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连线Insight,作者:王慧莹,编辑:子夜。猎云网已获授权。
一场由ChatGPT引发的大模型技术热潮,仍在持续。
相比去年仰望技术的星空,如今关于AI大模型的核心命题围绕场景落地展开,即在现实中找到能让大模型真正发挥作用的场景。
各行各业中,教育和大模型有着天然的契合度,也是被大模型玩家寄予落地厚望的场景。从这点出发,教育赛道的玩家也成为最早一批布局大模型的企业。
去年开始,网易有道的“子曰”大模型,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好未来旗下的学而思大模型MathGPT,作业帮的“银河”大模型相继推出,到了今年猿辅导的“看云”大模型通过备案……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各家大模型百花齐放。
这些企业都有盈利需求,大模型+教育不仅是为了赋能教育行业技术变革,更重要的是寻找新的增长,因此C端感知更为明显的教育智能硬件成为玩家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长期以来,教育有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因材施教”,个性化、高品质、大规模更是被行业看作是教育的“不可能三角”。但大模型的出现,通过AI技术的生成、理解等泛化能力,将教学资源内置到大模型中,似乎可以改变家长或用户对“因材施教”的需求。利用AI大模型重塑智能硬件,也是玩家们比拼的方向。
本质上,教育智能硬件的出现是为了帮助学生提质增效。艾媒咨询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达807亿元,同比增长29.53%,预计2025年我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伴随各种智能硬件层出不穷,爆火的市场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同质化问题显著,市场认知度有待提高,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如何找到技术和商业化之间的平衡,也很重要。
毋庸置疑的是,大模型已为教育行业注入了新的变量,行业玩家们都搭上了技术的快车,最终能跑多快,还要看自身的综合实力。
教育大模型场景应用,各个玩家都在往什么方向发力?
各行各业都值得被AI重做一遍。自ChatGPT问世后,这句话被反复提及,并被反复应用,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大模型时代,教育公司都渴望搭上这辆技术快车,解决行业痛点,提高自身的实力,一场教育行业的“百模大战”随之而来。
最早布局的是科技公司科大讯飞。去年5月,科大讯飞发布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的同时,发布了基于该大模型的教育产品。据科大讯飞介绍,“大模型+AI学习机”,可以让AI像老师一样批改作文,像口语老师一样实景对话。
除了像科大讯飞这样通用大模型玩家,还有教育赛道垂类玩家也都跑步进场推出教育领域的垂类大模型。
去年7月,网易有道推出国内首个教育大模型“子曰”,并在今年1月升级了“子曰”2.0版本,运用了搜索增强技术,使模型回答的准确度大幅提升,降低了幻觉问题;去年9月,作业帮发布了自研的银河大模型,据官方介绍,这是一款专为教育领域量身打造的覆盖多学科、多学段、多场景的教育大模型。
几乎同时,好未来选择的是专攻数学细分学科的垂类大模型“MathGPT”,主要针对全球数学爱好者和科研机构,以解题和讲题算法为核心。用户使用MathGPT时,用文字或图片方式上传数学题,即可得到对话式的解答反馈,也可以通过“随机来一题”的按钮,随机生成数学题目并由系统给出解答。
前不久,猿辅导也有了大模型方向的动作。5月15日,“网信北京”公布人工智能备案新进展,猿辅导旗下看云大模型通过大模型备案。
其中,一个明显的转变是,如果说去年各家还在“建模”技术上一决高下,今年各家大模型升级后,将争夺点放到了大模型落地应用层面,毕竟如今的大模型已经进入“模型即应用”时代。
行业的共识在于,教育是个有特殊需求的行业,对互动性和个性化要求极高。在教育场景中,大模型扮演的不是提供正确答案的“工具人”角色,而更像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通过陪伴式学习和成长,让AI可以解决教育“因材施教”的难题。
因此,各家不约而同地将教育大模型应用落地的发力点放在了个性化分析和引导式学习场景上。
比如,从猿辅导发布的大模型AI场景测试视频中看到,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给大模型,AI立即分析出作业情况,并指出了其中可能含有错误。随后大模型一步步引导式提问,指出解题过程中未发现的错误,引导孩子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网易有道则注重英语学习和家庭辅导两个场景。伴随子曰2.0升级,网易有道发布了三大AI应用,分别是AI家庭教师“小P老师”、有道速读、虚拟人口语私教Hi Echo 2.0,去年,子曰1.0时期,网易有道推出“LLM翻译”“虚拟人口语教练”“AI作文指导”“语法精讲”“AI Box”以及“文档问答”。
科大讯飞瞄准了智慧课堂的应用场景。今年年初,讯飞星火V3.5正式发布,科大讯飞推出了智慧黑板、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手册、英语听说课堂等产品。其中,星火智慧黑板具备多模态理解与推荐、全自然交互、虚拟人辅学、智慧化录课分享等四大功能。
作业帮则更倾向于写作场景。目前,银河大模型支持 AI 解题、多语言 AI 问答等能力,号称精通诗词字句和课文常识;并支持 AI 写作功能,可用于提高写作技巧、优化写作结构,并提供文章润色、语法纠错和创意启发等场景。
今年,是大模型应用的元年,也是教育垂直大模型落地的关键一年。长期以来,一对多是教育常态,因材施教成为教培行业的终极目标,大模型时代能改变多少我们不能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已经在改变的路上。
AI大模型重塑智能硬件,成了玩家们追逐的方向
类比3C电子,被大模型重塑后有了新的想象力和竞争维度,教育智能硬件也在被大模型升级换代。
实际上,教育智能硬件已经在我国有30多年的历史,从初代英语词典文曲星,到步步高“小霸王系”学习机、点读机,再到互联网技术下的智能学习机,教育智能硬件赛道正在伴随技术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
去年AI技术的爆发,各家教育企业在研究大模型技术的同时,也将眼光不约而同地放在了智能硬件身上。
大模型技术的出现,给教育智能硬件释放了更大的市场机会。
其中,功能最为完整,适用场景最为丰富的学习机是家长们的首选。大模型的东风之下,学习机也成为AI赋能改变最为明显的教育智能硬件品类之一。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近七成的中国消费者比较看重智能学习机的AI功能,超五成的受访者比较看重智能学习机学习资源。
市场需求叠加AI技术的升级,引来不少教育厂商和科技公司布局。
科大讯飞算是第一批吃到AI学习机红利的科技公司。早在2021年,科大讯飞宣布讯飞智能学习机更名为科大讯飞AI学习机,并现场发布旗下AI学习机T10。
去年,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发布后,科大讯飞首款搭载大模型的AI学习机T20 Pro。依托于大模型的跨领域多任务上类人的理解和生成能力,推出了AI 1对1数学互动辅学、AI 1对1英语口语陪练、AI 1对1中英作文批改三大功能。
更重要的是,大模型的出现给智能硬件产品带来了新的增长。科大讯飞2023年中报显示,搭载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的讯飞AI学习机GMV在5月和6月分别增长136%和217%。
另一边,像学而思、网易有道这样专门做教育的公司,凭借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也在大模型赋能下,将学习机升级换代。
今年1月,网易有道推出了搭载了子曰大模型的AI学习机X20,以家庭辅导为主要卖点,同时还纳入了小P老师、Hi Echo 2.0和有道速读等AI应用。
如网易有道CEO周枫所言,在低迷的周期中,智能硬件最大的机会在于技术创新,而大模型有望带动硬件销量增长。
好未来推出学而思学习机,搭载九章大模型,最大亮点是其自研智能系统与自研课程内容,为用户提供定制学习方案;猿辅导也于去年5月发布其墨水屏平板小猿学练机,提供AI学练一体方案,帮助提升学习效率;作业帮在原有错题打印机的基础上,相继推出搭载银河大模型的学习机、学习笔、词典笔等多款产品。
反映到市场数据上,随着AI大模型功能的加入,个性化、定制化的功能催生了更多的需求,也助力教育智能硬件走向高端化。
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一季度,中国学习平板(学习机)市场线上全渠道(含拼多多、抖音、快手平台)销量为 68.9 万台,同比增长 79.9%。同时,6000元以上价格段的超高端学习机产品,正在快速被市场接受。
长久以来,教育硬件产品的出现是为了帮助学生更高质量地学习,踩中市场需求,硬件产品早就成为涉足教育赛道企业重要的营收支柱。只是过去几年伴随电子产品的消费周期,市场陷入低迷时期,如今大模型的出现又让教育智能硬件产品走向了快车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入局者众多,市场竞争激烈,想做好教育智能硬件、抢到蛋糕,成熟的教育体系、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大模型技术缺一不可。
“智能涌现”时期来了,技术和商业化并行前景如何?
大模型的出现,不仅掀起了行业内外的“百模大战”,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智能涌现”时代。
过去的人工智能,是“人类想让机器学会什么技能,就教什么技能”,但ChatGPT开启的智能涌现,开启了机器自然语言交互式学习的“类人”新范式,实现了“人类没有教过的技能,机器也可以会”。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比起在技术上一决高下,厂商们的竞赛点早已快进到商业化本身。换言之,玩家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场景落地、商业化覆盖大模型研发成本。
其中,教育赛道天然的特殊性,给行业玩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场景应用来看,教育本身是一个对内容的严谨度、科学性、准确率都要求很高的场景,这就对厂商在开发应用过程中提出了考验,像不少厂商都在提高大数据质量、优化训练算法、建立核查和验证机制等下功夫。
同时,要不断迭代技术实力,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当我们在通用能力上紧跟国际最先进水平以后,我们在教育、汽车、医疗等专用领域就可以实现超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到。
纵观市场,厂商们大多在自己的优势垂直领域进行大模型应用的延伸,试图打出差异化。像科大讯飞、网易有道因为在机器翻译、文字图像识别等方面积累深厚,其大模型最后在产品端就衍生出了口语教师;猿辅导则基于小猿搜题、猿题库等资源延伸到作业批改等场景,而好未来的MathGPT则专注数学领域,在数学、科学推理上更胜一筹。
相比于差异化的场景应用,从智能硬件产品端来看,伴随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玩家们面临着同质化的难题。
艾瑞咨询层做过一次调研,显示家长选购教育智能硬件产品时最看重的三个维度是产品功能、教育内容和护眼设计。
以AI学习机为例,目前市面上大多学习机主打的都是陪伴式学习、家庭辅导、AI教师互动等功能,护眼模式也都是必选项,虽然不同品牌的AI学习机可能在某些细节上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缺乏创新性和差异化。
或许唯一能体现出差异化的是教育内容,也就是大模型应用下,AI功能的精准度和内置学习资源的质量,包括内容适用的年龄段和学科范围、资源丰富度、是否独家内容、是否可持续更新等。
本质上,在智能硬件端,AI技术与产品结合并不难,但真正难的是内容。但正如上文所述,教育行业对内容的容错率很低,个体化差异也很大,课程、题库、讲解方式都影响着家长的选择。而这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资源的积累和打磨,并反复验证。
更重要的是,面对一个高度内卷的市场,产品功能迭代、销售渠道拓展、营销现金流的投入,都考验着厂商的玩家。毕竟,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生产出来卖给谁,怎么让消费者买单都是需要考虑的。
在各大厂商的推动下,大模型正在成为教育硬件的“标配”,大模型是工具,未来,教育大模型的长期战场,最终依然将聚焦于各家厂商的内容产品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让技术和商业化并行。
这意味着,教育行业的大模型应用和产品落地都是个耗时、耗力的过程,教育企业虽然具有研发专业教育大模型的优势,却在资金投入上仍有压力,并且AI大模型还处于早期阶段,距离商业化跑通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可以预见的是,大模型引领的智能涌现时代已经改变了教育行业的游戏规则,并重塑了产品形态和应用。不同大模型之间的能力差异,成为打破产品同质化、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最终,谁能找到更适合教育大模型应用的场景,并落地相关产品,谁就握住了这轮重塑之战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