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想想为两代人解馋二十年的辣条。好吃吗?真香!用啥做的?面筋。管他呢,好吃就行。 遥想80年代,我国肉类供应紧缺,猪肉味的腐竹,一度获封解馋神器。如今猪价飘红,人造肉又担道义。中秋佳节,赏人造肉月饼,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文章来源:鲲鹏商业评论(ID:kunpengshangye),作者:粮食大丰收,编辑:艾范巴黎。
这些天,你被人造肉刷屏了吗?
9月,人造肉狮子头、人造肉冷面、人造肉汉堡在内的多款人造肉食物纷纷亮相。
中秋节,双塔食品(002481)人造肉馅“珍肉”月饼上线。
这款“人造肉月饼”的主原料为豌豆蛋白素肉,招牌是“0抗生素、0激素、0胆固醇、0动物成分”,零售价168元/盒,中秋当天上线1000盒,3分钟售罄。
随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纷纷表示,仿真度高,有点肉腥味,但口感不如真肉。
尽管珍肉鼓吹“5D仿真”,从“分子结构”上模仿真肉,但现阶段只能说理想很美好。
“人造肉”过来喊爸爸!——素肉
目前人造肉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培养出的肉组织,是“克隆”肉;第二种是植物蛋白肉,例如最常见的“素肉”,是“像肉”的豆制品。
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是研究人员用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喂大”的,能做到和正常肉口感一样。
但由于培养要求极为严格,动物干细胞人造肉制作成本太高,而且在法律和伦理上不被大众接受。
而目前国内市面上顶着“人造肉”名号的商品本质都是第二种——素肉。
其实,素肉产业在中国历史悠久,素鸡、素鸭等素肉产品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如今包裹着高科技外衣的植物肉和传统素肉到底有多大区别?
植物肉比传统素肉在技术、原料、质地上更加接近真肉,可以理解为2.0版的素肉”。
素肉从大豆中分离大豆组织蛋白,而Impossible Foods公司的植物肉产品以大豆浓缩蛋白为主要原料,Beyond Meat则是以豌豆蛋白分离物为主要原料。
早在1970年代,全球知名谷物早餐和零食制造商Kellogg’s(家乐氏)就已经开始销售肉类替代品,素食汉堡更是在1990年代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受限于技术,当时并不能做到以假乱真。
在中国,“人造肉”的概念也并不新鲜。
公开资料显示,最早从事植物肉生产的深圳齐善食品成立于1993年。齐善食品的产品线包括冷冻肉类的素东坡肉、素鸡、素鱼、素虾,常温类的素肠、素肉丸、素肉酱、素汉堡肉等,还有休闲食品类的素肉片、素羊肉串等。
不容忽视的细分市场
“人造肉”东风起,目前国内有关人造肉的公司已超1700家。根据市场调研机构MarketsandMarkets预测,中国植物肉类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每年将以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目前,亚太地区的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增速最快,预计CAGR可达8%以上,而亚太植物肉类市场将由中国主导。
然而,“目前很多公司都不具备生产‘人造肉’的能力,中国食品公司在这一领域做素食较多,如双塔食品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的豌豆蛋白也属于半成品。”人造肉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欧美等国家近年来因人道主义和环保主义盛行而加速了素食主义的扩张,也将“人造肉”的消费推向了高潮。而目前中国素食者数量还远不及欧美,消费“人造肉”的动机除了尝鲜,如何产生依赖呢?
但不论如何,国外的成功案例已经点燃了国内投资者。
中国在2017年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其中提到了发展动植物双蛋白产业,自此,植物性蛋白替代肉类仿佛已得天时地利。放眼海外亦是如此。
自2019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7月底收盘时股价暴涨8倍,“人造肉”便成美国投资界的宠儿。随后,另一家人造肉企业Impossible Foods宣布再次融资3亿美元,投资者包括比尔·盖茨、李嘉诚、推特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业界大亨。
北美素食汉堡
8月,汉堡王在全美所有门店推出“人造肉”汉堡。据外媒报道,美国至今已有2万家餐厅供应植物肉汉堡。
8月27日,Beyond Meat和肯德基合作,在美国亚特兰大一家门店推出人造肉炸鸡块,5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
而竞争对手Impossible Foods借助 “血红素”,使植物肉多汁有血色。9月4日,Impossible Foods公司高管表示,希望能在明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中东3D打印肉
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食品技术初创公司 Redefine Meat 日前宣布,获得 CPT Capital 领投,以色列 Hanaco Ventures、德国家禽巨头 The PHW Group、及以色列天使投资人参投的6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通过本轮融资,Redefine Meat 将能够完成其替代肉 3D打印机的开发。按照 Redefine Meat 的计划,这款变革性的设备有望于2020年面世。
Redefine Meat 的产品使用纯天然且可持续的原料制成,其外观、口感和风味与真正的肉类十分相似。相较普通的肉类,Redefine Meat 的“3D打印肉”成本更低,不含胆固醇,且减少了95%的环境影响。目前,Redefine Meat 正在与部分领先的主厨和屠宰厂进行合作。
人造肉究竟哪里好?
目前鼓吹“人造肉”的几大噱头有:
1.“健康”:
人造肉原料豆制品,仅凭高蛋白不油腻,就能被编入各种“健康”“减脂”食谱,成为牛油果二号。
2.肉的“廉价替代品”:
受猪瘟影响,健康的二师兄身价暴增,吃不起真猪肉,能尝尝肉味解解馋也不错。还有广大畜牧业欠发达的地区,比如韩国,猪牛羊高价是常态,吃一顿烤肉(猪五花)就像过节,可能一年吃不到一次牛肉。
而幅员辽阔的中国呢?别忘了我们可是第一肉食大国,2019年专家预计我国猪肉生产量在3963万吨左右,但缺口将达1437万吨,到2030年中国的肉食总缺口会达到3000万吨。
3.调和“环境保护”和“戒不了肉”的矛盾。
吃肉跟环保有多大关系?
早在201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就有报告称,全球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14.5%,畜牧业每年所排放的甲烷量相等于1.44亿吨石油,足够为整个南美洲供电。因此号召大家环保减排少吃肉,但多数人都一笑了之。
2018年《科学》杂志指出,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人类提供18%的卡路里和37%的蛋白质,却占用了人类83%的农田,排放了60%的农业温室气体,造成土地和水源过度使用、水体酸化和富营养化。
国务院印发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指出,到2030年,全国居民膳食中要减少50%的动物蛋白摄入量。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李健认为,人造肉兴起的背后是人类饮食方式、消费方式的变革。消费者对人造肉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食品价格的合理性,将是该技术能否拥有未来市场的关键。
反观口感更佳的动物细胞人造肉,除了让人难以克服对食品安全的质疑和“伦理上”的心理障碍,高昂成本是其上市的重大阻力。一块动物细胞汉堡肉成本30万,那么植物素肉呢?再精致也只是豆制品而已。低配植物肉能上餐桌一时,但会成为常驻嘉宾吗?
再从口味相似度上讲,人造肉可能比不上“五香牛肉味”素肉。只要足够好吃,不论是肉干还是肉味豆干,消费者一样买单。
想想为两代人解馋二十年的辣条。好吃吗?真香!用啥做的?面筋。管他呢,好吃就行。
遥想80年代,我国肉类供应紧缺,猪肉味的腐竹,一度获封解馋神器。如今猪价飘红,人造肉又担道义。中秋佳节,赏人造肉月饼,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而它原本只是柔软的豆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