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云掌财经APP(ID:yzcjapp)。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9月28日,新浪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披露财报,2020年Q2,新浪营收5.08亿美元,同比下降5%,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另一件是私有化敲定,新浪明确私有化的价格为每股43.3美元,较7月初提议的41美元上升了5.6%。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反应强烈:新浪盘前一度上涨11%。
哪怕在中概股掀起回归潮的2020年,新浪私有化的决定依旧非同小可。作为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新浪开启了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热潮,同时也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如今,当初的先驱也要回家,时代调转船头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1、赴美上市“先驱者”
2000年4月,新浪通过VIE架构成功挂牌纳斯达克,中概股的故事就此展开。
在那之前,根据中国1993年的电信法规,外国投资者被禁止介入电信运营和电信增值服务,也就是说,在中国经营的互联网企业无法直接到海外市场进行融资。
2000年前后,国内资本市场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纳斯达克的市场成熟度、资金规模、流动性以及新经济氛围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都充满了诱惑。
新浪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分拆出一家只做技术的外商独资企业,和另一家从事媒体和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中国公司,通过贷款协议、投票权和表决权协议,将两家公司捆绑在一起。负责媒体和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公司将收入通过一个技术服务协议,以技术服务费的形式转给技术公司,而最终在纳斯达克挂牌的,实际上是新浪分拆出的技术公司。
借此,新浪成功拿到了海外投资者的美元投资,同时又畅通无阻地从事起禁止外资介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这一通过协议搭建起来的架构又被称为新浪架构,也就是眼下中概股海外上市普遍采用的VIE架构。
新浪的尝试给了后来者们以启发,借助VIE架构,网易、搜狐先后赴美上市。
2、中概股集体“回家”
如今回头再看,新浪成功挂牌纳斯达克,在中国商业历史乃至全球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中,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点,它指导并引领了之后轰轰烈烈的赴美上市浪潮。
一晃20年过去,国内经济形态与资本环境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内上市政策利好消息不断释放、A股对互联网科技概念估值升高,深交所与港交所正在逐步取代纳斯达克等海外交易所,成为不少新经济公司心中新的梦想之地。
最近几年,选择“回家”的中概股企业越来越多,2005年登陆美股的分众传媒,上市之初融到了1.7亿美元,一度创下当时中概股融资规模的最高纪录,但仅仅八年之后,分众传媒就从纳斯达克退市,并于2015年正式回归A股;今年4月完成私有化的聚美优品,在启动私有化时,其创始人陈欧就明确表示,正积极研究回A。
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市场的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频繁的做空与边缘化,已让海外的生活举步维艰。
3、新浪被过分低估了
9月28日,在私有化消息落定、盘前股价大涨的情况下,新浪以42.45美元的价格开盘,较20年前的发行价17.5美元仅上涨142.6%,总市值不足28亿美元,市盈率为负数。而与新浪同年上市,同属四大门户网站的网易,上市以来股价涨幅超过16000%倍,总市值超过600亿美元。
不可否认,业绩不佳是导致新浪股价低迷的原因之一。根据Q2财报,新浪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5%至5.08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下降78%至2540万美元。
疫情当前,广告业务的衰退在所难免,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同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第一梯队,新浪市值不足网易的1/20,是不是被过分的低估了?
一个足以印证猜想的侧面情况是,新浪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9.79%的天下秀目前在A股“风生水起”,总市值超过320亿元人民币(47亿美元)——约为新浪的1.6倍。
图片来源:天下秀Q1财报
有专家认为,估值低于管理团队和投资者的预期,是新浪选择私有化退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新浪私有化后,管理团队对公司有更多的控制权,可以大胆调整战略,进行更多尝试、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在多年以前就开始在提高自己的持股比例。
在2015年,6月1日晚,新浪公司宣布,已与董事会主席兼CEO曹国伟达成认购协议,将向其出售1100万股新发行的普通股。
据了解,截至2020年3月31日,新浪有65,384,161股,新浪董事长、CEO曹国伟持股13.5%,有58.6%的投票权。其中,12%是通过New Wav持股,拥有58%投票权。
当时,曹国伟同意自己或其关联方通过本次交易购买的所有股票在交易完成后有六个月的约定锁定期,并表示,这一协议体现了他本人和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截至当日收盘,新浪股价大涨23.28%,报50.21美元。
该举动也被外界认为是经营层相信公司的未来、为中小股东注入信心之举。在当时就曾引发过一阵新浪私有化并回归A股的猜想,意在低价买进、回国重新得到高估值。
4、微博能否再扛大旗?
不过话又说回来,私有化终究只是资本层面的操作,新浪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看业务竞争力,但是在业务层面,微博真的能够扛起大旗吗?
十一年前,微博的出现为新浪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被视为新浪的“二次创业”。哪怕是在今天,新浪的主要营收依然来自微博。2019年年报显示,新浪总营收21.63亿美元,其中微博收入17.67亿美元。
然而,微博本身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一方面,社交媒体产品的竞争愈发激烈,微信、今日头条等移动客户端都在争夺用户,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之后,微博活跃用户的增速出现明显下滑。
另一方面,近年来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产品的出现,又分走了大量的广告蛋糕。第二季度,新浪微博财报显示,来自大客户和中小企业的广告和营销营收为3.04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微博方面称,营收同比下降主要与新冠疫情对部分行业广告主需求的负面影响、置换交易营收的下降和汇率折算的负面影响有关。
微博总是很难抓住时机。2013年,随着阿里的入股,微博淘宝版上线,但后续无疾而终;2017年,微博开始自建短视频团队,但早在2016年抖音就已上线,彼时短视频产品已经形成了抖音、快手的第一梯队。之后,其又在2019年推出类似instagram的社区“绿洲”,同样没有掀起什么水花。
和抖音、快手不同,微博并未在流量顶峰时期通过多个途径进行变现,如今似乎已经很难胜出。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半年大报告》,微博2020年6月MAU为4.44亿,在用户规模前30名的应用中,排在第14位。
素材来源:
深响:《曹国伟运筹五年,新浪私有化终成真,但这不是解药》
北京商报:《业务依赖严重竞争压力不减 新浪私有化治标难治本》
连线Insight:《通过私有化,曹国伟能再救新浪一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