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投中网,作者:喜乐。猎云网已获授权。
一系列数据在传递同一个消息:VC不爱投独角兽了。
换句话说就是,越后期(包括独角兽)的项目,越难拿到下一轮融资。对于该现象,我一位苏州投早期的投资人朋友做了一番高瞻远瞩的“废话”总结,“就现在看来,项目越年轻,更容易拿到投资。”
关于独角兽融资困难和生存艰难这件事,很多投资人分析是由于现在大环境不好,投资人也没那么多钱撑得起那么高的估值,上述投资人朋友却给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真实原因更多出现在前几轮投资人哄抬估值上,“有几个独角兽真的值10亿美金?”
话说回来,现在的确是越来越少看到以“独角兽”为噱头的报道了。
独角兽“灭绝季”来临?
外媒用“deep winter”来形容现在的独角兽,不仅是愿意投独角兽的投资人少了,更磨人的是,就算有意向投资独角兽,后者依然需要扛住越来越长的融资周期时间。
简而言之,曾经“x个月融x轮”的美好故事离现实越来越远。
股权平台Carta就做过调研。对于那些在2023年第三季度筹集到C系列资金的初创公司来说,自上次筹集到B系列资金以来,平均时间为1090天,约为三年。
2023年的风险投资资金是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PitchBook上还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的融资额为367亿美元,是美国和加拿大五年多来最低的季度融资总额。
PitchBook上有分析师认为,独角兽的灭绝季节已经来临。
1月份我的一个同事就报道过一家融资到F轮的百亿独角兽InVision光荣倒闭;2023年底美国最大的互联网货运平台之一的Convoy关闭,后者估值280亿元,在CNBC发布的一份发给员工的备忘录中,Convoy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an Lewis还是将公司倒闭归因为“我们同时面临货运市场的严重衰退和资本市场的收缩,这两件事同时发生,酿成了一场‘完美风暴’,摧毁了公司的发展,也摧毁了理论上存在的战略收购者。”
因为大环境不好,所以拿不到VC的钱,这成了独角兽生存艰难的统一理由。不过不论这个理由恰当与否,光从数据看,VC真的不爱投独角兽了。
Crunchbase上数据表明,2023 ,独角兽公司的融资在大幅下降,仅为2021 年市场高峰时的 25% 左右。同年,全球最活跃的九大 VC(Tiger Global、Coatue 、软银、a16z、Accel、Lightspeed、Index 、Insight Partners、红杉)在独角兽公司的投资大幅下降。
这九家投资机构在 2023 年共投资了44家独角兽公司,占当年所有融资独角兽公司的 13%。2022年,他们投资了213家公司,约占当年投资独角兽公司的28%。2021年,这一数字为471家公司,占这一资产类别的30%。
Crunchbase上的分析师推测,当融资变得越来越艰难,到了2024年独角兽的数量很大程度上依然会减少,要么直接倒闭,要么降低估值退出独角兽俱乐部。
现在的私募股权市场,不光是VC进入出清阶段,独角兽亦是,如果想获得VC的青睐,“独角兽”这个名头显然起不到太显著的作用了。
为什么说VC不爱投独角兽?
最近的一个案例很完美地解释了这个问题:Adobe收购Figma失败。
这笔交易始于2022年9月,当时Adobe给出了200亿美元高价——这个价格已经是Figma本身估值的2倍之多,根据外媒的报道,彼时Figma的估值可能低至约90亿美元,低于其上一轮融资的估值。在收到收购邀约前,Figma完成了6轮融资(已经融到D轮),累计 3.334 亿美金,背后站了Greylock Partners、红杉、A16Z等知名投资机构。
由于监管机构的阻止,这笔原可能成为 Adobe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宣告失败。而如果交易成功的话,Figma的投资者Greylock Partners、Kleiner Perkins、Andreessen Horowitz和Durable Capital Partners本来将从Adobe的收购交易中获得巨大回报,比如Index、Greylock 和 Kleiner Perkins 原本可以从交易中回款20亿美金。据《福布斯》报道,Index Ventures在2013年带领Figma进行了380万美元的种子轮交易,本可以从这笔交易中获得26亿美元的收入。
但现在,这些投资人们不得不等待更长时间,并且可能获得更低的回报。
Figma 2018年B轮的天使投资者、Electric Capital的管理合伙人Avichal Garg感慨:“这将使并购市场降温,不仅仅针对大型收购。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在监管机构不会批准的收购上耗费数年时间,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收购上。”
无疑,这项失败的交易将给未来的交易蒙上阴影,在已经低迷的风险投资退出市场中,这些交易有可能引起反竞争监管机构的审查。
在提到这笔收购案时,一家美元基金创始人并不乐观,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环境让VC/PE的退出渠道更加狭窄,从而对创业生态系统产生寒蝉效应,“创业公司成功退出的绝大多数(许多人估计约90%)都是并购交易。”
IPO前景不明,收购退出周期更长,这些都在恶化VC对后期项目(包括独角兽)的投资。“随着2022年以来退出市场的恶化,失去的回报对VC/PE是一种大的打击,本来像Figama被收购,VC完美退出可以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胜利。”
不过有意思的是,二级市场似乎也并不欢迎这笔收购。在Adobe宣布要高价,收购Figma时,其股价直接暴跌17%;而宣布终止收购后,公司股价又开始回升,盘初曾涨了近2.4%。
总的来说,独角兽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还在于VC对退出难度的判断。现在独角兽,已经不能代表一家公司的优秀程度了。
名存实亡的独角兽
严冬正深。
PitchBook有一份报告显示,自2021年以来,有400多家独角兽公司,没有筹集到新一轮资金,其中约94%的科技独角兽公司没有盈利能力。
Bloomberg2023年也做过一个调研:在128家独角兽里,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通过私人交易失去了独角兽地位。
在《普华永道中国独角兽CEO调研2023》报告中,只有40%的受访独角兽企业表示在过去12个月中估值有所增长,部分企业面临估值下跌的压力。
文首提到的那位早期投资人提出应该追本溯源,“VC不爱投独角兽”本质上还是因为一家投资机构的尽调能力:正是因为独角兽背后的投资机构尽职调查不力,一味的跟风,才导致2020-2021年催生的独角兽到今天越来越难拿到钱,“否则怎么退出呢?”
看上去,人们一直在犯错误,将独角兽戏剧性的后期衰退与普遍的创业低迷混为了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