳、接住汹涌的客流,其实已经绕不开中央厨房这道必答题,它未必是争议焦点里的预制菜元凶,却是支撑规模扩张与品质稳定的底层基础设施。
02、干出100亿市值,靠的是“好吃不贵”?
小菜园创始人汪书高曾说过这样一句成功方法论,那就是,“开餐厅,好吃、不贵是最重要的。”
从结果来看,小菜园这几年的定价策略,确实始终围绕“大众能接受的范围”展开:
早期聚焦家庭聚餐时,客单价锚定50-70元;2023年推出社区餐饮子品牌“菜手”,单价进一步下探至5-30元,整体客单价不超过40元;2024-2025年,主力门店再次优化,堂食客单价稳定在57-59元,从菜品看,家常炒菜单价普遍低于30元,主流荤菜控制在40-60元。
这样的定价带来了不错的市场竞争力,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小菜园有707家门店,遥遥领先于同行,像绿茶餐厅不足500家。
“这菜究竟好不好吃”其实因人而异,在大众接受的价格下,维持“不难吃”且“稳定”,才是关键。小菜园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一套系统化的运营模式,确保了菜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央厨房提效,支撑这个体系运转的,还有师徒合伙制稳质、供应链降本等因素。
供应链降本很好理解,比如集中采购,凭借规模化订单,小菜园在关键食材上获得议价权,年销数千吨的臭鳜鱼拿货价比同行低15%,降低了单菜成本;
再比如物流优化,通过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粗加工食材,减少门店库存积压与浪费。
如果说,低价策略的底气,来自对基础成本的精准控制,那么师徒合伙制,则是直营扩张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菜园坚持直营,拒绝加盟,每开一家新店,总部会选拔老店厨师担任店长并授予股份,同时要求他们培养新徒弟。
具体拆解下这套机制大概是这样的:
店长既是经营者又是股东,至少能保证门店运营的基本责任心;
徒弟经过基础培训后上岗,避免了完全新手操作导致的品质问题;
师徒利益绑定,至少能让每家店的出品维持不难吃的底线。
尤其与中央厨房配合起来做,这一制度至少能减少连锁扩张中常见的味道飘忽问题,让消费者在不同门店吃到差别不大的家常菜。
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2024年,小菜园营收52亿元,净利率11.14%,超过了海底捞和百胜中国。
这似乎也说明了,在大众餐饮赛道,消费者未必追求极致美味,但一定会用钱包投票给价格合理、味道稳定的选择。小菜园的百亿市值,本质上是用一套不出错的系统,在效率与体验的天平上找到了大众市场的平衡点 。
03、从小社区到港交所,崛起的小菜园有隐忧
小菜园的起家历史始于安徽铜陵的一个普通社区,2013年汪书高以平价、实惠、美味的徽菜为特色,迅速抓住周边居民的味蕾与需求,生意红火。
2014至2017年是扩张探索期,小菜园以铜陵为核心,逐步向邻近的池州、芜湖、南京、苏州等城市辐射。
它用四年时间开出近100家门店,初步验证了社区便民中式餐饮模式的可行性。2016年,小菜园更进一步,尝试进军一线城市,在北京和上海开设门店,迈出跨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步。
2020年,小菜园迎来爆发式增长,小菜园以283家门店、总营收25亿元、市占率0.7%,跻身中餐市场第二梯队。2023年,小菜园的扩张步伐显著加快,全年新开门店132家,并获得加华资本两轮数千万美元融资,累计5亿元,资本助力下,规模效应持续释放。
又一年过去了,小菜园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此时的汪书高也有了新的计划,他希望小菜园能在2026年营收破百亿,并且计划在海外开出首家门店。
从小社区门店到百亿市值上市企业,小菜园的成长速度无疑令人瞩目,但高速扩张下,一系列挑战也逐渐浮现。
首先,小菜园的低价策略与供应链效率密不可分,上文提到了大规模集中采购的优势,但这种模式也暗藏风险,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或特定产地的食材,一旦出现产地受灾、断供等问题,可能应付不过来。
此外,当前小菜园的供应链网络也仍显得较为原始,有报道称,它仅依靠一个中央厨房和14个仓库支撑全国门店,整体布局难以匹配全国化扩张的需求。未来如果想深耕北方市场,必须进一步加密仓储与加工节点,否则长距离运输可能影响食材新鲜度与配送效率。
另外,小菜园菜品价格整体呈走低趋势,2024年前8个月数据显示,单店堂食日均销售额、日均顾客量及人均消费额均出现下滑,消费者对低价徽菜的敏感度正在降低。
而在高端市场,小菜园的布局几乎空白,想要突破区域限制、进入一线核心商圈并树立高端徽菜品牌形象,仍需跨越供应链覆盖能力与消费者认知的双重门槛。
当然更紧迫的且重点的部分是,小菜园还面临品牌疲劳的挑战。
一方面,消费者对固定菜单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当妈妈的味道变成千店一味,如何通过定期更新菜品、推出季节性特色菜或区域性限定款,维持顾客的复购兴趣才是真本事。
另一方面也是现下的大热门,尽管小菜园强调现场烹制,但它依赖中央厨房粗加工+门店简单烹饪的模式,可能被部分消费者误解为预制菜。
在预制菜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是直接像老乡鸡一样给菜品分“绿色=餐厅现做、黄色=半预制、红色=复热预制加工”等等级,让消费者吃得明白,还是继续坚持树立现做与新鲜的品牌形象,同样考验着品牌的运营智慧。
04、巨头财经的思考
预制菜风波终将过去,炒菜机器人引发新争议?
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炒菜机器人正成为餐饮行业提升效率的热门选择。
为了进一步优化运营、破解传统中餐依赖厨师的痛点,小菜园也开始引入炒菜机器人,试图在降低成本、稳定菜品质量的同时,应对消费者对新鲜现炒的核心需求。
从“中央厨房预加工+门店人工烹饪”到“中央厨房+炒菜机器人”,可能是一个新的趋势,这一模式有显著的提升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甚至稳定品质的优势,但中餐的灵魂常被归结为烟火气。
消费者不仅关注口味,更在意锅铲翻动热锅爆香的现场感。我们可能对机器人烹饪的菜品存在天然疑虑,认为缺乏人工炒制的人情味,口感与质量不如现炒现做。就像具备预制工艺的餐品一样,目前来看,普遍都不感冒。
当然,这不仅是小菜园,而是所有餐饮行业普遍需要思考的课题:如何在规模扩张中平衡效率与人性化体验?尤其是在消费者要求新鲜现炒和锅气的情况下,满足消费者对“怎么吃,才算好”的情感需求,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