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Q3大“赚”,但还能更“赚”
携程Q3大“赚”,但还能更“赚”
无锡新晋独角兽吉姆西启动IPO
无锡新晋独角兽吉姆西启动IPO
较劲的Q3:乐观者李斌,“史上最强”何小鹏,李想开上法拉利
较劲的Q3:乐观者李斌,“史上最强”何小鹏,李想开上法拉利
捷豹重生改命,LOGO大变样,马斯克:你们还是卖车的吗
捷豹重生改命,LOGO大变样,马斯克:你们还是卖车的吗
立即打开APP
投中网
私信
0
来源:图虫

“听说,LP都在打听这20家GP”

2023-12-14
投资机构 转载
LP想“上车”还要托关系?

本文转载自: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曹玮钰。猎云网已获授权。

“现在一个新基金募资,定了基石,配了国资政府,最后总会差个10-15%的缺口”。一位GP说,场合是投中信息在广州开的LP峰会闭门会上。

“缺口”指向的是“缺位”,具体地说,是市场化LP的结构性缺位。

近两年LP出手都高度谨慎,以财务回报为主诉求的市场化LP反应尤为剧烈。今年以来,我观察到不少以家办和高净值等LP群体选择观望,甚至收手。

但即便在如此惨淡的情绪中,我仍能从对回报最敏感的LP口中,反复听到一些不那么熟悉的名字。也不断会在投资人、LP朋友那里接收到询问:

“你认识XX的人吗?听说最近募得很好。”

这些GP的画像接近我们熟悉的“小而美”垂直基金,深耕产业,专注于几个细分,规模普遍不大,但业绩优秀,放在当下尤其突出,不乏有3-5年DPI到1,整只DPI>5的表现。

那些曾在在大白马上演的超募、高复投、LP投不进的故事,正在这些“黑马”身上上演。释放热情的也不止财务LP,这些GP身上,也罕见聚齐了政府国资和险资的关注。

当然,国资和险资想要的不只是投资回报那么简单。

换句话说,这些GP身上的本事,也不只是提供回报这么简单。

回顾中国创投短短二十年的历史,主题轮动了不知多少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从未停止上演。

只是,小而美不是新事物,垂直基金也不是,这一代“黑马”与过往有哪些根本区别?新一代黑马的势能从何而来,护城河有多深,又因何实现跃迁?各类LP扎堆黑马,有失望于大白马的逃避吗,具体的诉求又来自哪里?

我的老板杨晓磊在前几天广州LP峰会的主题演讲中,用"乐观、不屈、务实"三个词对这些黑马做了概括。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来了,LP圈口口相传的黑马到底是哪些面孔?

快速聚拢的势能,LP想“上车”还要托关系?

自去年下半年起,有不少家办和高净值LP陆续选择了收手。

有人将重心回归主业;有些决定自立门户,砸了数亿做LP的这些年,直投团队跟着培养起来了,积累了些经验打算自己干;还有更彻底的,觉得做LP这事“太没收益”,不打算出手。

背后其实都是一样的“痛”。家办和高净值是最纯粹的LP群体,财务回报是出手的第一权重,不理想的业绩和回不了的本触到了他们的“逆鳞”。

当然,仍有人选择激流勇进,不少家办将策略从跌过跟头的“大白马”转向了更有可能性的“黑马”。这类GP的普遍画像:深耕于某几个细分,规模不大,业绩突出。

很多基金并尚被报道过,但IRR和DPI都非常漂亮。在7年DPI到1都能拿出来吹牛的今天,有些机构能做到7以上。

逐利嗅觉最敏锐的市场化LP动作最是积极。

听闻某联合家办自去年起出了手头大白马的S份额,专心挖掘有潜力的黑马GP,两年布局了小十家;另一家办基金回了款不再复投,摸了一大圈锁定了几家新黑马;还有家办虽重心在主业,但一直没停止过调研,随时准备出手;甚至有海外家办,比如我了解的一家英国百年老牌家办,秉着“未来50年全球发展绕不开中国市场”的理念,正在低调积极的摸索着各个细分的黑马。

势能正在快速向黑马GP们聚拢。

最直接的,资金。其实不止家办、高净值这类市场化LP,政府、险资也陆续对他们释放了兴趣。曾在大白马上演的超募、高返投、LP投不进的故事,开始在黑马身上上演,这个市场永远在上演风水轮流转的戏码。

比如听闻一家刚冒尖的半导体基金,业绩惊人的出色,只是规模不大也不open新的LP,全靠老LP复投,有LP为了“上车”各种托关系挤了破头。

还比如,业内的盖章。都说同行相轻,但在投资主题和范式转变的当下,抱团是聪明之举。有GP朋友跟我诉苦,之前投消费投ToB,现在摸不到门路,不知怎样投进新能源的优质项目,最后抱上一些产投和CVC“大腿”带资进组。

包括在一些黑马GP的LP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大机构,他们用真金白银的出资交朋友,换取sourcing的线索以及跟投、接盘的机会。

再比如“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人才。今年是投资人从业最动荡的一年,裁员、转行、跳槽不断,不少投资人跳去了国资和CVC,但和猎头的沟通中也听闻,不少投资人在一线和垂直小黑马的offer中,自降身价选择了后者,图的就是这些机构拿项目能力更强、离产业更近、更专更务实。

“如果GP比不上我们的直投能力,合作没什么意思”

LP对黑马的偏好呈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色彩。但就像一级市场的影响因素趋于复杂, 这一变化也并非单纯的LP审美变迁,而是经济环境、市场主题和投资范式的巨变之下,各方诉求差异化的具体投射。

财务型LP的快速转向,更像一种PTSD的驱动,财富神话落空后的Plan B。

这几年,这群LP的预期持续处于回调,期待也渐成了淡定陈述。在我接触过的高净值、家办LP中,几乎每一位都对已投基金的业绩熟稔于心,哪期优秀哪期差劲,哪期有百倍回报的项目,哪期DPI只有可怜的零点几,心里也清楚5年DPI到1大抵是个奢望。

策略转向黑马,诚然是高净值人群基于眼界、经验、资源和资金实力做出的判断,毕竟“黑马”多分布在科技、新能源这些“正确”的大方向上,代表了中国市场未来数年不可逆的大趋势。只是这转变中总流露出一丝不甘,期待黑马还能复刻当年的回报惊喜。

险资和国资的动机就来得更务实、更具体。大体有三:他们需要更专业的赛道认知和产业整合力,需要更优的投资回报,以及更强的LP话语权。

不同于财务型LP的急剧转向,险资和国资的偏好转变,是基于整体配置又往上往深走了一层。国资和险资盘子庞大,通常在底仓配置完毕之后,再搭一些其他的资产类别。就股权投资这一类目来看,一线国资和险资基本把大白马投得七七八八了,再配置些垂直GP,算是逐步完善全门类资产配置的结果。

险资更在意业绩回报,动作也相对积极。自去年下半年起,投中信息开展了以险资为主要群体的LP情绪调研,当时就已关注到有险资LP在积极sourcing黑马GP,哪怕管理规模尚不足30亿人民币的门槛,也愿意先接触了做个储备。

收益是险资的重要考核,又要做大量直投,因此对于提高交易的参与感、学习赛道认知及项目判断有更强意愿,深耕产业的黑马GP会比综合基金有更强的反哺。

比较意外的是,这点也开始在政府国资LP上体现。在上周刚刚结束的投中信息广州LP峰会“投中十问”闭门会上,一位已经合作超过100家GP的国资母基金领导直言,目前平台已经搭建多个直投团队,背景照着机构都不算弱,都是从理工博士和大产业方挖来的人,但到了一些细分方向确实看不清楚,需要真正“通透”的高手。

“如果GP比不上我们的直投能力,那种合作没什么意思”。

这话指向的是哪类GP?不言自明了。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LP的话语权。

这几年GP和LP关系普遍紧张,适逢近期投资机构AGM大会扎堆,总听到GP和LP剑拔弩张的事儿。前几年基金上规模快,短时间聚集了数量庞大的LP,IR要持续募资分身乏术,时常听到“小LP”对一些机构“两幅面孔”有微辞。政府国资和险资LP又牵涉了更繁重的招商引资、披露审查,这都要求GP极高的配合度。

相比于大基金,LP在小基金更有掌控感和存在感。更强的杀器是,如今的地方招引都以“产业链”为单位,垂直基金比综合基金有更强的产业穿透和整合能力,这在招引、补链方面天然存在适配。

这在上周的“投中十问”闭门会也有呼应,过半的地方国资LP都对“垂直赛道深耕、业绩优秀的小而美”表达了兴趣,这个比例在近两年也算高了。

“乐观、不屈、务实”

寻找黑马GP已经成了LP的大面积共识,但想锁定真身并不容易。

信息差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创投市场已经从一个大江湖变成了无数个小江湖,硬科技、新能源的大赛道下,已经拆分成了无数个细分小赛道,每个细分主题就像一口深井。

与TMT时代大开大合、高调博大的作风不同,低调务实、闷声发财是这群垂直GP的普遍做派,他们对“名声”的追求相对淡薄,有的很少现于公共视野。

这些藏在深巷子里的基金,具体藏得有多深呢?

举个例子吧,在我接触的黑马GP中,有合伙人尚不清楚“PR”是什么意思——看来如果投资有一个所谓江湖的话,有些高手还在世外。

没有官网,无处查询基础信息的也不少。一些机构简陋的“土味”logo,甚至让不知情的人疑虑这到底是不是家正经公司。

这些冒尖的基金虽然不为市场熟知,却可以凭业绩和口碑在小范围迅速形成共识。

为了摸清这一趋势的具体模样,我们借着自身的视角优势,用了近一年时间做了广泛调研,在与同行、LP的高频交流中陆续收集到了一些名字,结合多方综合评定,形成一个名为“行业关注度提升最快的GP”榜单,附在文末。

上榜的机构中,有些是业绩扎实的老面孔,随着主题轮动又重回到了舞台中央;还有一些自带光环的“老新人”,以无可辩驳的黑马之姿登场;更多的是存在有些年头却从没听闻的新面孔,存在感仅限于LP小圈子的口口相传。

画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强产投色彩的垂直基金,头部机构spin-off的VC,龙头企业的CVC以及有学院派色彩的VC。

从成立时间来看,这些基金普遍成立于2014年后,半数扎堆成立在2015-2017年,最年轻的SeeFund和Monolith成立于2021年。从赛道来看,除了两家医疗和一家偏AI主题,其余基本都在硬科技范畴,半导体占了半壁江山,还有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近年来"最红最正确"的细分行业。

创始人背景非常多样,博士、产业出身不在少数,也有VC、并购的财务出身。各自都有一套吃饭的独到本领,“产投”是常见标签,常年深耕于有限几个细分产业,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产业认知和资源,紧贴地面高度勤奋,sourcing能力很强甚至很会攒局,能在早期拿到质地不错的项目。

在投资中,普遍拥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尽管规模不大,却常在交易中扮演引领而非追随的角色,有在甚至在项目早期就拿得出重仓过亿的魄力。在“团购”现象普遍的今天,小基金在态度上做到不跟随,实属难得。

另外,在退出层面也高度务实,一些机构对IPO没有执念,不盯遥远的未来,隔轮退、并购是常见操作。在“公认5-10倍回报就算不错”的科技类投资中,有的甚至能持续创造百倍级的回报,三五年DPI就达到1的不在少数。

如果拿大基金的框架去看,这些机构还有不少反向操作。

比如普遍“反规模”,虽然不少成立于VC 2.0时期,做到现在也只有几十亿上下,超过50亿的都不多。当然,不排除因为资源不够,没有上规模的能力,但里面有主动选择的成分,“拿资产体量定规模”是核心逻辑,与这几年主流的赛道玩法完全相反。

再比如,少有庞大的投后设置。一方面是机构体量小,人数少,另一方面,有些机构秉承的理念是,“常规的投后事项难以满足产业方发展的痛点,对经营有价值的思路判断能且只能由投资团队来做”。

但说到底,谁的崛起都离不开时代红利的加持。打法虽有灵活创新之处,我们更关注这些冒尖的新面孔,“核”是什么。

不少机构今天的起势,是用近十年的默默无闻“熬”出来的。2021年之前,TMT、消费、医药几个时代Beta轮番造星造富,硬科技新能源从来只是“不性感”的边缘主题。但他们没有盲从跟风,耐着性子坚守,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乐观于自己选择的未来。

也不是每个人起点都高。一位合伙人曾自嘲,当年想去大白马,但出身不够好没被看上,咬咬牙和伙伴创办了自己的小基金,从带LP去海外游学做“导游”起步,积累起了第一批LP,这些年他们卯着劲要“做出点样子”,透着固执的坚持。

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大力出奇迹的赌性,也少见对体面和名气的执念。不久前去上海拜访一家“为LP赚了大钱”的黑马基金,总部仍窝在一个离市中心很远、朴素的小办公室,除了门口的奖杯墙,看不到机构惯于彰显品味和钞能力的摆设和装修。

我们不否认时代的红利,也不否认市场的“势利”,但你我都清楚,一年单位的势能和持久的成功并无必然关系。这些黑马是行业的一股新风,他们身上留下了一些“当代投资如何成功”的注解,值得探索,还有那股乐观、不屈、务实的精神力量。

今天这个周期节点,这值得与诸位共勉。

猎云网APP阅读全文

体验更加

猎云网

微信扫码关注猎云网

  1. 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 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lieyunjingxuan )字样;
  3. 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 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猜你喜欢
长按图片可以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