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猎云网读者乾坤投稿
6月18日,京东大促,根据其公布的数据,全天来自移动端的下单量总体占比为25%,虽然并未单独列出来自不同移动端下单量的详细数据,而参考一季度京东App贡献的下单占比就达18%。也就是说,618大促,微信手Q加起来为京东所作的贡献,不超过总体的7%。
以京东和腾讯的运营能力而言,相信东哥小马哥对这个结果都不能够满意。
但问题出在哪里呢?简单回顾一下:
5月27日,微信上线京东一级入口“购物”,标题未有“京东”字样,且不支持除微信支付以外的支付方式。
6月4日,京东App支持微信账号登录,但截至6月25日,仍不支持微信支付。
当当的大嘴同学早就放话,“腾讯的流量对电商是伪命题”,堂堂东哥也不是肤浅到愿意拿15%股份换取一份长期免费流量的主。真正的问题还在于“用户”二字。
众所周知,京东上市前,腾讯忽然出现在“抬轿子”的位置上,最为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微信支付,即为了扩大支持微信支付使用的商家和合适的应用场景,让微信支付如同支付宝一样成为必然支付习惯,和商家必然使用的支付工具。白话的说法就是把包括京东在内的微信接入商家的用户变成微信支付的用户。这在那个号称价值14亿美金的微信一级入口已经体现得很充分。从其设计来看,更像是把“使用微信的京东用户”的购买行为内化到微信平台内,并且阉割掉其它支付习惯,只使用微信支付这个唯一手段。
某种程度上,这已是京东的“用户流失”。假想一下,一段时间以后,越来越多的京东用户习惯在微信的“购物”频道购买商品,京东自有App用户量必然下降,如果此时“购物”频道内的商品静悄悄地不再只是京东提供……现有机制下,京东只能获得销售额,不能获得新增用户,甚至还有用户流失的风险,东哥会很高兴?
所以东哥也就自然留了一手,京东App支持微信账号登录,这是个Pose——热烈欢迎微信用户到京东来购物。但是3周过去,对微信支付的支持仍然不见动静,技术显然不会是问题。那么只能解读为另一姿态,“我的(用户)就是我的,你(微信)的也是我的,但我的不是你(微信支付)的”。
联合挖掘同一人群的娱乐交流需求和消费需求,故事很好听,道理也很动人。但双方最多算小半个屁股坐在一条板凳上。于是,同床异梦虽然还谈不上,双方关键问题上的膈应却无可避免。618那远低于预期的表现就自然而然了。
这不是微信神话一破再破故事中的特殊景象。从大众点评到京东,都是同一问题的反复——腾讯有没有可能真的和人分享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