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投资界,作者:周佳丽。猎云网已获授权。
投资界获悉,马来西亚私募股权二级投资机构Bee Alternatives Limited(BAL)宣布,其控股公司Bee Alternatives Management(BAM)将收购集富亚洲(JAFCO Asia)100%股权——一家成立于1990年的老牌VC。
中国创投圈对集富亚洲并不陌生。2002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集富亚洲先后在北京、上海设立办公室,潘瑞婷女士任中国区主管。二十余间,这家老牌VC在中国出手了一批明星公司,当中最经典的莫过于SHEIN,早在A轮便投了进去。
两年前,投资界与潘瑞婷有过一次交流,彼时她聊到团队的年终总结:“穿越周期,回归现实”。如今一级市场浮浮沉沉,大批GP和LP等待退出,此时GP之间的兼并收购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缕突围启示。
刚刚,老牌VC宣布卖了
先从买家说起。
总部位于马来西亚,Bee Alternatives成立于2021年3月,是一家专注于从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投资的年轻机构。虽然仅成立四年,但其实Bee Alternatives的创始团队在私募股权行业履历深厚,三位创始人Fumiki Otoku、Atsuhiko Inoguchi和Chen Yuliang都曾在日本超级私募股权机构“蚂蚁资本”任职。
蚂蚁资本(Ant Capital Partners,ACP)成立于2000年,是日本最早从事S基金的机构之一,目前资产规模约3亿美元。来到2021年, Fumiki Otoku等三人分拆ACP的S基金业务,Bee Alternatives由此诞生,目前管理着ACP第五期、第六期S基金,策略主要聚焦LP份额收购和GP主导的重组交易。
相较于Bee Alternatives,集富亚洲更为人熟悉,母公司为集富有限公司(JAFCO)创立于1973年,是亚洲最早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专注于科技、消费、医疗等领域的投资,JAFCO资产管理规模超4600亿日元(超230亿元人民币),业务涵盖早期孵化、成长加速型投资、分拆、退市及盘活重整等,已投资超4000家公司。
集富亚洲的原点可以追随到1990年,当时JAFCO与野村证券成立合资公司,也就是“集富亚洲”的前身,直到1999年,JAFCO完全控股集富亚洲。就这样,集富亚洲慢慢走进亚洲风投主流视野。
依靠着母公司的强大资源网络,集富亚洲在亚太地区拥有超过25年的投资历史,累计可投资规模达到19亿美元(约超130亿元人民币),投资组合超500家,投向了移动互联网、半导体及通信等技术设备、医疗互联网、消费服务等领域,被投企业覆盖包括中国、韩国、东南亚等地区。
但在成立35周年之际,集富亚洲做出重要决定——卖给成立不到5年的Bee Alternatives。BA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区别于母公司BAL单纯聚焦S策略,此次收购是扩大其在亚洲的平台和投资能力的战略举措的一部分。
这笔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完成。等到尘埃落定,BAM将直接或间接持有集富亚洲的GP及管理人的股份。
入华二十年,出手SHEIN的A轮
集富亚洲,也给中国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早从2002年起,集富亚洲便走进中国一级市场,在北京、上海设有办公室。官网显示,目前集富亚洲大中华区有多名董事、投资经理,他们分别在医疗健康、企业服务、创新消费、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先进制造等领域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
领导这支队伍的是一位女士——潘瑞婷,曾任职于新浪网美国任商务总监,她在2008年回到国内加入创投大潮,目前任集富亚洲的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区主管,主管中国地区的投资业务。
投资中国二十年来,集富亚洲投出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公司,其中包括优酷土豆、达内科技、波奇宠物、一嗨租车、麦迪科技等上市公司,还包括敦煌网、伴鱼、SHEIN等知名公司。
SHEIN无疑是它投资组合中最耀眼之一。创立于2012年,SHEIN依托国内供应链快速崛起,将中国生产的女装卖到全世界,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快时尚电商平台之一。
而在2012年,SHEIN刚刚成立的时候,当大部分机构看跨境电商只看海淘,集富亚洲却瞄准一个相反的方向——国内供应链出海,很快在2013年底便投资了SHEIN的A轮融资,是SHEIN最早一批机构投资方。此后,SHEIN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全球崛起,估值在2022年一度高达1000亿美元。
堪称最低调的独角兽公司,SHEIN身后除集富亚洲之外,还云集着中国、IDG资本、老虎环球基金、Coatue、顺为资本、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Mubadala、泛大西洋投资集团等知名机构。最新消息是,SHEIN赴伦敦IPO已获英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初步批准,集富亚洲这笔投资有望迎来丰厚回报。
“中国是集富亚洲非常重要的市场。”如潘瑞婷此前所言,集富亚洲于2017年在上海落地首期QFLP基金——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即境外资金,投国内,后来在2022年再获批集富亚洲(二期)QFLP试点。
她透露,中国占据了集富亚洲约70%的投资比例。“集富亚洲在上海落地QFLP基金让资金‘走进来’,我们的定位是‘在中国秉承长期主义的风险投资’,而不只是‘外资机构在中国的分支’。”
在潘瑞婷看来,中国市场与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有三大特点:一是市场广阔,二是人才充足,三是具备很强的供应链。这三个主要元素是亚洲其他新兴国家不完全具备的,三者具全的中国市场环境,将为企业发展带来较大机会。
“在中国投资这么多年来,有一个非常深切的感受,中国创业者充满干劲,这是很独特的。”潘瑞婷曾说。
崭新一幕:VC整合潮,积极求变
放眼海外,GP并购另一家GP的故事变得多了起来。
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10月,瑞典私募股权公司EQT(殷拓集团)宣布完成对霸菱亚洲投资基金100%收购。至此,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霸菱亚洲与EQT亚洲区的私募股权投资团队组成了新的投资平台——BPEA EQT。
EQT是一家来自欧洲的PE豪门,背靠财力雄厚的瑞典瓦伦堡家族,由瑞典银瑞达集团于1994年创立,宣布收购BPEA时已管理920亿欧元的资产。而霸菱亚洲,曾是“风投女王”徐新的老东家,是亚洲最大私募基金公司之一。
伴随着这一笔史诗级合并,一个瞄准亚洲的全新巨无霸投资平台诞生,EQT也借此开始布局泛亚洲投资市场,既扩张了资产规模,也实现了区域扩张,是一种多赢。
还有贝莱德以约125亿美元的价格,全面收购全球最大的独立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公司GIP;法国安盛集团旗下资产管理公司AXA Investment Managers收购美国一家专注于S市场的PE机构W Capital等等。
在海外私募市场,PE间的兼并收购已相对成熟。“并购女王”刘晓丹创办的晨壹投资曾就此路径研究发文表示,2000年后PE/VC的管理规模迅速膨胀,二十年内翻了15倍,达到6万亿美元。庞大的市场体量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诞生了诸多细分的、独特的投资机构,投资机构数量达到4000家。在市场玩家极度分散的背景下,机构的并购整合是大势所趋。
海外VC/PE进入成熟期,并未增长停滞陷入内卷。PE开始平台化发展,无论是并购整合还是联动合作,都在通过更积极、更多元化的方式不断实现战略扩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力,也带动另类投资市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对比海外,中国另类投资市场才刚刚起步。用长周期视角思考本土投资机构的发展,有助于缓解焦虑,看到大有可为的未来。”晨壹投资认为。
如其所言,这样的模式也许能给国内私募股权市场带来新的思路。
当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有两万多家机构,数量是美国的10倍,投资额却只有美国的10%,我们正以美国10%的资金量集中投资到那几个相对拥挤的赛道。
“中国市场虽大,却也难以容纳两万多家机构,我个人认为有两三百家活跃机构足矣,所以行业洗牌是正常的,也是应然的。”海松资本 CEO、管理合伙人陈立光曾如此警示道。
当GP头部集中的态势进一步加强,未来会不会有更多GP离场?洗牌其实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