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瞭望东方周刊,作者:胡震洲,编辑:陈融雪。猎云网已获授权。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集聚了广泛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图为2024年11月7日,第十八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
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银行走在科技金融实践的第一线,在扶持科技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7年全国工商联提案要求建立科技银行、2009年全国首家科技支行落地成都至今,我国已设立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超过1000家。长期以来,业界流传着“南看浦发硅谷、北看中关村银行”的说法。其中,浦发硅谷银行是中国首家独立法人的科技创新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则是中国首家专注服务科技创新的民营银行,他们先行先试为全国科技金融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
如今,放眼全国,众多银行正加速涌入科技金融赛道,科技开始反哺金融。激流涌动,一切都在向新求变。
探路摸索
2024年8月30日,中国首家科技银行迎来巨变——上海金融监管局同意浦发硅谷银行有限公司(简称“浦发硅谷银行”)名称变更为“上海科创银行有限公司”。
梳理公开报表可见,自2012年成立以来,浦发硅谷银行总资产从10.79亿元增长至2024年6月的187.55亿元,增长了超18倍。
2017年,有丰富海外投资管理经验的陆珏加入浦发硅谷银行,从首席风险控制官一路走上行长岗位。
“我们曾将海外服务科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直接搬过来,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本土需求。”陆珏坦言,“不同于传统银行,我们更像一个投资机构,需要有相对专业的商业判断力以及给创业公司更多耐心。但是,我们不会代替风投机构去发现价值。”
科创企业日新月异,技术路线、盈利模式、产品特点各不相同。为解决商业判断力的问题,浦发硅谷银行在先进制造、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新能源、数字化转型、半导体五个产业方向里,细分了130个赛道,从中寻找最有成长性的企业进行支持。截至2023年末,该行已服务超过5000家科技型企业以及近300家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
更名为“上海科创银行”后,这个中国首家科技银行将开展怎样的创新,业界拭目以待。
“一鱼三吃”
不同于浦发硅谷银行成立时的一鼓作气,北京中关村银行早于1999年就开始研究设计和推动, 却囿于“谁来办”的多方博弈和“怎么办”的审慎讨论,至2017年6月才最终成立。作为全国首家专注服务科技创新的民营银行,股东为11家中关村本土的民营上市企业。
“我们的使命,就是成为‘创新创业者的银行’。” 北京中关村银行行长杨新军表示,科创企业刚刚走出实验室或者还在研发期,其技术和模式代表了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也通常存在“三无”问题,即没有盈利、没有抵质押物、没有第三方担保,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应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
2024年4月26日,北京中关村银行行长杨新军(右)为第七届中关村国际前沿大赛冠军企业新硅聚合半导体颁发100万元奖金支票
以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玻色量子”)为例,量子科技作为前沿领域备受瞩目,但具体到企业实力和前景如何,却令大多数投资人看不懂。为此,北京中关村银行组织专家团队多次到企业交流,最终为玻色量子设计了股债联动融资方案,并为其发放了首笔信用贷款。
在科技金融的支持下,玻色量子于2023年成功发布国内首台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天工量子大脑”,以100量子比特迈出了光量子计算领域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认股权+贷款”能够实现信贷投放与股权融资有机结合,但这样的效益对杨新军来说,仍不解渴。在贷款利息和股权收益之上,能不能“一鱼三吃”、进一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北京中关村银行开始探索“场景智慧金融”。
“所谓‘场景智慧金融’,通俗来讲就是将‘企业的用户’变成‘银行的客户’。”杨新军举例道,博车网是一家致力于可修复事故车拍卖和二手车定制化拍卖的专业网络平台,2020年6月,北京中关村银行在给予该企业股债联动服务的时候,提供了1亿元并购贷款,支持该企业快速发展。2021年7月,当其拥有大规模的用户流量时,北京中关村银行又设计了新的金融供给。
“我们为博车网下游修理厂商设定个人经营性贷款产品,定向用于其向博车网支付已拍下车的车款。”杨新军称,至今,北京中关村银行为博车网下游300余家企业累计放款达1.03亿元,还实现了企业员工工资代发和相关结算资金在该行落地,“一鱼三吃”,显著提高了综合效益。
经过7年多努力,北京中关村银行已累计服务超过2000多家科创企业,“硬核”科技企业占比超过70%,为科创企业发放贷款超过300亿元,30%的客户是首次获得贷款的企业、70%的客户没有盈利、甚至一部分企业还没有获得经营性收入,超过47%的企业在获得该行早期支持后成长为“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
向新求变
当前,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银行加速涌入科技金融赛道。各大银行纷纷组建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金融中心、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
“如何在兼顾风险与效益的同时,构建起与科技创新适配的科技金融体制,是商业银行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的必答题。”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罗涛表示,为推动科技金融改革,该分行成立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服务实体经济办公室”,抽调全省业务骨干40余名集中办公,针对科技型企业等重点领域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投放全流程集中作业,有效提高了办理效率。
借助贵州大数据产业优势,该分行在“火炬创新积分贷”“专精特新小巨人贷”“新兴产业赋能贷”的基础上,联动工信厅、科技厅和担保公司创新了“航空便捷贷”“黔担易贷”,2024年前三季度已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95.8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合作覆盖率达65.75%。
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一组数据:过去5年,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20%,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速2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18%,远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
作为通嘉宏瑞的首贷银行,杭州银行中关村支行为企业提供了500万元信用贷款用于经营周转,同时帮企业对接了政府担保公司,又追加了500万元额度。图为北京通嘉宏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进行真空泵组装
正如硬币的两面,当一些科技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时,作为资金供给者的银行亦将面临新的挑战。
“大多数银行的科技金融服务是根据政府公示的相关名单,对不同层级的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位银行从业者表示,初创企业对价格的敏感度不高,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以和银行谈价格。比如,一家银行给出3.0%的贷款利率,另一家银行为了抢客户,就会提供利率2.9%的贷款。
该从业者坦言,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热门领域扎堆贷”“旱的旱、涝的涝”、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导致“利率价格战”、复合型人才缺乏导致“看不准”“不敢贷”,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
对此,罗涛认为:“发展科技金融,不仅是产品迭代和服务创新,更是对战略布局、业务体系和经营理念的重塑。银行从业者必须打破思维定式,进一步提高研投能力,以新求变,以变应变,要和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一样有活力、有温度、有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活水不断滋养科技型企业的同时,科技也在反哺金融行业,为金融机构赋能。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家银行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打造安全、合规、统一的科技平台底座,持续提升风控能力。比如,有的银行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自动审批和贷后管理,提高服务质效;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数据的透明化和不可篡改性,增强融资过程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不看砖头看专利”“从看过去,变成看未来”,不少银行已改变传统授信模式,重构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评价体系,根据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科研实力、发展前景等软实力,推出一系列信贷产品。“人才贷”“科创贷”“研发贷”“成果贷”“知识产权抵押贷”……特色信贷产品日益丰富,推动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在2024年12月2日召开的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彭立峰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功能,丰富完善科技金融市场生态,加强相关基础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构建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