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安多,编辑:吾人。猎云网已获授权。
2025年,一场由技术聚变催生的生产力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重构中国经济版图。AI填补了数据与实体的边界,量子计算探索物理规则的边缘,绿色科技重塑增长的伦理、低空经济、机器人、大模型打开科技跃迁的大门——2025年的中国,新质生产力已非单纯的技术迭代,而是智能文明与产业基因的共振裂变。
奇点之下,是中国的创投机构以及投资人十年磨一剑,以智慧为坐标,穿透技术、组织与商业模式的“三重结界”,在数字与实体的纠缠中锻造新物种。
而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跃进。从一穷二白到云蒸霞蔚。
更离不开投资机构对芯片产业的推动,从萌动新芽到开枝散叶。
临芯投资,恰好深度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时代。
如果细数李亚军的芯片生涯,还要回到2008年,在通讯行业浸润20余年的他,加入了大唐电信集团旗下的联芯科技并担任CFO一职,由此拉开了他在芯片产业深耕十余年的时代序幕。
与此同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风起云涌,大鱼大水的时代来临。
在行业数十年时间的沉淀,李亚军书写的临芯故事,其中隐现了中国半导体投资逻辑路径的不断演变。从并购出发到投早投小的投资路径;从望远镜到放大镜的投资逻辑;从“搬砖、架桥、搭积木”的投资手法到“产业整合 + 并购重组”的深度赋能……
光阴似箭,李亚军这位集成电路领域的“守猎者”,已经带领临芯走过十载春秋,其中有不少尘封的精彩投资往事,也有靓丽的赫赫战绩。在过去十年时间,临芯押中了澜起科技、中微公司、芯原股份、博通集成、拓荆科技、新洁能、日联科技、思瑞浦、康希通信等一批如今半导体领域的龙头企业。
直到2019年创业板开闸放水,业内投资人突然察觉,这家从上海临港出发的机构,已悄然间跑到了半导体领域的第一梯队,更毋庸他们通过押注多家龙头项目,而在短短4、5年时间,带来了巨额回报!
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是,在十年时间,临芯已经累计管理了近100亿资金,投出了130多个半导体领域项目,其中18个项目实现IPO项目,累计退出金额达170多亿元人民币。
从遍地是金子的半导体产业1.0阶段,再到如今大鱼吃小鱼的大并购时代,李亚军和临芯那段历史,不是虚无缥缈的记忆,不是干巴巴的数据,其中蕴藏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崛起奋进之路,也写满了人类顶级大脑“灵光一闪”的智慧结晶。
十载春秋,无数个日日夜夜,临芯站在投资人的视角上,经历了大基金十年布局、从设计到材料设备到制造的全链突围、从国产替代到产业升级的黄金时代。
产业迭代之时,临芯作为参与者,也在不断前行。
黄金时代,一场标杆性收购案,打响临芯第一枪
就像“量化之王”詹姆斯西蒙斯书中所写的那样,“西蒙斯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最好的时代。”
李亚军无疑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能令自己大放异彩的半导体时代。
事实上,在半导体彻底点燃热度的2019年之前,李亚军已多次引发了行业的热议。一次是对澜起科技的坚定下注,另一次则是逆势投向了中微公司。
只有更熟悉他的人才知道,早前他担任联芯科技CFO期间,在半导体行业寂寥之际,他就曾前瞻并大胆地尝试收购展讯和锐迪科。虽然这两笔收购此后并未能成型,却为后续的系列精彩投资故事埋下伏笔。2013年,李亚军加入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继续对锐迪科发起邀约收购,由此引发了并购领域著名的“小路条”事件,正式拉开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并购1.0时代的大幕。
可以说,尽管这两起并购“并不成功”,但李亚军做并购整合的思路基本成型,也为他此后收购澜起科技等一系列明星项目奠定了基础。
“一切变化的开始,还要从2014年大基金的成立开始。”李亚军回忆,这一年国家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升级成国家战略,并成立了著名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开始重点投资大量初创集成电路企业。
种下的种子悄然生长。
彼时,中国市场上的芯片企业仍是屈指可数,甚至可以用两缺乏形容:既缺乏人才,也缺乏技术。但是随着产业的急速发展,市场对于芯片的需求却呈现极度渴求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市计划设立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为此,浦东科投决定,以李亚军为首的团队合资设立管理公司,去争取该基金的管理权。李亚军集结了宋延延、王毅等大唐电信、浦东科投期间的同事,着手创业。
但没想到,此后浦东科投改制,两家公司独立运作。创始未半,中道崩殂。直到临芯发展的多年后,李亚军也常常在内部开玩笑称,“我们不是自己创业,是被创业了。”
即便如此,李亚军仍破除万难,以500万注册资金起步,开启了临芯的创新投资之路。
“临芯创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回澜起的股权。”李亚军如是说道。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事实上李亚军在浦东科投期间,就已经关注到2013年9月2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澜起科技,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服务器内存接口芯片公司。未曾想,2014年2月6日突然被机构做空,导致股价大幅暴跌。作为半导体“守猎者”,李亚军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果断向澜起发起邀约收购。最终于2014年11月,以6.93亿美元的价格完成私有化交易。至此,轰动业界的一桩半导体私有化案例完美收官。
当然,私有化对李亚军来说,仅仅是第一步,他对澜起的关注,并未止步。
“当时英特尔对澜起进行了增资,同时,澜起有老股东需要退出。”李亚军印象深刻,“临芯内部讨论的结果是,澜起未来的发展空间一定非常大,现在正是投资的好机会。”
李亚军决定,再投一次澜起!一起并肩作战的宋延延也直言,“这是一笔典型的戴维斯双击案例!”
虽然对项目有着较高的确定性,但对于当时的临芯而言还有两个问题,第一没钱,第二产业出身,没有募资经验。
回忆这段经历,李亚军笑着说,“当时首要问题就是募资,由于没有经验,当时整个团队都在募资搞路演。”
“玩命路演”。李亚军这样形容当时的募资状态。
宋延延还记得临芯成立的最初光景,“团队一共就5、6个人,全部一起上阵,做投资、搞募资。”
就这样“玩命”路演了数个月后,临芯终于在市场上找到了15亿的资金,将澜起的股权从浦东科投买了下来,这也成为临芯成立后的首个投资项目。
2019年,科创板开闸放水,在首批上市的32家企业中,澜起一飞冲天,市值一度暴涨至近1500亿元人民币,而这时,市场也关注到其背后的一家投资机构——临芯投资。通过重仓澜起,临芯在行业内不仅站稳了脚跟,也为LP带去了巨额的回报。
时至如今,澜起已经成长为芯片领域的绝对龙头。
2024年,澜起净利润暴涨213%至14亿,DDR5内存接口芯片全球市占率近50%。在AI服务器年均25%增长浪潮中,这家手握60亿元现金、毛利率58%的科创板龙头,正以完整芯片解决方案撬动40亿美元蓝海市场,苏辙笔下的“动作涛澜起”恰似其破局AI算力瓶颈的生动写照。
如果说对澜起的投资,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押注,那么对于中微公司投资,则是临芯开始建立自身投资逻辑的标案。
投资逻辑初长成,下注中微公司,建立四大投资逻辑
成功拿下多个超额回报的项目后,有不少同行问李亚军,“怎么你们投得那么准?”
“一开始行业遍地是金子,但是挖金子的人却很少。”李亚军坦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是同一批投资半导体领域的团队中,少见的产业出身。”
王毅也曾回答这个问题,“在行业里这么多年,每个赛道里有什么项目我们一清二楚,比如中微,就是当年我在华虹期间的供应商。我们了解这个赛道,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他们。”
不同于澜起这个确定性较强的案例,对中微的下注,印证了临芯团队投资逻辑逐渐崛起之路。
2004年,中微公司成立,直到2016年前后,整个团队还处在亏损中,除了财务端表现不佳,在主力产品刻蚀设备上,也与海外技术有非常大的差距。
也正因为如此,在当时本就“不富裕”的半导体投资圈里,中微几乎无人问津。
“我们当时认为,这条赛道上,一定会跑出一家设备公司,机会肯定有,但关键谁能跑出来?”王毅回忆这一案例直言。“我们把整个赛道看了一遍,最后还是认为,中微一定是NO.1。”
放大镜 + 望远镜
投资不能用后视镜看未来,在临芯内部,李亚军对团队不断提及一个逻辑,“不要用放大镜看项目劣势,而是要用望远镜看产业未来。”
当时投资团队内部提及了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设备国产化一定是必由之路吗?
第二,哪些团队能承担此重任?
第三,中微一定是第一梯队吗?
通过团队反复的讨论以及不断的自我追问,临芯决定投资中微。
李亚军至今还记得当时一个细节,由于早期临芯的基金大多是专项基金,很多LP并不放心投资中微这个项目。LP对李亚军提出要求,“投资中微可以,但第一,不能投太多钱,第二,你们必须跟投。”
王毅回忆,2016年,临芯投资参与中微红筹架构的拆除,这笔投资金额在3000万上下,与此同时,临芯自身拿出了10%的资金进行了跟投。李亚军笑着回忆,当时为了投这个项目,临芯自己的资金链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几个月没发工资!”
好在中微在大半年后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期,估值也在短时间内水涨船高。“我们也卖了一点点股权来发工资过日子。”李亚军笑着回忆这段“苦涩”经历。
雪中送炭 + 锦上添花
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在中微的首轮投资中,也有一些机构临时撤资,这对于企业融资时机和节奏有着致命的打击。即便如此,临芯仍然坚持了这笔投资。“锦上添花的投资当然更稳固,但是我们更希望雪中送炭。”李亚军表示。
中微这一案例,临芯连投三轮,合计投资近2亿元,位列公司前十大股东。 2019年7月22日,中微公司成为首批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上市后市值最高达1500多亿元。
临芯一举拿下澜起和中微,成为科创板开板后绝对的最大赢家!
2021年4月,中微公司等离子刻蚀设备成功进入国际一线客户5nm 生产线,再次验证了公司产品全球领先的实力,也证明了多年前临芯投资的独到眼光和前瞻性。
煲汤 V.S 烧烤
中国半导体产业一路走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但直到2019年科创板的建立,这一产业才迎来了高光时刻。更早之前,互联网和模式创新才是舞台的主流。风口一波又一波,身处其中,想要专注做半导体,不仅需要极强的产业投资能力,还需要坚定的专注定力。一路走来,也有不少朋友给李亚军推荐消费、互联网,甚至房地产的项目,但他都拒绝了。
“临芯有个方法论叫煲汤 V.S 烧烤,”李亚军介绍,“烧烤虽好,但投资半导体要有耐心,就像‘煲汤’,不是火大就管用,要温火慢炖,火候、时辰到了汤味才能出来。而这也恰恰是我们擅长且坚持的事。”
守猎者
聚焦硬科技和半导体,一直都是临芯十年磨一剑、所专注做的一件事。
“我们认为,一定要聚焦,做守猎者。”李亚军直言,“我们就专注坐在板凳上,十年如一日盯梢,机会一出现,我们伸手就能抓到。”
不要捡其他的金子,这是守猎者的专注。也因此,当澜起被做空时,李亚军才能第一时间进场,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笔投资。
这是时代的运气,也是专注者的奖励。
投资主线,从“两头走”策略到生态联盟
一路走来,临芯投资逻辑不断完善的同时,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最初,我们的定位是专注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平台,如今则升级为专注于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硬科技产业投资平台。”宋延延表示。
王毅看来,半导体产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走过了早期的0-1的阶段,这一阶段,临芯投资了澜起和中微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而在当前,由1~10、10~n的新阶段,过去这些低估值、高成长性项目已经变成一种高端稀缺的资源。
想要在新的环境下,网罗更多深海大鱼,需要临芯更高维的项目验证逻辑以及对行业判断的能力。为此,临芯拿出了“两头走”的投资主线“秘诀”。
“十年来,我们的策略不断变化。最早,临芯从并购起家,再之后,从Pre-IPO到PE再到VC,最后到天使和种子,我们的投资走到今天变成了两头打法,即‘并购+早期’并行。”宋延延表示,“从二期主基金开始,我们两头走的策略已经逐渐成形,这也标志着我们一大投资主线的确立。”
最近几年,李亚军不断在内部强调,我国半导体已经进入到过剩与稀缺共存阶段,低端过剩,高端稀缺,小企业过剩,大企业稀缺。同时他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半导体企业和国际巨头还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就是机会,差距就是动力。
这其中,酝酿着机会,也隐现了临芯的投资线路图。
“投早、投小、投颠覆性技术”与“并购整合、发现、培养、造就世界级企业”两头延伸的投资策略之下,临芯不仅关注早期项目的孵化,还通过并购整合支持已上市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投资闭环。
王毅进一步介绍,在“投早、投小、投颠覆性技术”策略方面,去年临芯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参与集成电路孵化器运营公司,为种子、天使项目提供更多维度的产业、载体赋能,2025年在评选为上海高质量孵化器,上海唯一集成电路专业孵化器。而在“并购整合、发现、培养、造就世界级企业”策略方面,临芯则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全球优质资产)股权,多维锁定投资收益。
通过投资存在估值优势、业务优良的产业类上市公司,临芯成为上市公司显著股东,从上市公司业绩自身良性增长或并购整合服务等方面来获取超额收益。另外,临芯过去投资的项目覆盖了大量有产业潜力的非上市公司,未来可以作为上市公司并购整合的标的,这也使得临芯可以实现并购退出。
而临芯第二条投资主线则是以半导体为基础,往下游应用延伸,以半导体为基础,重点关注汽车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
为了更好地匹配投资策略迭代,去年,临芯招募了在汽车产业拥有34年行业经验的王远力(长城汽车前CTO)的加入,提升临芯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行业的产业能力。
王毅粗略算了一下,临芯历史上,在早期项目数量上占比约一半,并购项目金额上占比约40%。王毅看来,即便在当前的产业命题之下,仍然有一些新公司出现的机会,想要辨别项目未来的成长性,需要深耕产业、理解技术,并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大态势。“我们将更加细化有发展潜力的赛道,并在每个领域布局1—2个头部项目,此外,沿着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重点工作是不断寻找并购的机会。”
对于具体项目的甄选标准,王毅直言,永远关注项目领头羊的能力。
“一家企业能在5年10年内领先,取决于leadership的能力,但想要在10年、20年持续领先,则需要在资本并购、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这三个企业运营升级逻辑上不断精进。”
两条腿快跑的逻辑下,临芯在半导体产业越走越远,越跑越快,并已经建立起一个产业生态圈。与此同时,随着被投项目库数量的日渐庞大,临芯也在着意打造一个更大的生态朋友圈体系——“临友荟”产业联盟。
宋延延介绍,目前,临芯已经与18家已投上市公司、共计137家集成电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生态网络。“这种资源整合能力在订单赋能、并购赋能和产业协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打造更完善的产业生态之余,临芯也面临着自身运营管理的迭代。半导体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升级自身能力,临芯也同样面临长期发展之下,建设持续不断动力螺旋的挑战。
事实上,在投资行业有个名词:一人机构,这意味着一家机构仅仅依靠带头人个人能力发展。在中国股权行业发展的最初期,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是通过个人能力募资的一人机构,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GP开始进行机构化转型。在过去十年中,临芯也在募资、投资、管理及运营退出等方面不断迭代。
十年成长:机构化迭代之路
在半导体行业深耕十年,挖掘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龙头项目,让临芯在募资上有了较好的业绩保证。
但回溯这条募资之路,临芯也并非一帆风顺。
临芯同大多数投资机构一样,经历了从专项到盲池,从个人LP、三方财富到专业化机构这条必由之路。也正是通过实践的演变和不断积累,临芯在机构化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是真正的没钱、没背景,全靠项目好打出来的机构。”李亚军表示,“比如,我们第一家专业化LP机构厦门建发,就是因为投了我们澜起的专项基金后,觉得我们业绩不错,于是和我们结成了紧密的合作。”
此前,厦门建发与临芯投资紧密合作10年,从项目联合投资上也赚取了丰厚的回报。
也正是通过这样一场场硬仗的打拼,临芯拿下了一个又一个LP的信任,国资开始更多出现在其LP的名单中,包括国投创合、盐城东方、河南资产等。
回顾每一次募资,宋延延也感叹,“过去我们的长板在于投资能力,但只有补齐短板,机构才能长久的良性发展,为此,临芯内部也在前中后台的建设上,不断迭代和成长。”
2018年前后,临芯启动了机构化的迭代进程。
“过去,我们的传统强项就是投资能力非常强,相对来说募资能力会有一定的短板,为此,我们重点强化了募资能力;从风控的角度,我们的资产包越来越大,基金和资产的项目数量规模越来越大,所以临芯不断强化投后能力;另外面对大规模退出,临芯也开始关注减持队伍的搭建。”宋延延介绍。
非常典型的变化就是募资体系的专业化不断提升。临芯逐步扩大盲池基金的规模,降低专项基金比例。这使得临芯可以更专业地呈现自身的投资逻辑和过往的业绩表现。
一根手指强,整个手掌的力量不一定强。临芯想要构建一个拳头模型,试图将所有能力版图补齐,更好地握成拳头出击。
宋延延带队不断推进前中后台组织的完善,花了不少精力和心思在人员梯队的建设上。“比如从合伙人、MD、总监、经理、助理这样的梯队建设,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团队。”从更深层面上看,临芯搭建了一支更加专业的团队,建设了一个更完善的流程体系。
除了团队的建设,在运营管理层面,临芯也强调募投管退体系的完善。
以退出为例,近几年越来越多LP强调落袋为安,以投资能力见长的临芯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要投得好,更好退得好。为此,临芯打造了一个更机制化的项目退出制度和原则。
宋延延介绍,在项目退出阶段,投资团队会向投委会提出项目退出方案建议,投后管理部会监督项目投资收益和退出进展,风控合规部为项目退出提供法务支持。此外,在流程上,项目退出需上报公司投决会审议,综合考虑项目状况、收益、时间价值、基金回收进度等,由投决会进行决策。
通过退出逻辑的精进,临芯投资能力得以更好地体现出来,一个非常直观的数据是,退出逻辑打通后,临芯从2019年开始,实现了业绩的大爆发:
这一年,博通集成成功在A股主板上市,澜起科技、中微公司成为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市值率先突破千亿大关;2020年,芯原股份、新洁能、思瑞浦、帝科股份、芯朋微等陆续上市;2021年,indie于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全年实现退出金额超36亿;2022年拓荆科技、中微半导、富创精密等陆续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全年实现退出金额近35亿元;2022年,日联科技、南芯科技、康希通信陆续在科创板上市,全年实现退出金额约78亿;2024年已投项目灿芯股份、黑芝麻智能、富特科技陆续上市,全年实现退出金额近12亿……
这些数字背后,是体系完善最好的佐证。
近几年,伴随临芯被投项目数量的增多,临芯也着力加强投后体系的升级管理。为此,宋延延给出了多个触手:第一、企业投后分级管理,重点项目加大产业赋能力度,第二、数智化的项目管理体系,实时发现偏差,及时纠偏,第三、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专职投后人员进行常规性项目诊断,归纳与跟进项目的潜在风险,反馈投资团队,评估项目投后价值。”宋延延进一步介绍:
在数智化管理方面,目前,临芯已搭建涵盖全部业务流、审批流、并针对公司需求定制化调整的投资管理平台,该系统促进了临芯的规范化、流程化、智能化建设。
正如宋延延所总结的,运作规范、团队专业、战绩出众,是临芯在募资环节“无往不利”,不断扩大出资人“朋友圈”,稳健穿越资本市场周期的三大原因,也是临芯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探索半导体及硬科技赛道未来之路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与此同时,没有永远正确的投资,只有不断迭代的逻辑和体系。
在如今的半导体产业,过去很多投资理念和逻辑都已经“过时”,很多方法论都已经被“颠覆”。只有不断根据产业发展秩序的方向成长,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李亚军带领着临芯不断在起伏不定的大潮中寻找下一片大鱼现身的地点。他的关键词是,早期和并购并行、往下游应用延伸。
这一逻辑体现到投资端,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重仓并购。李亚军提及,未来,并购将占据临芯70%以上的精力。
李亚军看来,半导体已经走入新的阶段,中国半导体企业要走向更高、更远、更强。要由跟随到创新再到引领;要持之以恒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要有跑马拉松的精神、毅力和准备;要解决目前企业小而散的问题,通过兼并收购,发现、培养并打造世界级的伟大企业。
找到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帮助它们持续地并购,不断做大做强将是临芯投资下一阶段的重要使命。
过去,临芯似乎踩中了半导体产业每一个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一次,李亚军押注的将是下一个十年半导体产业的并购整合的历史性机会。
政策的春风,正在印证李亚军的判断。
《国九条》明确了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证监会《十六条》也提出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等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做优做强。在市场机遇方面,由于上市难度增加,有很多企业被收购的意愿增强;二级市场估值下滑导致一级市场估值同样下滑,收购的成本也下降了……
这一背景下,临芯正在加速并购领域的动作。“临芯未来在并购领域的投资金额和占比将会更大,但我们也会兼顾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使命。”李亚军进一步补充,“十年来,临芯坚持做投资,一个主要的推动力就是使命感。我们认为投资是一种生产力,可以推动产业发展,促使科技的进步。这也是我们这一群人坚定不移投资科技的动力!”
事实上,临芯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制定了这一使命:投资推动科技进步。与此同时,也设立了发展的终极目标——造就世界级的伟大企业。
这样的使命感和目标,正在不断促使临芯沿着时代的大潮不断向前。
“诚信公正、合作共赢、大道至简、厚德载物”,这是临芯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在更高的叙事维度之下,对临芯而言,持续的自我突破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将是下一个十年新长征路上的方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