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第一批95后,24岁,大多数可能才工作一年,但是他们身上已经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工作7个月就辞职”、“还没转正就想退休”、“任性”、“隐形退休人口”……但当你走近95后,你会发现很不一样。有95后的职场,也很不一样:“95后对职场交友的态度更加开放,也因此产生“连锁效应”。数据显示,95后员工越多的地方,离职率越高。他们不光是自己离职,还很容易带动身边的人跟着离职。”所以,不要随便辞退一个95后,他们真的会带走一群好朋友。文章来源:有意思报告,作者:Luna,值班编辑:大白兔。
都说本命年是个坎儿。2019年,第一批95后,24岁,遭遇当头一棒。
“工作7个月就辞职”“还没转正就想退休”“任性”……“前辈”们不停地往95后身上贴上各种标签,甚至还给他们造了个新词——“隐形退休人口”。
明明才工作一年而已,95后怎么这么快就接棒90后成为舆论焦点了呢?
欢迎走近95后,看看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不想混,还没到混日子的年纪”
去年,微博话题“95后工作7个月就辞职”火了。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闪辞一代”、“不能吃苦”、“难成大器”…对于媒体给出的评价,95年的谭乐乐白眼翻到天上。
从毕业至今一年多时间,谭乐乐先后换了四份工作,前三份都是入职两三个月就离职了。
拿她的第一份工作来说,入职一周时她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每天到了下班时间,大家都不走,领导时不时来转几圈,办公室气氛诡异而紧张。
有80后同事告诉她:“晚走一会儿,晒晒加班,没坏处的。”
怎么能没坏处呢?提高效率干完活了按点走,不会耽误晚上与朋友社交、健身、或上英语辅导班提升自己。
更让她生气的是,她发现公司里有些人工作时间摸鱼,下午四点才开始干活,干到晚上七点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劳模了。
刷朋友圈时看到这些人变了花样地晒加班,谭乐乐得出了一个结论:公司里大部分人都在混。
入职三个星期,她就把辞职信摔在老板桌子上。她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一个“工作就是混”的环境,自己迟早也会变成一条咸鱼。
而她不想混,“混日子的每一天,都像在死去一点点。”
“钱重要,但千金难买我开心”
“上班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做感兴趣的事才能心情好啊。”95后何梦涵说。
计算机专业的她,刚刚放弃了在北京当“程序媛”30万年薪的工作,回到老家成都做一名新媒体运营“小编”。
“上学时不懂自己喜欢什么,因为数学成绩好,就听父母的建议学了计算机。但我从初中就玩微博,对社交媒体有天然的热情。我是后来才明白,比起撸代码,八卦才是真爱。”何梦涵说。
像何梦涵一样,把“符合个人兴趣”列在职业选择第一位的95后,比例并不小。
《95后兴趣报告》显示,超六成95后在选择工作时,“兴趣”是第一要素。而95前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福利待遇”和“较大上升空间”。
“我现在工作的部分职责是刷微博,找热点,建立话题,即便不工作我每天也会做这些。做着喜欢的事,还能拿钱简直完美了。”何梦涵把工作当做一种享受。
对95后来说,工作和娱乐,应该、也可以是一回事。
这就不难理解,这届95后对于北上广的执念没那么深了。当其他城市能找到一份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时,就没必要去北上广承担那么大的压力。这也导致新一线城市,如杭州、天津、成都、南京等地的就业满意度趋近甚至高于一些传统一线城市。
“我是来工作的,也是来交朋友的”
95后最喜欢给同事点赞。
段维每天睡前必做的事就是给朋友圈的同事们点一圈赞。“多‘互动’,才能快速熟络起来。”段维有自己的交友“秘诀”。他希望最快时间内在公司找到哥们。
“找什么哥们,职场就不是来交朋友的!”父母告诫段维,但他并不认同。自己做的是喜欢的工作,必然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成为生活中的朋友。
“毕竟回到家一个人也是很孤独的,在陌生的城市里,多个朋友多条路,彼此都是依靠。”段维说。
95后对职场交友的态度更加开放,也因此产生“连锁效应”。数据显示,95后员工越多的地方,离职率越高。他们不光是自己离职,还很容易带动身边的人跟着离职。
所以,不要随便辞退一个95后,他们真的会带走一群好朋友。
……
事实上,95后不过是一群初入职场的“弹力球”,锐利、生猛、有主见。他们没有攻击心,也反对贴标签。在他们身上,能看到70、80、90后年轻时的缩影。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社会三定律指出:
我们倾向于把跟自己相差10年以内的人视为社会精英,中流砥柱;把比自己早出生10年以上的人看成裹步不前的老顽固;把比自己晚出生10年以上的人说成无可救药垮掉的一代。
如果有人对95后指手画脚,他们不会当面反驳,只会在心里默默diss:你个老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