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直通IPO,文/王非
中国机器人产业,资本化大战开闸!
智元并购“曲线上市”,宇树、乐聚智能、梅卡曼德、天链机器人积极筹备IPO,微亿智造、斯坦德、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仙工智能、云迹科技等已在港交所门口“排队”,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加速从“融资轮次递进”,迈向“IPO冲刺落地”。
9月26日,“工业具身智能科技公司”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艾智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该公司计划通过18C章(特专科技企业上市规则)在主板挂牌上市,冲击“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值得一提的是,三天后“下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珞石机器人,也以上述方式在港交所递表,冲刺港股“全系列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初,已有15家移动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公开向港交所递表,申请赴港上市。
在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验证的重要转折点,各家机器人厂商不仅仅是争抢“第一股”这个头衔。“更关键的是,谁能先上市,大概率谁就能拿到更多的钱”,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表示,“上市输血,企业就有机会拿更多钱、做更多事”。
当前,还不好判断哪家机器人厂商会先上市。况且,走过上市这一关,如何突破盈利瓶颈,才是一众机器人厂商面临的大考。
西交大校友创业,生于西安长于深圳,估值20亿
今年2月之前,优艾智合的注册名仍然是西安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这与其创始团队的西安交通大学背景不无关系。
优艾智合创始人、CEO兼董事长张朝辉出生于1992年,于2014年7月在西交大获得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士学位(目前在该校攻读机械工程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擅长软硬件设计,斩获数十个创新创业和智能硬件竞赛大奖。
联合创始人、CTO边旭出生于1993年,于2015年6月在西交大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于今年9月获得该校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擅长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开发、软件编程和SLAM算法设计等。此外,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赵万秋、联合创始人许瑨也均出身西交大。
近水楼台先得月,优艾智合一开始就获得了西交一八九六资本、HAX、PNP等百万级种子轮融资。
创业伊始,优艾智合四位博士在读的联合创始人,带领学弟学妹们怀揣技术产业化的梦想,南下深圳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隔间里开启创业之旅,用两年的时间研发制造出“专业自主巡检移动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城市公交车轮胎的金属异物探测,并成功拿下米其林百万订单。
彼时,张朝辉选择深圳的很简单,那里被称为“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且正处于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历史进程中。事实自然也证明,在近几年的机器人热潮中,深圳稳居第一“遥遥领先”。
今年4月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32家,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年发生72起融资事件,占全国比例24.91%,居全国首位。
优必选、逐际动力、乐聚机器人、众擎机器人、星尘智能等明星企业,均出身深圳。将注册地从西安迁往合肥肥东的优艾智合,也在深圳龙岗区、浙江湖州、江苏苏州等制造业核心地区设立有子公司开展业务。
早在2020年前后的那一波机器人热潮中,优艾智合就已是资本宠儿,先后收获英诺天使基金、真格基金、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蓝驰创投、软银亚洲等资本青睐。
在近两年的机器人热潮中,优艾智合继续受到热捧,先后吸引吴兴人才产业集团、合肥东城产投、松禾资本累计2.2亿元投资,共同组成其B++轮后投资。
招股书显示,优艾智合上市前估值为18.6亿元,上市后估值为20.8亿元。IPO前,张朝辉(持股8.80%)及其控制的西安优艾(持股15.61%),与梅雪松(持股3.04%)、边旭(持股2.79%)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约30.24%。
此外,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SIG持股11.51%,系最大外部股东;蓝驰创投持股7.26%;SOSV实体合计持股6.49%;韩国SBVA持股5.22%。其他投资者中松禾资本合计持股6.18%;北京新动力持股5.18%;方广资本合计持股4.35%。早期投资方西交一八九六资本持股1.97%;英诺天使基金持股2.10%;真格基金持股4.33%。
高增长、高亏损,上半年收入1.27亿亏损1.40亿
作为一家工业具身智能科技公司,优艾智合主要为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3C及其他制造、公用事业等众多行业提供“一脑多态”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包含高泛化智能模型以及具备感知、移动、操作能力的多形态机器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优艾智合是全球工业具身智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公司战略聚焦工业具身智能中最具增长潜力和场景适应性的移动操作机器人。
按2024年收入计,优艾智合在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全球第一,同时以7.1%的市场占有率在中国移动操作机器人行业排名第一。具体到细分产业,优艾智合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排名第一,在能源及化工产业排名第二。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珞石机器人则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两者统称多关节机器人)的企业。按2024年销量计,珞石机器人的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市场国内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在全球制造商中排名第七。
整体而言,优艾智合与珞石机器人在细分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但并非直接竞品。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优艾智合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已在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进行销售,客户覆盖包括全球头部半导体晶圆代工厂、中国头部电网集团和能源集团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珞石机器人,则已为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家不同行业领域客户提供机器人及机器人解决方案。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优艾智合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在国内外提供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已在工业物流、巡检运维两大关键场景实现其解决方案。
其中,优艾智合来自工业物流场景的收入分别约4664.7万、6244.4万、1.38亿、7781.3万元,占比分别为59.9%、58.0%、54.2%、61.3%;来自巡检运维的收入分别约3124.9万、4522.7万、1.17亿、4917.9万元,占比分别为40.1%、42.0%、45.8%、38.7%。
报告期内,优艾智合的营业收入分别约7789.6万、1.08亿、2.55亿、1.27亿元;毛利分别约874.2万、2813.8万、8962.6万、4840.1万元,毛利率分别为11.2%、26.1%、35.2%、38.1%;净亏损分别约2.35亿、2.60亿、2.00亿、1.40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约1.63亿、1.31亿元、8118.5万、6457.2万元。
报告期内,优艾智合的研发开支分别约8072.2万、6742.5万、6239.8万、4264.2万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3.6%、62.6%、24.5%、33.6%。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其拥有217项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的专利,包括30项发明专利和134项实用新型专利。此外,优艾智合拥有一项与其解决方案相关的海外专利,以及约130项国内外专利申请。
截至今年6月底,优艾智合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77亿元。
此次IPO,优艾智合计划将募资用于持续推进自身具身智能技术,并提升相关研发能力;多功能中心的建设及升级,该中心拟具备研发、运营、组装及产品测试等功能;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及加强市场参与度;选择性地寻求国内外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的战略联盟、投资及收购机会,尤其是关键部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机器人设计研发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