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伯虎财经(ID:bohuFN),作者:楷楷。猎云网已获授权。
杭州西溪湿地的湖畔小屋,曾是阿里创业初期的精神图腾。这座标志性建筑被“复刻”至阿里总部园区,近日创始人马云现身揭幕,感慨道:“这里一无所有,唯有梦想。”
随后,阿里CEO吴泳铭发布内部信《回归初心 重新创业》,他表示:“阿里必须放下过去的成绩,回到创业初心,以创业者的心态,开启一段全新征程。”
无独有偶,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频频现身业务一线。有媒体报道,他亲自拍板大量业务部署,每周会数次参与零售、物流等板块的日会,在内部明确对于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的“坚决投入”。甚至亲自下场和外卖员把酒诉衷肠,在东京街头也不忘给京东打广告。
大厂们重提创业,创始人复出再战,都是公司调整的涟漪。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里震荡最大的就是电商。谁也没想到,淘天和京东的参天阴影里会接连跑出来拼多多和抖音电商,美团也在用即时零售的近场电商啃食大量品牌电商的份额。
重压之下的大厂们拿出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某种程度上也充满了不得已。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领先者,陷入迟滞就一定会被创新者追上。
不过对于消费者们而言,这不是个坏消息。起码最近大厂们纷纷重启扩展,大家的机会更多了,免费的奶茶也越喝越多了。
阿里重启“创业路”
回溯过去两年,阿里始终走在变革的快车道,而每一次重要节点,马云都不曾缺席。
2023年3月,时任阿里董事长张勇宣布启动阿里“1+6+N”组织变革,此后,马云回国的消息占据了热搜。
5月,马云在内部会议上提出,阿里应当“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他认为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应该迅速改掉。
紧接着的6月,蔡崇信和吴泳铭分别接任集团董事会主席和CEO职位。同年12月,刚刚兼任淘天CEO的吴泳铭,首次提到“重新创业”。
此后,阿里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主旨是聚焦核心业务,对非核心业务要有明确取舍。
一方面,阿里相继减持或退出非核心资产,包括B站、陌陌、银泰、高鑫零售等。此外,阿里还暂缓了只差临门一脚的菜鸟、盒马IPO。从蔡崇信的发言来看,这当中既有资本市场景气度不高的原因,但阿里需要聚焦主业,才是关键。
另一方面,阿里更聚焦于电商业务与云计算业务,两者的融合程度也进一步加深,“用户为先、AI驱动”成为阿里现阶段的战略重心。
这两点在淘天的内部调整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去年开始,淘天的核心战略开始回归“用户优先”,AI起到了重要的赋能作用,包括优化搜索推荐、智能客服等环节。蔡崇信表示,未来也会通过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社交化购物、虚拟购物助手等创新模式。
对于这一系列改革,马云在2024年4月的一封内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充分肯定蔡崇信和吴泳铭组成的新管理层的变革勇气,更直指这是向阿里的大公司病开刀。
早在2023年阿里开启“1+6+N”组织变革时,阿里内网就出现了热帖《我们到底拆出了什么》,员工吐槽“拆网”将阿里切割成一个个不互通的模块,严重影响组织效率。更早之前,还有一个《致阿里》的热帖,吐槽阿里的管理制度、PUA文化,只搞形式主义。
虽然,马云没有主导阿里的一系列变革,但其对阿里内部所存在的问题一直洞若观火。马云高调现身“湖畔小屋”的揭幕仪式,将自己的创业初心呈现给所有阿里人,足见阿里对于“二次创业”的重视程度。
所以,经过一年多的发酵,吴泳铭重提“二次创业”,已经不仅是聚焦于战略层面,而是落实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从思维方式到行动路径都发生了深刻转变。
近日,阿里被分隔已久的内网“阿里味儿”终于重新联网,此外,多名阿里员工透露,阿里接下来将调整员工跨业务流动机制。
吴泳铭在内部信中也提到,会在工具支持、组织保障、考核机制上全力保障,让改变不仅落于口头。
从AI赋能电商,到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正如吴泳铭所言,阿里接下来的核心战役,需要多个业务方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和长项,那么“拆墙联网”则是协同作战的基础。
京东重新找回“狼性”
如果说马云以武侠大师的姿态,为阿里留下了最强武功秘籍,刘强东则是以铁血将军的气魄回到业务一线,重构京东的增长逻辑。
跟阿里一样,作为一家规模企业,京东发展到一定阶段也难免出现了“大企业病”。2023年底,刘强东逐渐回归大众视野,据悉其回归京东后便马上痛斥高管只会“拿PPT忽悠”。
刘强东在内部会议中表示,这几年他一直在尝试各种放权,但某些高管只会拿PPT和假大空词汇忽悠,很多兄弟还夜郎自大、沾沾自喜,早晚成为第二个苏宁。
去年,京东再被曝光存在“代打卡”灰产,这让一向重视兄弟的刘强东,也被气得直言:“无法容忍员工躺着睡大觉,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不怪刘强东如此焦虑,近年来,京东的市场地位正在逐渐下滑。尽管京东的利润规模逐年翻倍,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其营收增速已经走入下坡路。
为此,京东开启了一系列的内外改革,刘强东更是带头“开卷”。有京东内部员工爆料,称现在京东所有会议室里都挂着“决策时不要忘了用户”的条幅,刘强东更亲自给管理层做培训,甚至讲得声带受损,嗓音沙哑。
此外,京东还重拾起低价策略,刘强东也在内部讲话中多次强调,“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 。
过去三年以来,京东始终没有停止在低价上的布局,如今看来,京东还将“低价”延伸到新的业务版图——外卖业务上,这也是刘强东重出江湖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创业”。
刘强东曾在内部讲话中提到,京东外卖的净利润永远不允许超过5%,并且京东还主动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对外卖业务的补贴投入也非常大。
这当中有京东试图引爆舆论的原因,但刘强东如此重视外卖业务,除了业务层面的考虑,也存在“以战养战”,激励公司从上至下重回创业状态的意图。
此时,阿里“拆墙”的优势也开始逐渐显现。在美团、京东的外卖大战打得火热之际,淘天旗下的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正式升级为“淘宝闪购”,携手饿了么加入了战团。
这场看似理所当然的防守,对阿里而言也并非如外界想象般的轻松,将饿了么的“运力”与淘天的“资源”结合起来,其背后还蕴含着复杂的布局。
此前,淘天的“小时达”业务,其销售端和配送端实际上是两套体系,门店商家获得订单后会自行叫外卖配送,可能是饿了么,也可能是美团,这也反映出阿里组织的“堵塞”。
但在进一步推动组织架构扁平化之后,据悉,原本计划5月6日完成全国上线的淘宝闪购,被提前到了5月2日,这也体现了组织架构调整后的高效协同能力。
在“二次创业”的当下,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都需要挥别“利益决定脑袋”时代,让力气都往一处使,才能互补短板,提升创业战的工作效率。
大厂生意,攻守交替
大厂们的“二次创业”,本质也是攻守之势的微妙转换,当市场蛋糕不再增大,大厂们只能在竞争对方的腹地上展开激烈角逐。
阿里通过AI技术攻向了更多消费场景和流量入口。蔡崇信表示,“电商的业务并不占领对互联网的入口,也许我们可以把新的入口用 AI的方式做出来,让我们增加更多的用户。”
以钉钉和夸克为例,它们凭借AI技术的深度赋能,成功拓展了办公和搜索场景;阿里云、Qwen 模型家族及其开源生态则进一步加速了B端市场的渗透。
阿里以AI技术对业务进行全面重塑,为企业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根据阿里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阿里云四季度收入增长加速至18%,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此外,核心业务淘天的营收同比增长9%,创近六个季度以来的新高。其中,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2%, 88VIP会员人数超过5000万,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
京东则凭借供应链优势,攻入了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同时守住了即时零售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京东的外卖流量已经开始反哺到主站,提升用户活跃度和消费频次。根据京东2025年一季报,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超过20%,京东零售实现收入2638亿元,同比增长16.3%,自上季度时隔3年重回两位数增速后。
此外,外卖业务还提升了京东物流基建的使用效率。今年一季度,京东在仓储、配送、客户服务等环节的履约开支达168亿元,同比增长了17.4%。
此外,其他大厂也在积极开拓新业务。美团CEO王兴表示除了核心本地商业之外,还将更关注食杂零售、国际化和科技三个“新方向”;快手则借助可灵进一步赋能短视频创作;抖音则凭借流量优势,在AI领域打造出多款爆品。
从大环境来看,全球经济低迷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消费者购买力持续走低,过往的流量推荐机制也开始失效,大厂们在一个固定流量池中“反复捕鱼”,其效果可想而知。
而且,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维度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效能竞争”,也进一步增加了传统互联网大厂的守擂难度。
因此,大厂们更需要重拾最初的创业激情,无论是梦回最初的创业起点,还是创始人重回一线的雷霆手段……
手段各异,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战斗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重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突破企业原有的生态壁垒。
对大厂们来说,“二次创业”将会是又一场硬仗,但互联网行业已经许久没有这么热闹了,毕竟有竞争才能激发出新火花,对消费者而言,也是值得期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