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中国芯片突围口,希望在何处?文章来源:量子位(ID:QbitAI),作者:郭一璞。
在AI造芯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科技大厂的竞合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阿里成立了平头哥半导体,历来有自研传统的华为同样选择了自己做芯片,但腾讯选择投资。
这个被投资的公司,叫做燧原科技。
前不久,这家公司刚刚还完成7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腾讯依然是投资方之一。
而且,这已经是腾讯第三次投资这家公司了。
这究竟是怎样一家AI芯片公司,才能被腾讯看上,并且长期看好,两年连投3轮?
多年积累,一朝创业
作为硬核科技的集成电路创业,依靠的从来不是“模式创新”,技术基础和产业链资源缺一不可。
燧原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OO张亚林就是这样一位技术资深、管理卓著,又富于多年产业链经验的领导者。
2000年,从复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张亚林就开始了在上海张江集成电路孵化楼火炬创业园的职业生涯。
他先进入了上海奇码数字信息有限公司,设计了多个系列的机顶盒芯片。2008年加入超威半导体(AMD),成为AMD全球芯片研发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机游戏玩家熟悉的Xbox-One系列主机的芯片,就是张亚林带领全球团队设计的。
从毕业进入芯片行业到现在,张亚林已经积淀了20年,张江也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半壁江山,共同见证了20年来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崛起和发展。
但2017年底,张亚林毅然在自己AMD职业生涯的最高峰时离开了。
他之所以离开AMD,并不是因为有另外一个更高的职位,而是停下脚步思考:自己究竟要做什么?
一直以来,张亚林有个愿望,能够带领中国本土的芯片设计团队,为中国客户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芯片。
电影《无问西东》启发了张亚林和他曾经在AMD的上司赵立东,看到故事中的几代人,都在为民族崛起、国家振兴而努力,他们深受感动。
不同的时空,同样的情怀。
他们决定由零开始,成立一家AI芯片公司,用多年积累的研发及产业经验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也是燧原科技的由来。
高度原创的中国AI芯片
只把民族情怀挂在嘴上是远远不够的,燧原团队把这些愿景落到了实处。
借助多年的技术积累,燧原科技的发展相当顺利。
从拿到天使投资的第二个月起,他们就启动了第一款芯片「邃思」的研发,只用了18个月完成了研发,并一次性流片成功。
邃思是一款高性能的AI云端训练芯片。芯片有许多个类别,技术门槛有高有低,AI芯片亦然,其中国产AI云端训练芯片这个高端细分领域一直是一片空白——毕竟,现在AI研究员、工程师们一直在用的是英伟达的GPU。
燧原团队认为,国产的AI云端训练芯片是一片蓝海,云端AI加速芯片的需求正在飞速增长,如果有人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么就能让业界看到中国AI落地的希望。
因此,为了打造出一款中国芯,燧原团队专为人工智能应用设计了全新的架构,处理器和指令集都是从无到有开始设计的。
回想起邃思的整个设计历程,张亚林觉得非常自豪,“我们基本没走弯路”。
没走弯路的一大原因,是“以终为始,得道多助”,从EDA工具到IP,到制造,再到封测,燧原科技得到了全产业链的强大支持和鼎力相助。
现在,燧原科技已经拥有了邃思芯片、云燧T10人工智能训练加速卡和驭算软件平台产品三大成果。
其中,云燧T10是核心的AI解决方案。
云燧T10基于邃思芯片,采用了灵活的可编程结构,具有高算力、低功耗、强互联等特点,并支持多种训练算法。硬件结构上留出了足够的弹性,在保证单卡高算力的同时提高算力的利用率,也为参数多的大模型提供了优秀的存储结构。
为了支持训练集群,燧原科技原创了用于加速卡集群的ESL互联技术,与友商的连接方式相比,两种连接技术的速率是一样的,但ESL不需要专门的连接器和转换器来辅助连接,省去了额外的昂贵成本,并利用创新的拓扑结构设计来打造更加灵活多变的连接方式。
此外,还有「驭算」软件计算及编程平台,和硬件产品配套,实现了软硬件一体化。
在AI芯片领域里,软件有着与硬件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很多芯片初创公司遇到的困难。
驭算兼容TensorFlow、PyTorch主流AI框架,支持ResNet、Yolo、BERT等多种主流AI模型,也可以通过SDK提供深度定制。
张亚林还表示,目前正在开发的编程模型和语言,既能对开发者有相对友好的语义,同时也能给开发者提供途径来实现灵活的操控,能更好地发挥硬件的性能。明年也会考虑针对国产各大AI厂商的框架来做适配,实现完整的国产化AI服务器整体解决方案。
以上这些产品的诞生,也无不与国产化的定位相关。
张亚林说,燧原科技的一大优势就是依托本土的业务牵引,架构设计与业务用例相结合,进而对业务—>软件—>硬件—>板卡这一整套的流程进行优化。
在外企强势的半导体产业内,接地气也是一种优势。
产业链已经打通,进入「从1到N」的进程
前面提到,腾讯连投了燧原三轮融资,同时它也是燧原科技的重要目标客户。
如今,燧原科技已经有了加速卡、服务器模组、服务器集群三种产品形态,客户群也扩展到了云服务商、互联网/金融/保险/医疗等行业客户、政务云和新基建的智能计算中心三大类。
这个客户范围已经决定了,燧原科技能够争取的市场规模是很广阔的。
一方面,为云计算行业提供公有云的基础设施,也就意味着产品能够用在绝大多数的主流业务和应用场景上。
另一方面,如果在新基建的项目中获得认可,更有助于燧原科技拓展市场份额。
张亚林说,目前燧原科技在量产后会先服务头部客户,明年开始大力建设开发者生态。
自有研发能力,上游有代工封装,下游有成规模的客户,燧原的整个经营链条已经打通。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
研发上,燧原科技拥有从芯片设计到量产实现的完整团队,产业多年的经验和积累都可移植。
生产上,半导体全产业链已经跑通,和知名代工厂、封装厂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专业的流程控制能力又保证了从芯片制造到封装的一系列精密过程,良率、性能功耗定点、可靠性和热稳定性都是产品的护城河。
商业化上,卡位在了国产AI云端训练芯片这一蓝海,储备了相当多的合作伙伴资源。
不是任何一个新来者,都能将这三者把控好。
“从开发到量产,从量产到落地,从落地到大规模使用,从大规模使用到客户反馈,这所有的步骤,中间有任何一个环节断裂,整个产业链就无法跟上,公司的产品迭代就无法继续。”张亚林说。
换句话说,研发、供应链、商业化,是芯片产业的三根支柱,每一根都要足够强劲,才能支撑半导体公司的运转。
在张亚林的理解中,搭建出研发、供应链、商业化这个闭环是燧原科技从0到1的过程,而接下来的过程就是从1到N,借助这个闭环,让研发、生产、落地、反馈的循环运转起来。“打造真正普惠的算力平台,贴近客户最根本的需求,让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在中国广阔大地上真正地普适起来。”
燧原的使命
当我们放回整个AI或者整个半导体领域的视角来看,AI算力是个刚需,芯片国产化亦然。
在这样的背景下,燧原科技是一家有多年技术积累、借助时代东风而上的公司。
它面前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时机和广阔的市场,而这家公司自身方法在手,路径已有,但必须去实践,去交付。
就好像建筑工程师已经掌握了土地和材料,打好了地基,手握设计图纸,下一步就要踏踏实实地建造摩天大楼。
张亚林用四个字形容燧原团队的状态:
「不负不退 」——不辜负,不后退。
在信念上,“不想辜负这个时代,不想辜负目前的黄金机会,不想辜负所有看好我们的人。”
在执行上,保持执行力,永不后退,打造人工智能生态,从破冰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这是已经探索出一条道路的燧原科技所需要的,它已经贯穿了产业上下游,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继续迭代,让技术、供应链和商业化的正向循环加速运转起来。
这也是芯片公司的普遍成长路径,燧原科技已经走完了从0到1。之后从1到N的实现,也近了。
或许很多年后,把燧原科技为代表的国产造芯,放到时代背景下,其意义还会更加意味深长。
这是一代造芯人的机遇与挑战,也是一代中国AI研究者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