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命运和我国芯片事业紧密相连,经历多次封杀、打压,却依然坚持一颗“中国芯”。文章来源: 鲲鹏商业评论(ID:kunpengshangye),作者:刘晓萍。
1 美国步步紧逼,“超算”芯片供应受限
6月22日,美国彭博社等多家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在美国贸易管制名单中再次增加了 5 个中国实体企业,包括中国领先的超级计算机制造商之一中科曙光,以及天津海光、成都海光集成电路和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
这几家公司都是与计算机芯片有关的,是我国的战略高技术领域,更是各国竞相角逐的科技制高点。美国的一系列打压,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芯片!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高性能计算芯片,全球5G市场争夺中,芯片是关键。
在特朗普那一纸禁令颁发之前,我国的芯片产业从未受到如此高的关注,美国的围堵,是黎明前的黑暗,却也是我国芯片产业的高光时刻!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命运和我国芯片事业紧密相连,经历多次封杀、打压,却依然坚持一颗“中国芯”。他就是张汝京,被国人称为“中国半导体教父”的传奇人物!
他放弃了台湾户籍,公然对抗台独当局,励志要将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扎根中国,四次“白手起家”,战绩辉煌,却四次被迫离开。历经沧桑的张汝京,如今又站在了中国科技的风口浪尖上。
2 初心不改,连续创业,填补国内空白
芯片制造的产业链包括:设计软件、指令集体系、芯片设计、制造设备、晶圆代工和封装测试6大环节。前三者处于产业链上游,技术门槛很高,美国的公司主要掌握着上游的尖端技术,而我国在下游的代工制造和封装测试具备优势。
这次美国对华为和“超算”的禁令,主要针对高端芯片的设计和研发。海思的芯片研发专注于上游技术,可以应对这次禁令。但是在下游环节中,高端芯片的制造则高度依赖台积电。未来,如果美国加大打压力度,台积电能否扛住压力继续为我们生产高端芯片,它的选择令人担忧。
张汝京在2018年引入的IDM 模式,就可以解决芯片制造的后顾之忧。在经历了四次创业的辛酸结局后,2018年,已经70岁的他开始第五次创业——在青岛创立”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这是国内唯一一家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为一体的IDM模式公司,成功之后,我们的高科技产业将不再受制于人。
如今70多岁的张汝京,依然精神矍铄,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芯恩国际是他一个未酬的壮志,更是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又一先河。他常说:“我爱我的祖国,我就是要做大陆还没人做起来的事业!”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在他经历多次挫折后,依然没有停止为我国芯片事业奋斗。
3 早年远离故土
1949年的早春,一艘从上海出发,前往台湾的游轮上,一位年轻的妈妈怀抱刚满一岁的婴儿,依依不舍地跟岸上的亲人告别。雾蒙蒙的江面,看不到前方,就像船上的人们,迷茫、忧虑,谁都不知道时代的车轮会将他们带向何方?
怀中的婴儿好奇地看着周围,他不知道,50年后,他将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中国的芯片事业献出毕生心血。
这个婴儿就是张汝京,他的父亲张锡伦是国民党上校长官,到台湾后,成为一家冶金工厂的厂长。父母从小就给他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父亲经常望着大海告诉他:“水的那头,是我们永远的根。”父母对大陆的感情深深影响了张汝京。
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顺利考上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先后取得工程学硕士学位和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后进入德州仪器,加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的团队。
张汝京在德州仪器工作20年,先后在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地,建立20多座晶圆工厂,并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名副其实的“建厂高手”。最高带领过4000多人的研发团队,是华人在全球半导体界的传奇。
也是在德州仪器,他遇见了自己的半生宿敌——张忠谋。虽然在同一家公司,但两人并无交集。可是离开德州仪器后,张汝京经历的全部风雨都是这位老领导带来的。
4 赤子之心,永不磨灭
“你什么时候回祖国大陆去建一座工厂?”这是父亲张锡伦经常问的话,张汝京也一直记着这句话。
1997年,张汝京从德州仪器提前辞职开始筹划内地建厂。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召集了一批精英团队和投资银行,可是两个月后,就被台湾李登辉当局叫停,他们逼迫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撤资。张汝京只能回到台湾,创立了世大半导体公司。
在他撤离前,留在大陆的团队已经将集成电路的线宽做到了0.5微米,是国内最尖端的水平。
世大半导体在台湾成立不到三年就实现了盈利,引起了台积电的警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2000年元旦刚过,张忠谋就出手,以50亿美元收购世大,将张汝京等一干对手直接买了过去。并购完成后,张汝京提出去大陆建厂,张忠谋没有同意。张汝京只能卖掉股份,自行北上创业。
在这之后,他的造“芯”之路又经历两次较大的挫折,接受编辑采访时,他对这些经历很淡然:“创业过程中有很多波折,把它当作小水花、一个涟漪,在永恒里面这都可以忽略!”
两个月后,他在开曼群岛成立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他带着全部身家来到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彼时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刚刚经历过华虹NEC的14亿亏损,上海的造“芯”之路暂时以失败告终,破旧的厂房散落在飞扬的尘土里,整个科技园区弥漫着萧瑟、颓废的气息。
张汝京的到来,让当时上海的领导班子看到了希望,时任上海市长的徐匡迪亲自带着张汝京考察浦东,最终中芯国际落户张江。公司成立时,父亲张锡伦已经去世,他把90多岁的母亲和妻儿一起接来了上海。50年前那艘船上年轻的母亲,如今已经白发苍苍,她在儿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踏上故土,热泪盈眶。
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张汝京发挥他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很快就召集了台湾和新加坡的大量人才回国,在资金上,更是吸引了高盛、华登(芯片领域最好的投资公司)、祥峰和上实等多家公司投资,人们再一次见识了“建厂大师”的风采。
中芯国际很快步入正规,这也是张汝京创业史中的辉煌时刻。中芯国际不到半年就投片试产,仅仅5年,就在全球半导体厂商排名中,进入三甲,崛起速度令人咂舌。从此张汝京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教父。身为公司老总的他,却依然保持着低调朴素的风格,座驾是一部二手桑塔纳,出差只坐经济舱。
在中芯国际高歌猛进时,台湾陈水扁当局对大陆的技术限制愈加严格,拥有台湾户籍的张汝京首当其冲,被罚15.5万美金,并且被要求在6个月内撤资。张汝京这次也毫不示弱,直接宣布放弃台湾户籍。“陈水扁天天罚我!”张汝京回忆那时的经历说道。
台湾当局虽没有对张汝京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但是老上司张忠谋,却发起了对中芯国际蓄谋已久的进攻。张汝京在上海创办中芯国际时,有很多曾经在台湾的老部下也来追随,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2000年随着世大的并购,进入台积电的,因此给张忠谋“收集证据”带来很大便利。
2003年8月,台积电在美国加州起诉中芯国际窃取技术,要求赔偿10亿美金,可那时中芯的收入才3.6亿美金。官司持续到2005年,对双方造成了巨大的内耗,张汝京决定和解,最终以中芯国际赔偿台积电1.75亿美元结束。
可是台积电并没有罢手的意思,蕴藏了巨大需求的大陆,是台积电垂涎欲滴的肥肉。一年半后,台积电又在加州提起诉讼,指责中芯国际违反《和解协议》。中芯坚决否认,张汝京选择在北京高院反诉台积电。
遗憾的是,2009年6月,北京高院驳回了中芯的全部诉讼请求。3个月后,加州法院开庭,台积电再次获胜,这次中芯国际的代价更大:再赔2亿美金,加10%的股权。台媒得意地宣称:“我们从此控制了大陆芯片的半壁江山!”张汝京接到判决书的那一刻,放声痛哭,3天后便辞职,中芯元气大伤。
这次中芯国际的官司打得异常艰难,既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持,也没有群众的助威,显得孤立无援。这与当时国内的大环境有关,因为在2006年国内爆发了臭名昭著的“汉芯”事件,国家组织的三大国产CPU“方舟、众志、龙芯”全部以失败告终。整个舆论对半导体行业口诛笔伐,中国芯片事业进入至暗时刻,张汝京黯然离场。在今年6月澎湃新闻编辑采访中,问到这次事件,张汝京承认这是他人生的低谷,调侃道:“爱国是要付出代价的!”
生活最需要的不是希望,而是勇气,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能勇敢地迈出脚步!张汝京就是这样一位勇士。在芯片行业受挫后,他第三次创业进入LED行业,在公司全面实现盈利后,毅然将其出售,重整旗鼓,再次回到芯片事业。
2014年,沉寂多年的中国半导体行业,突然变得活跃,十几位院士联合上书,要求国家再次支持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已经66岁的张汝京带着新创立的“上海新昇半导体”回归。张汝京曾经说过,他有一个中国半导体的宏伟梦想,他为这个梦想要彻底献身。但是这一次时间更短,2017年他便离开了。
任正非在解释华为不上市的原因时说过:“资本贪婪的本性会破坏我们理想的实现!“此次张汝京从新昇的离职,正是在资本与理想之间做的选择。
新昇创立以后,凭借张汝京的经验和资源积累,很快就跻身国内一流厂商,股东们一致决定投片量产,迅速实现盈利。可是张汝京坚持自主研发,要继续攻坚技术,将盈利放在了次要位置,几番争执后,股东们决定不再聘用他。张汝京又一次黯然离开。
此时张汝京已年届70,人们都以为他应该停下脚步,去享受安逸的老年生活,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继续创业。他深知国内芯片产业的短板,他要去补上,哪怕已经70高龄,可是他乐在其中,就像他说的:“你们或许体会不到,离开故土多年,我要为祖国出一份力的信念更加强烈!”
巴顿将军曾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巅峰的时候,而是看他从顶峰跌落之后的反弹力!张汝京跌宕起伏的人生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佐证。
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人曾这样评价张汝京:“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张汝京总是毅然出山。中芯国际的创立,打破了集成电路代工厂世界格局,新昇半导体结束了大陆零大硅片的历史。”
这次中美贸易摩擦,他又一次敢为人先,引进IDM模式,也提出了和任正非相似的“开放、共享”理念,创造性地提出“CIDM”模式。新模式的推进还有很多困难,待到技术突破,就可以实现芯片全产业链的自给自足,可能会带来世界范围内高科技产业市场的变革。
古稀之年的张汝京,依然在为芯片事业奔波,正是因为有像他一样孤独地坚持着的人,才让我们在今天,有十足的底气去直面美国的霸凌。还记得去年一次采访中,编辑问道:“70高龄还坚持战斗,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你?“张汝京这样说:“我觉得是一种使命感,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非做不可,而且要把它做成才行。我比较会的就是半导体,那么就在半导体上面尽量的做,我有强烈的工作热情,也有对国家、对民族无比的热忱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