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飞”出一个IPO,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成都“飞”出一个IPO,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开盘大涨280%!清华系又来一个百亿市值IPO
开盘大涨280%!清华系又来一个百亿市值IPO
保时捷新年第一刀,革去元老级CFO和销售主管
保时捷新年第一刀,革去元老级CFO和销售主管
历史首次!AI领域新“黑马”DeepSeek同时登顶苹果中美两区App免费榜
历史首次!AI领域新“黑马”DeepSeek同时登顶苹果中美两区App免费榜
立即打开APP
王非
私信
0
来源:图虫

成都“飞”出一个IPO,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3小时前
招股书 直通IPO
最新投后估值超65亿元。

来源:直通IPO,文/王非

作为中国西部航天工业的核心,成都,将迎一个商业航天IPO。

1月27日,内地商业卫星研发商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正式递表港交所主板,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自2018年5月成立以来,国星宇航以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致力于研制商业卫星,保证稳定的运营管理,并根据客户广泛场景应用需求提供星基解决方案。

在董事长陆川博士带领下,国星宇航密集完成多轮融资,接连获得深创投、洪泰基金等知名机构超16亿元投资,最新投后估值超65亿元。此番赴港IPO,也意味着站在这家公司背后的投资方即将迎来收获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2日,星图测控刚刚顺利IPO,成为2025年A股第一家上市企业,同时也是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稍早前的2024年12月,曾被商业航天市场寄予厚望的长光卫星,则在科创板排队两年后,宣告冲击“商业航天第一股”失败。

国星宇航,能否成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正在吸引外界热切关注。

80后博士创业获深创投等超16亿投资,估值超65亿

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相关文件,中国航天由此迈出向商业化转变的关键一步。自此,大量资本加速涌入商业航天赛道。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中,已有82.4%为民营企业,民营资本逐渐成为推动航天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

而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伴随“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产业也迈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越来越多企业冲向资本市场。长春的长光卫星折戟科创板后,便有了合肥的星图测控登陆北交所。

此次赴港IPO的国星宇航,更是来自中国七大航天重镇之一的成都,这里拥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都航天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基地。

“天时地利”之外,国星宇航在“人和”方面,同样占据着不小优势。

国星宇航创始人、董事长陆川现年41岁,先后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硕士,于2018年6月获广东工业大学博士,拥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于2006年7月至2021年2月在电子科技大学先后担任多个职位,“减离”前他的身份为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产学研”齐头并进的陆川,基于相关研究成果,于当年2月获得教育部科学进步一等奖,三个月后又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奖项。

陪同陆川创业的王磊博士,担任国星宇航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于航天科技应用、投资及管理拥有逾15年经验;公司卫星供应链首席科学家赵瑞峰,则于卫星研发拥有逾20年经验,曾在银河航天任职近两年。

与这三人类似的,来自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应用等领域的领军人才,不胜枚举。

凭借如此豪华的团队阵容,国星宇航在一级市场广受追捧。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完成了2500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深创投、星河产业集团、电子科技大学旗下基金投资。

此后,国星宇航基本每年都会进行一轮新融资,总融资额约16.33亿元。其中,该公司于2023年8月最后一次对外公布的融资为超5亿元的C轮融资,由洪泰基金领投,泰山城建集团、青岛海发集团、嘉兴嘉秀集团、策源资本、芜湖产投跟投。

招股书显示,2024年12月,国星宇航刚刚完成了最新一轮5.375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达65.375亿元。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陆川通过北京星融宇航和北京新时代空间,合计占国星宇航总股本的比例约为33.58%。紧随其后,盛希泰博士通过无锡国星基金、洪泰工业化、洪泰酷娱合计持股约11.84%。

此外,早期投资方星河产业集团持股约10.01%;深创投持股约3.90%。

自主开发4颗AI智算卫星,近三年收入超9亿亏损超4亿

国星宇航致力于商业卫星星座建设,构建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面向全球范围稳定持续提供广泛覆盖、低成本、低门槛的商业化星基解决方案与天基智算服务。

为实现上述愿景,国星宇航制定了路线图,包含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成立至2022年,主要收集大量卫星遥感数据;第二阶段为2023-2027年;第三阶段自2028年起,公司预期完成并运营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并基于该基础设施提供商业化星基解决方案与天基智算服务。

目前,国星宇航正处于发展规划中的第二阶段:公司基于AI应用卫星和市场验证,开启以灵境引擎为代表的遥感数据自动化空间升维技术的迭代与市场推广。于2022年11月,公司正式推出灵境引擎,推动卫星遥感数据从传统的二维卫星遥感数据到更为先进的三维解决方案,大幅提升星基解决方案的深度和范围。同时,公司加快由AI应用卫星向AI智算卫星的发展。

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国星宇航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传统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此外,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该公司已完成13项太空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并成功完成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技术验证,“星算计划”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据悉,“星算计划”旨在建设由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目前该计划下相关卫星的轨道及频谱已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的审批并公示。

据国星宇航官方消息,借助卫星网络系统性优势,“星算计划”具备低成本、全覆盖、可持续的特点,可变“天数地算”为“天数天算”,变“地数地算”为“天地同算”,覆盖太空边缘计算和地面人工智能特殊场景的市场需求。

面向广阔的市场,国星宇航在市场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2023年的收入计,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前十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占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总收入的约49.4%,其中公司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1.9%。

截至2023年底,中国管理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和应用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不足20家。按2023年收入计,国星宇航在中国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需要注意的是,国星宇航的客户和供应商集中度均较高。2022-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下称:报告期),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约为1.31亿、2.85亿、2.20亿元,占比分别为73.9%、56.1%、92.7%,其中单一大客户的贡献占比分别为49.2%、21.5%、73.0%。

国星宇航在报告期内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约为4320万、4.91亿、2.41亿元,分别占其总采购额的29.9%、60.5%、69.6%,其中对单一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约为10.3%、36.3%、31.7%。

报告期内,国星宇航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77亿、5.08亿、2.37亿元;净亏损分别约为9090.7万、1.39亿、2.14亿元;按非国际财务会计准则计量,经调整净亏损分别约为6729.0万、9069.0万、1.33亿元。

国星宇航在招股书中表示,净亏损主要是该公司处于早期爬坡阶段,在研发并发射AI卫星的同时,亦专注于开发核心技术以提升自身的AI算法及算力。

截至2024年9月末,国星宇航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约为1.11亿元。

猎云网APP阅读全文

体验更加

猎云网

微信扫码关注猎云网

  1. 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 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lieyunjingxuan )字样;
  3. 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 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猜你喜欢
长按图片可以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