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投资的手机回收公司,冲刺IPO
雷军投资的手机回收公司,冲刺IPO
腾讯软银投资,浙江80亿估值独角兽冲刺IPO
腾讯软银投资,浙江80亿估值独角兽冲刺IPO
奔驰彻底退出,比亚迪全面接管,腾势身份变了
奔驰彻底退出,比亚迪全面接管,腾势身份变了
深耕康养机器人赛道,如身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深耕康养机器人赛道,如身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立即打开APP
马丽
私信
33

从实验室到市场,看中科院科学家如何华丽转身将尖端科技成果转化?

2018-03-25
中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北京】3月25日报道(文/马丽)

国科嘉和在2017年投了很多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项目,涉及到各行各业。有量子通信,环保科技类,半导体集成电路,新型储能能源等。中科院的传统核心高科技技术,如何做成果转化,经过市场检验的效果又是怎样?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2018年3月23日,国科嘉和举办“2017年度合伙人大会”,国科嘉和的执行董事丁润强,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戚巍博士,北京赛科康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林晓博士,深圳中科飞测科技有限公司陈鲁博士,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公司唐堃博士,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曹东璞博士以及苏州苏纳光电有限公司的黄寓洋博士就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做了讨论与分享。

下面是圆桌实录,猎云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删减:

丁润强:大家好,我是丁润强,是国科嘉和的执行董事,我平时负责VC这部分的硬件以及硬科技的一线投资。今天所有的企业都是将尖端科技技术进行成果转移转化的排头兵,也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我们今天非常高兴请到非常可爱的年轻科学家企业家,来分享他们从科学家转为企业家的过程。我们先请几位CEO简短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自己以及所在的公司。

戚巍:谢谢润强,谢谢各位嘉宾。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目前量子通信在实用阶段是量子保密通信,主要是量子密码的应用,我们国科量子网络就是由国科控股联合潘建伟院士团队共同成立的,我们主要任务就是提供量子密钥的运营服务。我们理想是想用5到10年的时间建设一个覆盖全球星地一体的量子密钥的网络体系,它的密钥是安全的,方便的,就像水和电一样的,我们每个人可以很方便获得保密安全的服务。我就简单说这些,谢谢大家!

林晓:首先感谢国科嘉和基金给我们机会介绍我们单位,我是来自于中科院国产所。看题目可以看到我们公司主要做环保的,但是实际上和市面上大部分环保公司做的事情不一样。我们为合作企业的主工艺进行改造,我们希望从源头上做到减排,换句话说我们目标就是消灭环保的需求,让客户不需要做更多环保的事情。我们希望做一些资源化的处理,比如说废弃物的一些资源我们回收变成产品,如果做不了,才会用一些无害化的方法,这个时候污染物的量和浓度实际上已经变得很低,整个过程比较经济。实际上我们的目标是让企业可能要花钱处理的环保尽量从中获得收益或者少花钱,所以我们针对的行业主要是化工、钢铁这样国家重大的基础行业。同时我们向新能源汽车、电池这些新兴行业做的比较多。这几年新能源发展我们在三元废水的转化占80%左右,我们希望把研究所的成果,通过这个平台,在国科嘉和基金的帮助下更多向产业进行转移。

陈鲁:大家好,谢谢润强,谢谢国科嘉和的各位领导以及各位嘉宾,我是深圳中科飞测的陈鲁,我们做的是集成电路产业也是工业物联网产业一个交叉的地方,我们做的是集成电路当中所用到的检测设备,以高精度测量的工具为主。我们业务也覆盖到所有高端自动化生产里面所用到检测的设备以及质量控制的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三年多,我们已经销售到国内中芯国际,长电、华天这样国内领先或者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和先进封装的企业,谢谢大家!

唐堃:大家好,我是来自中科海钠的唐堃,同样我们技术团队来自于中科院物理所,我们公司的产品是新型的储能体系叫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我简单说一下,它的定位就是替代目前主流铅酸电池环保有问题的一个低端电池。它的成本又低于目前的锂电池,可以作为锂电池的一个补充。我们公司去年成立,国科作为领投方进入,所以感谢丁总,感谢国科的帮助,谢谢大家!

曹东璞:谢谢丁总,谢谢王戈总的邀请。青岛慧拓可能很多朋友很少听说,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埋头做我们的技术,我们主要开发平行驾驶系统。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是青岛中产技术研究院孵化的公司,中科院自动化所和青岛市政府共建的青岛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是这么一个背景体系。我最近两年也做了一些报告,但是基本上以学术的身份做报告的,第一次代表公司的身份在公开场合。包括前一阵子我们3月18号在中国智能车测试中心我们发布了第三代平行驾驶技术产品。当时也有很多人打电话说你们慧拓的负责人是谁,想联系一下商务合作或者投资的。我最近两个月的重点主要在融资方面,谢谢大家!

黄寓洋:首先非常感谢我们国科控股的投资者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我叫黄寓洋,来自于苏州苏纳光电,我们的技术和团队来源于中科院的苏州纳米所,我们公司也在苏州,我们产品主要是面对光纤通信,激光传感光探测器的芯片,在光通信和光传感产业链最前端。我们做的是一个光电的芯片,相对来讲对设备的要求没有像集成电路那么高,对我们来讲几千万的投资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设施,现在刚刚起步,主要还是依托我们苏州纳米所的硬件条件,但是我们公司是独立运行的,成立了两年多以来,现在我们是国内首个率先实现面向下一代100G通信的,25G光探测芯片的一个公司,谢谢大家!

丁润强:谢谢六位帅气的博士的介绍。接着刚才的话讲,中午陈宇翱教授跟我们讲了量子科普的事情,量子通信这四个字我相信可能很多人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放一块,非常玄幻,如何把这样高精尖的技术变成产业化、商业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我想问问戚巍总,你们做了哪些尝试,哪些探索,哪些创新?

戚巍:谢谢,有这个机会把我们做过的事情和工作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我们做的领域准确叫量子保密通信,我们工信部专门成立的量子通信的特设任务组里面第一件事就是规范术语。量子通信是英文翻译过来,准确讲目前产生的量子密码,量子保密通信,我们做的是这项业务。

 这项业务从走出实验室,过去20年从科研上取得很多进步,特别产业化上面2006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当时潘建伟院士组里面能够实现百公里光纤的传输,在光纤上实现百公里的密钥的传递,实现密钥的传输,这项技术意味着它能够真正的走出实验室,走向实用。单光子的产生、探测,设备很大很敏感,效率很低,包括对温湿度环境要求都很高。我们最早在运营商机房用的时候,一个运营商的运营部的同志告诉我们,要注意我们最近机房温度提高一度,一般设备没有问题,但是量子密码设备会有影响,提高一度对我们设备都还是有成码率与单光子探测器对温度是很敏感的。

我就举这样的例子说明什么?实际上有一条技术路线让我们的设备不断稳定性、可靠性,小型化和通信的融合。目前实验室已经做到404公里,工程上还是百公里的量级,以后这方面的距离和成码率也会进一步提升,这是实用化的一个源头。

第二个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量子密码需要借助某种介质使用,就需要依靠网络,在地面上可能就需要光纤,跨海可能需要卫星,这个时候我们公司就是提高这样的基础设施。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给我们正式立项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这么一个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就是支持我们在京沪干线基础上,在建设更大范围的,用户更加便利的这么一个密码网络。

另外我们公司还承担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应用。最近我们和一些行业,和一些重要的合作伙伴面向政务,面向移动应用开发一些适应2C或者特殊行业使用的东西,让量子通信不再成为一种高大上的概念。

我们的目标就是组成这样一个网络。组建这个网络目标很简单,让量子密码成为方便使用的工具。IT时代我们的数据流量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长,这么大的数据增长量对安全的需求实际上非常大的,安全80%来自于密码,量子保密通信提供了一种,理论上唯一证明的绝对安全的密码体系,所以我们很看好。

丁润强:是不是可以想成量子通信未来变成特殊的运营商服务一样,为已有的通信运营商提供额外的更安全的传输服务?

戚巍:就是这样一种量子密钥的运营服务,这次国家给我们骨干网上也相当于给我们一个密钥运营的牌照。

丁润强:我们在传统核心的器件有很多的缺失,我们知道半导体和微电子实际上是国家大力发展,重点投入,相当于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扶持很重要的行当。我想问问陈鲁和黄寓洋两位博士,在国家大力扶持的很好的政策这种情况下,对于你们这样的初创企业你们有传统核心技术,然后做成果转化,你们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陈鲁:集成电路这几年发展非常快,确实也是第一批重要的实体经济。我们纵看过去几十年微电子行业或者集成电路行业过去的发展,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这辈子最好的机会。这个时候对我们来说一定要抓住这个市场最开始的潮流,牢牢的占领这个机会才能做好。

对我们来说,尤其是国内类似的企业当中,我们确实在技术上面有很明显的领先优势。一方面来自于中科院的团队,一方面也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一些经验。这些技术如何转化成为市场的领先,其实还是需要很多工作要做的。我们做的是设备,有很多应用开发的工作,我们和客户一起深度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光有技术中间还隔着一步才能迈过去。这个时候周期会比较长,需要花一定时间才能从技术迈到实际产品中去。这个市场发展非常快,我们不赶超可能就会错过。所以这方面会思考很多,如何把我们周期缩短,这个里面也离不开客户的支持和客户深度的合作。与客户的合作要多方一起合作做一个平台,一块把事情做起来。

丁润强:我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日本、韩国、美国看过去几年半导体的发展,说当年日本和韩国赶超美国,提到除了技术,客户响应速度,服务能力比美国企业很大的优势,所以作为像我们这种科技创业者企业,很好的技术,但是服务上怎么提高呢?

陈鲁:其实作为国内企业首先最基本就是要做到对客户的需求和对客户的一些,比如说售后的支持响应速度肯定要最快的,这是不用说的,这是及格线。对我们很多客户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创新性,有一定的引导性,确实我们技术反应能力要非常快,客户的需求拿到我们这里要马上变成实际的东西,这个需要我们技术团队有一定转化,不仅仅是考虑技术,而是考虑如何应用起来,如何找到那个技术的捷径做好。跟客户要紧密联系,因为我们抓到可能是客户一年,两年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眼下的需求,客户能够把他的需求告诉我们,我们提前准备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丁润强:技术是前提,后面还要做很多工作,黄寓洋对这个技术的挑战怎么看?

黄寓洋:我们作为一个芯片企业,我觉得最大的一点就是现在市场的机遇很好,因为从现在需求上讲,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正在赶快上面一拨信息化,包括刚才叶所说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不管是移动互联网、4G、5G任何一个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都是如火如荼,热火朝天,也对我们整条的产业链,我们在产业链的上游,对我们整个产业链都是非常大的需求和机会。

另外一方面,有需求就有供给,我们国家芯片的供给刚才叶所讲了,在我们光电芯片行业,我们现在做的传感器、探测器芯片行业,国产率只有10%,90%的芯片都依赖于进口,其实这是非常大的机会。作为芯片企业现在面临的市场机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是替代者,但是我相信通过五年,十年坚持的努力我们希望做到一个创新者、引领者,这是第一个机遇。

第二个机遇就是正在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我们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光电子领域指南的编写,这是国家层面的一个项目。作为我们这种小型的新兴的科技企业有机会参与到这些项目里面去,只有拿到这些项目才更有可能拿到国家一些更大的支持。因为现在集成电路基金更多是在微电子领域,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会往光电子这块继续的渗透,这是我认为的两个机遇。

两个挑战:第一个就是毫无疑问的面临着市场上其他企业的直接竞争,这个是回避不了的。因为现在芯片的市场很火爆,投资也很活跃,我们可以看到不断有新兴的企业加入进来,也包括像三安光电,原来做LED龙头的企业也在加入进来,这个对国家是一个好事,有整个的竞争在这里。但是对我们单独的企业来讲这就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整个25G产品这块有比较明显的先发优势和产品优势,我们产品已经有多个客户尝试大量的验证,也得到他们的肯定。所以我认为这块是我们的一个壁垒。第二个科学院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包括我们作为初创企业高效的特点,所以我们认为能够保持这个高效率,定义好市场的产品,我们应该能够在这个挑战里面立足。

第二个其实是对于人才的一个挑战。其实现在我们非常感觉到各个企业对高精尖人才的渴望甚至是渴求,作为我们公司也在加大对人才的储备,加快从我们比较熟悉的科学院、清华这些地方的人才的选拔。我们作为一个研发人员,在技术上是比较领先,但是工程化方面是有比较明显的弱点,在这一块其实也要加强。现在我们公司也相应在投资方国科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比较大的股权员工持股平台,也出台了相应的股权激励计划,希望更多吸引到更多人才加盟公司,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两个挑战。

丁润强:传统的化工、冶金、材料、钢铁的企业,对这些企业如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算是国家非常关键的策略。我想问一下赛科康仑的代表,你们做了哪些工作帮助传统企业实现他们资源有效利用,节能减排的工作的?

林晓:我服务的行业是有色行业连续15年全世界第一,钢铁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产能。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提质。

我们面临的所谓的传统行业,或者后期的光电、半导体,中国的产能产量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能不能控制这个行业,我们比较关心这个问题,我们服务的企业一直思考怎么转型。我们更大的想法包括成立这个公司不仅仅解决一个环保问题,因为这是当前可能对科学院和国家来说都是应该面对的社会责任的问题,但是更深的层次,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从产业链思考帮助我们企业去做一个转型。

 怎么帮助客户成长,利用他们不具备的国际化视野怎么进行转化。这个在我们当时成立公司确实是很纠结的问题。我们面临的行业不管是钢铁,环保还是有色,中国无论是科研实力,人员数量,行业产能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为什么我们从利润分配上,全世界整个的产业格局我们利润占比不到十分之一。这个也是希望和国科嘉和一块讨论投资的问题,包括叶所说的金融行业更好的了解行业,服务行业,支撑行业转型发展。

我们现在行业占80%的份额,这个行业五年前没有人做,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新能源行业。包括做这个行业的国标,我们也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从科技层面和企业做更多的互动,大概是我们的一些经验。

丁润强:你提到新能源我想到电动车,我们知道电动车里面的电池锂,其实锂的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在不断寻找更加可持续,更加可替代,并且可回收的清洁电池资源,我们知道物理所的钠电池其实在全球是很领先的,那么钠电池作为未来可能和锂一决高低的新兴的材料,我想问一下唐堃,你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到底牛在什么地方?

唐堃:随着电动车,包括各种的智能设备,整个电气化的进行,人类对电池的要求、需求是越来越大。其实我们按照规划的话,我们地球上的锂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现在地球上的锂资源全都换成电动车大概能够支持现在所有在跑的车一半的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上是不可行的。

 另外锂资源的分布是非常有局限的,有70%的资源在南美。我们锂价涨,涨了之后产能短时间跟不上,我们就选择了相同族素的,如果记得元素周期表,往下一位就是钠,具有相同的变化学性质,大概能源密度缩小一点。

我们物理所的专利是替代了目前锂电池里面用的更贵的钴和镍,我们换成同样的碳酸钠大概四千块钱一吨,整个的材料成本下降是非常大的。我们相同瓦时,一度电换成钠电池这个成本要下降30%,所以这个铅酸电池可能有不同的场景,有的地方需要高能量,有的需要长续航,有的需要长寿命,我们钠电池特性是靠近锂电池,能量密度远超于铅酸电池,我们的成本是接近铅酸电池,远低于锂离子电池,所以我们的市场在一个具体的细分定位市场。 比如说低速电动车,大功能储能领域,我们具有极强的竞争潜力。

回到我们物理所做这个事情有什么优势,与锂电池不同,锂电池是美国一个教授做的专利,中国材料是世界第一的产能,我们中国的三元材料卖到美国要交巨额的专利费,在国内卖就没有问题。我们核心的专利都是在我们的物理所,而且我们的专利在有竞争力的美国、日本、韩国、德国都进行了保护,专利的授权,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很大的优势。

 另外物理所进入产业化是非常早的,过去几年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所以我们这个团队相对还是比较有经验一些,所以我们觉得这个市场是值得我们期待的,我们国科的帮助下,我们希望能够在这里建立一个中国钠电池,包括国际上的一个先行者。

丁润强:现在由于我们数据量越来越大,用户基础越来越多,慢慢从跟跑变成起跑和领跑,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这两年是最火的话题,人人皆AI,处处皆AI,我想问一下曹总,在这样大浪淘沙的情况下,慧拓这样一家聚集全球顶尖科研工作者的公司,你们怎么卓尔不群?

曹东璞:我语文不是很好,卓尔不群我拿的不是特别准,具体指什么,但是我觉得慧拓整体的思路是在自动驾驶行业整个共同进步的基础上,体现我们自己的技术特点。在这么火的行业,竞争对手这么多的情况下,一个公司想脱颖而出或者想生存下来需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时这个特点可能是缺点。所以如何规避缺点,把一些缺点转化为自己的优点或者优势,这样至少先生存下来,然后逐步脱颖出来。

我觉得目前慧拓这边的特点大概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我们的技术理念,平行驾驶这个理论体系还有技术框架我们认为是目前国际上最领先的,这个王飞跃教授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从九几年在美国当教授开始。过去两年我们学术是全球领先的,但是做技术和产品是两回事,所以我们过去两年主要把这个技术框架分解了,分解成子系统和子技术,然后逐步的落地产业化,逐步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平行驾驶的系统,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我觉得是学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下面,我们学术积累这块,大概有差不多25年的时间,如果查整体的文章可以追溯到九几年这么一个情况。但是这个特点其实有的时候真正产业化来说,不是一个优点。

我们过去一年也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学术这块或者学术里面存在的一定的惰性转化为专利,转化为技术,转化为产品我们也是咨询了许多,思考了许多,逐步在完善这块。

第三个刚才润强也提到,我们聚集了差不多十几个顶尖的学者在自动驾驶还有平行驾驶领域,包括车联网这块。无人驾驶顶尖的人才非常的稀缺,现培养都来不及,怎么培养都要三到五年,等到三到五年就下一个风口就起来了。这些顶尖的学者做产品开发不是他们的强项,我们就招了底层的专项工程师配合这些顶尖学者,逐步把平行驾驶的技术落地产业化。

慧拓从技术上还有客户资源有自己很明显的优势。第一个是东风,就是做平行无人物流商用车这块是一个量产。另一个是矿山机械的一个龙头企业,另外两个战略合作也在谈。我们在时间、空间上其实有把自己的优势地位,目前显现出来了。

现在我们需要从战略上加强和弥补一下。战略不是资金的问题,资金现在项目是比较多的,所以资金是弥补不了战略的。但是资本背后的资源可以弥补战略的,所以我们想通过资本的引入尽量把战略这块引入进来,这样时间空间,战略基本上自己的特点都体现出来了。

丁润强:您刚才讲了一句话在座六位可能都特别有共鸣,学者去创业可能是挺难的事。我想能不能请六位博士团每个人用一两句话分享一下,你们都做过科研,都做过学者,一句话分享你们从学者,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戚巍:我觉得以前在学校也做过两年的科研,基础学科更多像牛顿讲的沙滩上捡贝壳,自由探索。到企业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要关注三张表,目标驱动,咬定目标,执行下去可能是很大的不同。这块可能也是时间不长吧,还需要我们的股东,投资人进一步的帮助,谢谢!

林晓:我从原来研究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研究,实际上我认为科研人员变成企业家这个过程等同于自己研究的技术变成能够供生产,产生效益的技术。当你做的技术能够面向生产应用,那你的研发人员就有产业的目标和背景了。谢谢!

陈鲁:我觉得可能两个东西吧,一个是要学习,确实要不断地学习,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从头开始学很多东西,要有这样开放的心态。另外一个,我觉得还是要在学习的同时要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做创业的话,真的很幸福。可能比十年前幸福的多,享受这个过程也可以减轻一点压力,能够把这个仗打的更长一些,大概是这样。

唐堃: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有产业基金,有国家推动创新。然后我们团队一直说的一句话,经验之谈,好文章不代表好技术,好技术不代表好产品,好产品不代表好市场。我们虽然坚持技术驱动,但是我们还是要进入市场。

曹东璞:做公司比做学问,读博士复杂的多,本身就是很大的学问,而且很复杂的,牵扯到的面特别广。另外做公司,特别是高校起家或者科研院所起家的公司特点非常明显,特别初期有混杂的项目来源、资金来源,这个其实刚开始是优势的,但是很快会意识到这个东西是一个缺点性的东西。

所以初创公司初期的时候得意识到这个优缺点的转换其实是非常快的,但是做学问就不一样,不会转换的这么快,大概是这个理解。

黄寓洋:我很同意他刚才讲的这个,我自己作为科研人员的创业者,我觉得最重要就是舍得。有舍才有得,有小舍才有大得。我觉得必须有所舍弃,有所重点才能够有所收获。我放弃的可能是纳米所我们一个国家科研机构稳定的工作,多年的积累还有职务,但是得到的是我们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我们公司的实业创业,能够真正带领我们团队践行我的母校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愿景的机会,所以这条路我会坚持走下去。

猎云网APP阅读全文

体验更加

猎云网

微信扫码关注猎云网

  1. 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 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lieyunjingxuan )字样;
  3. 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 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猜你喜欢
长按图片可以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