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投的跨境电商IPO,破发了
雷军投的跨境电商IPO,破发了
开盘大涨近400%,武汉冲出一家上市公司
开盘大涨近400%,武汉冲出一家上市公司
李书福之子,收获一个IPO
李书福之子,收获一个IPO
马斯克撒币赚翻了,身家一夜暴涨1490亿
马斯克撒币赚翻了,身家一夜暴涨1490亿
立即打开APP
投中网
私信
0
来源:图虫

这家GP,LP追着投

2024-08-06
行业研究 投资机构 转载
市场化的钱,只会流向最赚钱的机构。

本文转载自:投中网,作者:刘燕秋。猎云网已获授权。

进入下半年,假如只盯着新闻,难免会觉得行业前景暗淡。但现在流行的哲学是,爱具体的人,过具体的生活。如果以此为指导思想,看看那些具体的机构,又会觉得,一切没那么糟糕。还是有人活得不错。

比如,我最近总听人提起比邻星创投,原因朴素——基金业绩好,LP复投率高。一线GP、人保等头部险资、互联网巨头腾讯,都是他们的LP,而且不只一次出资。市场化的钱,只有市场化的目的,它们会流向最赚钱的机构——所以LP的名头就意味着用钱投票。

按我看到的某期募资材料的说法,过往机构出资人除两支政府引导基金外,其他全部复投。

比邻星算不上很新。成立于2016年,主要投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等医疗大健康赛道。自2021年下半年,生物医药泡沫破裂,股市大幅震荡,传导到一级市场,医疗寒冬至今还未真正过去,比邻星创投在寒冬中的表现又如何?

活跃度看出手,2023年共有9笔投资,和往年比节奏差不多,也和小几十亿的规模相匹配。基金业绩看退出,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比邻星投资的健世科技和康沣生物先后成功挂牌上市。投资组合中也有超过10家被投在做IPO准备。

不仅有退出,而且成绩不赖。在港交所上市的康沣生物,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比邻星创投通过两只基金持股接近7%,按IPO发行价计算,股权价值超过2.75亿,退出回报超过20倍。敲钟当日,比邻星创投合伙人孙晓路还代表全体投资人致辞,可见不是一般的财务投资人。在港股上市的另一家企业健世科技,也让比邻星创投获得超10倍回报。

微利时代,机构的收益预期普遍在调低。比如某人民币基金管理合伙人曾告诉我,单个项目收益在3到5倍,就算令人满意的回报。行业整体预期如此,10倍、20倍的回报,称得上出彩了。

再看基金业绩,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根据我拿到的一份数据,2018年关账的比邻星I期基金的MOIC为4.56倍,总体IRR在38%左右,计划在2024年一季度通过老股转让和IPO退出,实现2.5倍的DPI(有没有LP来说说,这个目标达成了么?)。2020年关账的II期基金“业绩可能比I期基金更好”,截至2022年底MOIC 3.18倍,GROSS IRR在80%左右。

从2016年到2024年,医疗投资经历过疯狂和谷底,从行业和资本层面来说,比邻星都经历了一轮不那么完整的周期。就目前的表现来看,比邻星创投称得上是逆势发展,那么它究竟是凭借哪些绝活?

《底片》的老惯例,我没跟比邻星的投资人当面聊,根据公开资料写了这篇文章。所以,量化数据未必尽然准确、全面,也许还有点偏见,但没关系,仔细分析之后,我们还是大致勾勒出了这家机构的绝活。

我先放几个观点:

●相比“VC”或“投资机构”,比邻星更像是会用投资工具的产业人士;

●真有“生态”;

●懂分享,会交朋友,能和朋友一起挣钱,这是当下很稀缺的能力,这又分两层:

a.第一,市场上最头部的LP和GP,都用钱给比邻星投票了,合投,接盘,或直接当LP;

b.第二,募资规模不算大,但分给LP的份额很多;

搞孵化,忙出海

首先,咱们来看看团队的构成和核心人员的来头。

两位创始人,孙晓路和李喆是浙大同班同学。相识多年的默契,自然能为团队稳固添砖加瓦。

携手创业前,孙晓路曾在德同资本担任人民币和美元基金的合伙人,负责的是科技投资。李喆则一手创立了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器百创汇,更早之前,他在美国参与创办了博慧斯,并将其发展成诊断试剂领域的头部公司。

一个人已经在VC行业历练多年,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另一个人深耕医疗行业,有海外背景,还懂创业孵化。这两个人涉足的领域,既有重叠,又在工具和能力上形成互补,刚好是理想的创业拍档。

回想一下,这两年备受LP青睐的“产业创投”,管理合伙人基本上都是“投资+产业”的配置。但即使都是产业出身,还是有细微的不同,比邻星的特色在于孵化,这点后面再谈。总之,2016年两个人一拍即合,共同创办了比邻星创投。

投资团队的其他核心人物,都在产业里摸爬滚打过。比如,朱军,是比邻星医疗器械团队的顾问。此人做过全职临床医生,曾担任德国医疗器械制造商erbe中国区副总裁,负责市场营销、销售、科研、培训等部门,拥有13年跨国医疗器械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给比邻星带来不菲回报的康沣生物,正是由他担任CEO。

这点很有意思。一般来讲,大PE往往配备了一套运营合伙人团队,一方面作为日常的工具箱,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形形色色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作为人才储备,为被投项目公司建立高管团队。这两年,随着产业创投的兴起,此类产业运营人才在VC里也多了起来。

再看另一个团队,负责生物制药的合伙人宋豪麟,曾任台湾天使基金夏鼎投资合伙人,还做过台湾中天上海药厂的厂长,拥有多年生物技术的投资、孵化和运营经验,在台湾、美国和日本都拥有广泛的产业资源。

合伙人杨俊杰,同样是走的资源国际化、能力多样化的路线。他有美国医生执照,在全球知名的制药公司辉瑞和爱尔康做过多年的药物研发,也是孵化机构百创汇的联合创始人,为初创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投资团队的履历和背景,在此我不一一列举。总之,都是行业里的资深人士。比邻星招人颇为严苛,要求兼具国际视野和产业经验。核心团队不是任职于跨国公司,就是在海外求学和工作过,而且都在医疗创新企业担任过高管职务。

这些人出来,资源码在一起,做个VC攒个局,不在话下。

但比邻星干的,显然不只是攒局的事儿。“比邻星的典型打法是孵化,自己下场做器械,类似于康桥资本孵化生物制药。”一位资深医疗投资人告诉我。

根据今年在采访中透露的数据,比邻星创投自成立以来,在全球共投资了62家企业,其中协助发起设立了20多家。协助发起设立,自然是主要投资人,拥有董事会席位和关键的话语权。而之所以能协助企业设立,当中的一个杠杆,想必是前文提到的百创汇。

百创汇是什么来头?

官方介绍称,这是国内首个提供中心实验室和中试车间的医疗园区,配备医疗器械加速器,能为创业公司提供临床样品生产、注册报批等服务,已经在苏州、武汉、郑州、无锡、和成都等国内医疗创业最活跃的新一线城市建立了基地。

老实说,过往孵化器的模式在国内成功案例不多,有投资人给我的说法是,基因决定一切,不管是孵化器还是加速器,大多是二房东,赚的还是收租的钱。但如果有懂投资的人加入,结果或许会不一样。

所以你看,这边,百创汇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都加入了比邻星,比邻星自然成了百创汇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各自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整合,两个机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创新项目的孵化。

我的同事张楠在《协和教授一款“神药”,卖了70亿》中,介绍过巢生资本孵化昱言公司的过程:先选定孵化主题,然后经过多个技术路径分析和多轮次科学家交流,最后选定顶级医学家合作成立公司。三年时间研发出一款ADC药品,10亿美元授权给国际医药公司。

后面如果有机会,我们也会对巢生资本进行详细介绍。我想说的是,跟此前2C的TMT,现在2B或2G的硬科技产业投资差别不小,前者一个太市场化,后者不够市场化,我认为医疗孵化兼顾各方市场,且市场大、需求多、方向也多,也许未来会冒出越来越多类似比邻星或巢生的医疗投资和孵化机构。

此外,孙晓路认为,如果能搭建一个医疗创业生态系统,给创业团队提供有效的辅助,能显著加快产业化过程,甚至可以形成批量化“医疗器械创新工场”。比邻星与一流医院共建了多个临床转化中心,建立了带实验室和生产设施的孵化器,组建了全职的创业支持合伙人团队。这套生态系统,是其投资策略的重要部分。

再看海外这条线,也不是看着出海火,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据我所知,当下一部分LP在考察机构时,甚至会将是否有出海策略纳入评估维度,但自身可能对出海理解不深。因此就需要GP不仅仅将出海作为噱头,而是真的有全球视野。

按比邻星今年在采访中透露的数据,累计投资62个项目,其中16个项目位于海外,分别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新加坡等地。

机构在出海这件事上,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主张,目的也不尽相同。比如,张颖今年在投中文章里提到,经纬如果去海外发展,超越自己的可能性是0。但我想,出海的核心是扩大市场和资源,新机构、小基金,没有这么重的包袱,哪里有好项目,便往哪里去,也是人之常情。

另外,医疗这个方向,基本不受地缘政治关系影响,这也让比邻星的出海之路走得顺畅。你瞧,I期创投基金,比邻星已经签下了十多家国外企业在国内的合资意向,孵化了数十个跨国医疗创业团队。

不过,此出海非彼出海。比邻星的“走出去”主要还是为了“引进来”——从海外引进专利项目自己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在全球范围内发掘重大技术创新,利用中国的资金、临床研究、制造和市场资源优势,将全球创新更快推向临床实践”。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李喆,他曾任国务院侨办创新创业委员会委员。借着这重关系,比邻星团队协助侨办举办了多届全球华人创业大赛医疗分赛,还提出了针对国际医疗创业项目的BIO-X加速计划,帮助海外企业家熟悉中国监管环境,协助他们进行落地和临床资源对接。而借助BIO-X计划,比邻星也能筛选出一批潜在投资标的。

总之,通过这些桥梁和纽带,比邻星自成生态,不愁没有项目源。

金融是工具,产业是目标

从工具上看,比邻星有种子基金和创投基金,人民币基金之外,还配备了美元基金。投资方式也相当灵活,包括直接投资、攒公司、与国外领先企业合资、协助企业家从国外院校license技术等。

对比邻星而言,基金是工具,目标在于产业。所以,在投出一些成绩之后,比邻还是围绕医疗产业,仅仅在方向、币种和阶段上谨慎扩张。

投资方向上,由最开始的医疗器械拓展到了生物技术。从2021年开始,比邻星加大了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支持了7家创新企业,占到当年投资企业接近50%。

币种上,由人民币拓展到了美元。在2018年的一个采访中,孙晓路提到,由于缺乏美元基金,过去两年错失了多个重大项目,所以正在几位基石出资人的支持下建立美元基金。2021年,比邻星创投顺利募集、设立了第一期美元基金,8720万美元。先有策略,再完善工具,这是小基金的灵活性。

投资阶段,也在向后延伸。2022这一年,比邻星投资了16家创新企业,其中已经有1/4的钱投到了成长期和晚期企业。

除了依托自身的资金,比邻星还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朋友圈。BP上写,85%以上被投企业后续有知名基金投资支持。这个比例不小,高瓴、红杉、启明,都是他们的合作伙伴。另一方支持力量是基金LP。比邻星投资组合中二十余家被投企业,后续在融资中拿到LP的钱,这部分占被投企业比例超过40%。比邻星的设想是,结合LP的力量,项目能往更后期走,投到B轮甚至C轮。

有意思的是,以往VC碰到看好的项目,想要一路支持,靠的多是扩张自身规模,以此覆盖更多阶段。但比邻星没这么做。看规模,同时期成立的VC,哪怕是投早期的,很多规模也远超比邻星。

孙晓路在去年年初的采访中表示,市场好的时候,要抓住机会融资,市场变差的时候,又正好是投资的好时机。比邻星踩在正确的节奏上,2022年刚募了新基金,首关7.4亿元。这个规模,差不多是之前两只人民币基金的总和,但绝称不上算大。

与其把份额给到自己,不如让LP直接把钱投到项目里。这是一种让利的智慧。商业上的成功,往往靠的是绑定别人的命运。当你把利益和其他力量捆绑地足够深,这些力量都会共同推动你再进一步,如此,自身的势能便越来越强。

这两年,很多机构活得艰难,比邻星如鱼得水,靠的就是知进退。在比邻星2023年新年致辞里,有一段话讲得很中肯。

“人最怕东一锤子西一榔头,也怕从众做一些看似容易且成效快的定位……做创投基金也是如此,需要拒绝短期诱惑,排除繁杂噪声,可以看似‘愚笨’一点,但需极度专注。”

就我所了解到的一些黑马基金,在经历黑马向白马转变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经常也会面临抉择,有些是关于基金规模的,有些是关于投资者策略的,比邻星能在多大程度和时间上坚持自己的“看似愚笨实则专注”,走着看。

猎云网APP阅读全文

体验更加

猎云网

微信扫码关注猎云网

  1. 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 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lieyunjingxuan )字样;
  3. 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 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猜你喜欢
长按图片可以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