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180%市值超130亿,“宁王”收获一个IPO
高开180%市值超130亿,“宁王”收获一个IPO
携程Q3大“赚”,但还能更“赚”
携程Q3大“赚”,但还能更“赚”
较劲的Q3:乐观者李斌,“史上最强”何小鹏,李想开上法拉利
较劲的Q3:乐观者李斌,“史上最强”何小鹏,李想开上法拉利
捷豹重生改命,LOGO大变样,马斯克:你们还是卖车的吗
捷豹重生改命,LOGO大变样,马斯克:你们还是卖车的吗
立即打开APP
融中财经
私信
0
来源:壹图网

“为了找AI项目,我掏钱搞了个大赛,结果来的都是投资人”

2024-01-08
转载
表面沸腾,水下平静。

本文转载自:融中财经,作者:吕敬之,编辑:吾人。猎云网已获授权。

GPT狂飙一年多了。

从2022年11月GPT发布后,生成式AI的能力给网民们震撼住了,也让创业者们看到一个巨大风口。第一波以信息差为核心价值的创业者开始出现,接上API加上收费,“99块无限次数对话”的GPT项目开始收割;随着这类项目的增加,立马出现以“AI教育”为核心价值的各种直播课程类项目,有人实现月百万元流水;之后教育、Web3.0、消费各个领域的创业者都把AI当成最好的BP封面,纷纷以“AI+”形式开始创业...

另一边,AI投资也重新被推至风口浪尖。机构甚至喊出“All-in”的概念。

然而,一年过去了,看起来热热闹闹的AI投资实际数据并不那么理想。截至今年11月20日,人工智能领域不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都在同比下滑,以十年的维度来看人工智能投资金额的最高点还停留在2017年。

一边是眼花缭乱的BP,一边是无从下手的项目,坐在风口上的AI投资人,这一年没“飞”起来。

01 满天飞的BP

若论2023年最火爆的赛道,AI当仁不让。

2022年11月,Open AI的ChatGPT正式发布,到了2023年6月1日,Open AI月活用户已经飙升至10亿人,GPT的狂飙也掀起了国内一阵大模型的狂潮。在GPT发布后半年多的时间,包括华为、阿里、腾讯等大厂在内的中国本土厂商发布了近80款参数在十亿以上的大模型。

整个2023年,也不断传来明星创始人投身AI创业或者AI明星项目大额融资的消息。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入股硅动科技,后者是OneFlow创始人袁进辉再创业项目。此前袁进辉在朋友圈称OneFlow团队会重新创业,计划第一个推出的产品是大模型推理和部署系统,解决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和LLM(大语言模型)行业推理部署成本太高的痛点;始于清华大学实验室的智谱AI也在今年完成了25亿元的融资,美团、蚂蚁、阿里、红杉、高瓴均为背后资本...

大厂不断“下海”,各个赛道的从业者也开始思考着怎么能和AI沾上边。养老社区开始研究AI智能语音陪伴式机器人、原本做元宇宙服装的人想办法套上AI的壳子;双减之后的教育人更是连夜直播分析“AI教育”的未来趋势。

“这么说吧,今年任何赛道的投资人收到的BP里,估计多少都有‘AI’这个字眼。”投资人刘洋(化名)斩钉截铁地说着;一位Web3.0行业的连续创业者是这样形容今年的创业现状的,“现在没有个‘AI+’概念,谁好意思把自己的BP拿出来给投资人看啊。”

AI项目如雨后春笋,但是成功融到资的AI项目却少之又少。

“大模型融到资的有一部分,但是场景式AI应用的项目融到资的就很少。”一位AI投资人这样说道。主要原因还是在应用层面的项目没有解决实际的痛点,“像我知道重庆有一个创始人做了一个给学生批改作文的项目,当时就很受投资人圈认可,有投资人追去机场堵他的。还有一个比较热门的场景就是AI陪诊,孩子半夜生病的话,AI陪诊能帮助家长迅速做一些诊断,帮助家长做就诊决策等等。这些确实是解决了切实的痛点的。”与之相较,那些做信息差的比如搬运、教学、AI创业培训,或者在原本自己的项目上套上一些AI换脸、生成式内容的壳子的项目融到钱的可能性就比较低。

今年6月,一位新加坡博士团队研发的AI协同办公项目收到了一笔个人投资人的投资,团队之一的晓阳(化名)就说到,“AI投资人对这波热度的态度实际上非常谨慎,所以如果你不是在行业中有技术壁垒的,只是拿一个概念类的BP,没有通过测试的产品,也没有壁垒,或者产品极其容易复制,那么你几乎不可能拿到融资。”

据晓阳介绍,自己所在的项目团队核心人员均来自新加坡大学博士团队,自己接触到语言模型类项目已经至少三年,今年上半年团队研发的项目已经通过测试并且市场人员正在和B端企业建立商业化渠道了,“由于团队都是在读博士,会经常参加学校的一些创新大赛,也会通过导师认识一些投资人的资源,其中一个个人投资人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在我们项目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参与了投资,主要就是用于覆盖我们的研发费用。”

“其实今年AI的火热是因为很多消费者看到了AI更多应用场景的可能性,不过对于一直在这个赛道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这并不是新鲜的、可持续的增长点。所以大部分投资人收到这波热度下的创业BP,都会很理性地考察团队背景、在行业深耕的时间,并且投资数额也会相对保守,基本只是覆盖你下一阶段的研发,有进展再追投。”晓阳说道。

02 不好下手的投资人

说要AI创业的人很多,好的项目很少。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说要投资AI的人很多,出手的项目却很少。2023年初,一部分基金热烈讨论着“All-in AGI”,甚至有基金经理说,“让TMT组的同事也别东看西看了,就All-in AI吧。”结果到了年底看数据,到11月20日为止全年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市场股权融资事件530起,比去年同比降低27.99%;融资金额631亿元,同比降低46.7%。

为什么会这样?

2023年非常活跃的AI投资人林平(化名)是这样分析,“项目端和资金端各有各的难。”

项目端来看,想搞AI创业的人太多了,供大于求。场景化的AI创业找投资应该是“拿着钉子找锤子”的过程,先有具体的需求在执行,再拿着场景化需求找投资人评估需求够不够大、够不够痛。不过现在很多项目都是反过来,一上来先搭建一个“多维度人工智能平台”,一边找钱一边找具体方向。“这种项目对投资人来说就实在难以下手了,他们都不清楚具体的营收模式以及市场规模。”

资金端来看,美元基金倒是很喜欢AI创业,不过今年美元基金自己也有自己在募资方面的困境,这也会影响他们大刀阔斧地向AI这种风险高、周期长的领域布局的动作;另一方面,一些成熟的人民币基金也在逐渐布局AI领域,不过他们更倾向于项目已经经过一轮市场验证并且有比较好的成绩之后,再投资。

另一方面,AI应用场景受限、商业化进程缓慢以及投资回报过程太长也是很多投资人对此非常谨慎的原因。

以自动驾驶为例,智能驾驶一直是人工智能备受期待的落地场景,“按照2016年自动驾驶最火的时候一些技术创始人的展望,现在我在北京二环上开车应该已经解放双手了。”一位硬科技投资人打趣说道,然而事实和理想相比实在过于骨感。

因为人工智能场景化这件事并不是只有技术足够强大就可以的,对政策法规以及市场化宣传的要求也很高。就以自动驾驶为例,在政策法规层面,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上路开放,到事故权责界定都需要逐步完善都要一一落实。其次,车厂对司机的宣传才是提高自动驾驶渗透率的“最后一公里”,车机交互层面即时传达路况、决策信息,在操作层面充分教育司机,这些都是自动驾驶市场化必经的过程。

多方面的影响要素拉长了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进程,这也减退了投资人的热情。2021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共发生144起投融资事件,融资规模为932亿元。在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投融资事件约为128起,融资规模为2021年的四分之一,仅为240亿元。而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自动驾驶融资项目为54起,披露的融资总额约68亿元人民币,仅为2022年的四分之一。

除了热门的场景,AI今年在办公领域、创作领域、教育领域等等场景都有创新项目,但是多个在硬科技赛道深耕多年的投资人都有差不多的感受,“今年还没有看到让大家足够‘痛’的场景。”

“AI+的这个模式到底有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有没有提高生产效率,这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做‘锦上添花’要做‘雪中送炭’的技术突破才行。”

03投资人下场“捞人”

AI赛道的项目很多,创业者也很多,但真正的人才却十分稀缺。

时代周报就曾报道,人工智能人才即使是普通岗位供需比例也仅有1:5,也就是说公开5个招聘岗位只有1人能够匹配上,其他4个岗位长期都很难招到人,而做向量数据库、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需要的就不仅仅是执行层更是顶级人才,这些岗位人才的匹配更是难上加难。

企业招聘难,投资人找优秀的创业者更难。林平就表示,“AI领域创始人很多自己都是博士,即使不‘下海’他们也会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而很多创业者都还很年轻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都还不明确,有很多人确实在技术上很有建树,但是对于创业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对他们来说创业不成可以再回去做学术,但对投资人来说这种犹豫就是极大风险。所以,优秀的创业者不仅要有创新、有技术还得有决心。”

为了寻找符合标准的创始人,投资人也是煞费苦心,有的是从头开始培养。

比如,素来好投“小天才”与“老baby”的真格基金就推出了“00后狠人计划”,官方账号发布招募文案,“二十岁做一个‘狠人’。”在描述了小红书、米哈游、Midjourney是如何从初创团队变成行业独角兽之后,表示机构要拿出1亿元支持00后创业者。文后附上申请链接,需要申请人提供自己的院校专业、创业产品、团队、构思等等。

想要从毕业到创业,在校园阶段就挖掘优秀创始人苗子并且持续关注其成长的机构并不只有真格基金。多数硬科技投资人都通过多年积累有丰富的院士、高校资源,院士带出的博士后如果有优质的项目他们也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哈工大、中科大这些尖端院校也频频与投资机构商议成立高校基金的可能性,来鼓励优秀在校学生的创业。

除了盯紧在校的好苗子,很多投资人也会参加各种技术大赛。“跑大赛比跑路演还多。”很多机构也开始创办各种大赛来挖掘“遗珠”项目。

甚至,还有的投资人干脆自己创办大赛。一位五道口的投资人去年从新消费赛道转向科技赛道,就是因为看好生成式AI的机会,但是入圈后发现找项目没有那么容易。“我是国际金融学毕业的,和CS专业毕业的投资人相比我对技术的理解一定是没有那么深入的,为了能够看懂项目我读了很多文献,去理解学术概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和同行交流建立自己的认知。后来,我创办了一个‘赚钱大赛’来增加接触创新项目的机会,后来倒是来了很多VC投资人,因此衍生出一个投资社群平台。”

2023年一整年,AI投资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风生水起,不过对于2024年的AI投资,多数人还是充满信心。技术每增加1%的突破,应用层就会有大量的可以开发的新玩法,2024年随着套壳应用的逐渐淘汰,可穿戴智能、社交、娱乐、办公、生产等TOC以及TOB的商用化场景开发,投资人仍在等待一个够热的风口。

猎云网APP阅读全文

体验更加

猎云网

微信扫码关注猎云网

  1. 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 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lieyunjingxuan )字样;
  3. 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 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猜你喜欢
长按图片可以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