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杨雪梅,编辑:韩大鹏。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融资16亿,1个半月签约6000家店……陆正耀也来凑热闹的预制菜赛道到底有多火热?
近日,因疫情影响叠加需求增大,预制菜产业不断发酵,相关板块整体持续走强。4月11日,味知香、千味央厨、海欣食品三股接连封上涨停,国联水产、益客食品、得利斯、安井食品等预制菜概念股纷纷跟涨。
同时,与预制菜相关的创业公司也在更早之前进入这个赛道。今年1月以来,前瑞幸董事长陆正耀的再创业项目由小面转为预制菜“舌尖英雄”,计划5个月内落地3000家门店,近日更是展开大范围广告铺设。
这个原来在B端渗透的行业,如今瞄向了C端消费者,从年夜饭到疫情带来的囤货需求旺盛,预制菜再次迎来市场关注。但是,风口之下、资本涌入布局的背后,预制菜的C端消费需求真的长期存在吗?预制菜又如何才能在年轻人的餐桌上长期占据一席之地?
玩家众多,但缺乏头部品牌
202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也开始进入预制菜赛道,今年更是持续火热。
近日,煌上煌宣布公司控股股东煌上煌集团的江西新煌厨餐饮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计划做预制菜;安井食品也在前不久宣布将收购冻品先生为全资子公司,进一步布局预制菜领域。而全聚德、海底捞、西贝、眉州东坡等知名餐企也早已开始布局这一领域。
除了传统餐饮企业,垂直领域的预制菜企业也快速成长,去年,“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A股主板上市,寻味狮、三餐有料先后拿到融资。而今年以来,陆正耀的创业项目已经从小面转向预制菜,其投资的预制菜品牌“舌尖工坊”更名为“舌尖英雄”,并于今年1月在北京开出首家门店。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是中国预制菜投融资的高峰期,多个品牌先后完成了百万元级别以上融资。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保持20%以上增速,并有望在2023年突破5000亿元。
总的来说, 预制菜行业的玩家主要分为专业预制菜企业,如味知香、舌尖英雄;传统餐饮企业,如海底捞、西贝等;零售平台,如盒马、叮咚买菜;以及农牧水产类食品企业和速冻食品企业,如安井食品等。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以不同的产品模式和渠道模式切入市场,也各有优势和痛点。
从天眼查数据来看,全国现有67534家预制菜相关企业。2014年开始,预制菜企业注册数量迅速上升,在2020年达到高峰,为10862家。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预制菜相关上市公司145 家。
但这一市场目前玩家众多但缺乏全国性品牌。
死在生鲜O2O寒冬里的早期预制菜
目前市面上的预制菜,根据“需要加工的程度”主要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前两者相对毕竟常见,比如速冻水饺、自嗨锅。即烹食品如料理包,即配食品则主要以半成品净菜为主。
预制菜早期以售卖半成品净菜试图打入年轻人的厨房。预定或购买洗切好的蔬菜和配料,只需要回家炒制即可。早期创业企业如青年菜君、我厨等,切入的是当时火热的生鲜和O2O赛道。
但最终因为经营困难先后关闭,其中青年菜君因为供应链升级布局投入巨大,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清算。我厨也因为持续烧钱、订单量下跌,难以为继。
投资人张玮后来在复盘青年菜君项目时表示,归根到底,没有真正把懒人经济做到极致。毕竟对于吃,中国人的一餐比西方会更复杂,中国不仅有选择多样的餐馆还有极其便利的外卖。
青年菜君这类模式解决的问题仅仅是免去了洗、择、切、配等食材加工步骤,将口味尽可能做到标准化,简言之提高了消费者做菜的效率。但本质还是要消费者自己做菜,甚至比起外卖,他们还要自己洗碗。
这远不够方便,也不够实惠。很多年轻人觉得,我与其花这么多钱最后还得自己做,为何不直接花更少的钱自己买菜呢。
2015、2016年前后,无数类似的创业项目凋零在了寒冬里,青年菜君的故事也留给生鲜及预制菜领域后来者更多的思考。
今天,随着消费升级、物流产业发展、疫情催生需求旺盛,以及很多传统餐饮也借此寻找新出路,以缓解疫情常态化下的经营困难问题,种种因素,带动了预制菜行业的增长。预制菜迎来了黄金时代。
不过,虽然市场环境利好,但价格、供应链、资金链、物流等青年菜君们曾面临的问题,舌尖英雄们也同样要面对。
价格、卫生、口味,预制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期待风口,也最怕风口,因为风口过去,泡沫会涌现。
而当下火热的预制菜赛道,会形成广阔的蓝海,还是仅疫情下的一时之需?
实际上,早期预制菜的主要客户还是B端,如餐馆、酒店、外卖店等 ,而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疫情影响,C端市场不断崛起,现如今似乎已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疫情催生因素之外,C端真的有需求吗?能否撑起数千亿元的市场蓝海?
当下,C端市场的评价还呈两级分化的趋势,对于口味标准化的问题消费者也存在不同态度。
有人表示,预制菜不够健康更没灵魂,与其花钱买半成品,还不如自己买更便宜的原料自己烹饪;也有人认为,去餐厅吃的是师傅的手艺,有时甚至是看环境,贵点也无所谓,预制菜口味没有特色,性价比还不高。但有人也认为,对于不会做饭的家庭或者个人来说,吃外卖成本高,预制菜经济又安全。
价格问题、食品安全把控,以及后期的口味创新,是这个领域面临的几大难点。
一位消费者小刘告诉新浪科技,自己曾在一家连锁餐饮店的外卖中吃出了头发,联系客服得到的回复是,可能是料理包里的头发,店内制作环节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最终这家店为该单做了退款,但小刘心中却膈应了好久,更是对料理包这类商品产生了排斥心理。
同时,面向C端的预制菜的价格目前还居高不下,此前半成品净菜的价格也不便宜。价格门槛进一步限制了预制菜走入普通家庭的餐桌,以及形成可持续的消费行为。
此外,原材料或加工配套、冷链仓储及物流能力、渠道能力等条件,决定着预制菜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发展程度。目前预制菜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行业空间广阔,但竞争也激烈,企业的资金链和产销能力,将决定其持续发展。
但预制菜确实会成为未来餐饮的一种主流趋势。即使C端需求不爆发、难持续,B端的外卖、餐厅也会被进一步渗透。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使用预制菜可以减少人工成本,缩小后厨面积,提升出餐效率,保证产品口味稳定,提升食品安全质量保证。
疫情影响下,餐饮企业面临生存难题,降本提效是第一要务,这也推动预制菜在B端进一步渗透。
国海证券研报预测,2026年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达4291亿元,2021-2026年CAGR达到15%,B端规模CAGR为14%,C端规模CAGR为25%。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预制菜在疫情结束和社交恢复以后预制菜的消费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会不改消费便利化趋势之下,预制菜市场不断发展与扩大的基本面。因此,建立行业标准,提升食品安全以及完善与之配套的冷链、保温物流体系以提升预制菜的体验感和消费意愿,应该是形成长效促消费机制,真正促进消费升级的着力点和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