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极客网,作者:妍妍。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当外卖骑手成为了与死神赛跑的高位职业,谁才是这背后的始作俑者?
9月8日,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刷屏网络,让这群奔波于各个街头巷尾的外卖小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主角。他们不止要与时间赛跑,也要与藏匿在商业模式下的算法赛跑,跑赢了才有机会获得越来越高的抽成。
在算法面前,人人都变成了工具;在舆论面前,外卖平台无法置身事外。
9月9日,饿了么发表声明称,“在结算付款的时候增加一个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小按钮,如果相爱哦飞着不是很着急,可以点一下,多给蓝骑士一点时间。”
相比于饿了么的快速表态,沉寂了一天的美团则显得更“老练”一些,在声明中提出了如下措施:1)优化系统,给予骑手弹性8分钟时间。2)研究算法用来保障安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问题。3)综合考量改进骑手奖励模式。4)关怀骑手家人,为骑手创造更好的后勤保障。5)定期召开骑手座谈会,听取多方面意见。
可不管是饿了么还是美团,不管是5分钟还是8分钟,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骑手与时间、与骑手、与红灯之间的博弈。
算法和用户,谁的锅?
用户花钱买服务,心理上对于时效性自然也有要求,即便退一万步讲,每位用户都愿意多给骑手留出10分钟的弹性时间,那算法愿意吗?
外卖骑手接单的高峰期集中于消费者的用餐时间,这段时间客流量集中,对骑手来说是超负荷的运作模式,只有让每个骑手在短时间内都发挥自己的最大值,才有可能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每单平均下来的时间对骑手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对骑手来说,超时或许就意味着扣钱; 而用用户的宽容换来的10分钟,也有可能会被系统推送到下一个订单上去,如此周而复始,本质上还是要争分夺秒。
外卖平台所给的声明不过是将骑手与算法之间的矛盾转嫁给了消费者,毕竟让外卖小哥在规定时间内送达的系统,取决于外卖小哥是否超时的是系统,给外卖小哥不断派单的还是系统。系统算法才是根植于外卖骑手与死神之间的基本点,而决定系统运算模式的还得回归到企业本身。
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需要平衡
表面的改进无法让外卖骑手挣脱系统的禁锢,道德的谴责或许也无法撼动商业逐利的本性。而在此之外,增加骑手运力也是企业不得不思考的方向。
外卖平台早已过了跑马圈地的阶段,饿了么和美团相互掣肘制约彼此。作为上市企业,美团必须要用漂亮的财务数据来俘获投资者的欢心,饿了么作为阿里本地生活的中坚力量,也是拿来攻击竞争对手的矛。
在外卖市场趋于成熟的状态下,订单量的增长除了骑手的送餐时间有所限制外,对于外卖平台的运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力是外卖平台开拓新市场的必要条件,也是外卖平台想要争得市场体量的重要支撑。
此前有调查机构统计目前全国外卖骑手大致在600万人左右,而外卖消费者用户已经达到了4亿人,受外卖骑手所处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薪资水平影响,想要运力达到所能满足的条件似乎有些困难。
想要改变外卖骑手的境况,并非短期就能解决。加强骑手本身的安全意识、外卖平台更人性化的规章制度、监管等第三方平台的加入,或许才能够摆脱算法的标签,给予骑手呼吸的空间。
商业是利益,但在享受了社会红利的同时也该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平衡资本与道德的关系,“失速”不该成为企业寻求突破的代名词,否则也将承受与之相对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