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17这一年,共享经济经历了最热同时也是最惨的两种极端,热的是不断有新的共享项目出现,惨的是接连有不靠谱的项目死去。而这最热与最惨的“两宗罪”,留下了尸横遍野...文章来源:蓝鲸TMT 作者:董军
小蓝单车的“复活”能给共享单车行业带来又一次高潮吗?
答案恐怕是No。虽然小蓝恢复了运营,但它已经历过“脱胎换骨”改姓了“滴”,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小蓝,不算死而复生。
而且,共享单车行业几乎所有的镁光灯都聚焦在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这两家身上,资本偶尔会瞄两眼其他玩家,但市场的想象空间基本已经触到了天花板。
可以看到,2017年共享单车行业的火爆,也牵动了资本对其他共享概念的敏感神经。这一年,不仅共享单车品牌迭出,还捧出了充电宝、雨伞、篮球、睡眠仓甚至是共享女友等等一系列共享创业项目。
眼见着共享单车发展的红红火火,其他玩家也期待着从共享大潮中大赚一笔,资本更是希望在这一波大潮中赶赶趟来个盆满钵溢。
然而,短短一年时间,轰轰烈烈的共享经济便开始退潮,退潮之后一片裸泳的窘状更让那些所谓创业“初心”成了笑柄。
从2017年第一季度开始,就陆续有共享单车企业停止运营,许多为博关注仓促上马的共享项目只能在奇葩等级上收获关注,而一些离谱的共享项目甚至在刚一面世时就早早夭折。就在这些共享项目前仆后继地倒下的时候,身后留下的却是满目疮痍,令人唏嘘不已。
就在2017这一年,共享经济经历了最热同时也是最惨的两种极端,热的是不断有新的共享项目出现,惨的是接连有不靠谱的项目死去。而这最热与最惨的“两宗罪”,留下了尸横遍野的苍凉,足以引发人们的对2018年共享经济发展的思考。
涨潮与退潮就在一瞬间
共享经济在国内的涨潮与退潮,只需要一个“2017”的变化。那么,为什么2017年国内的共享经济会经历这样巨大的反差?
这可能与2016年共享经济逐渐起势有直接关系。当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曾做了一个统计,其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而共享单车就是当年杀出来的那匹黑马,其中仅ofo就融资5次,摩拜也拿到3次融资。
正是摩拜和ofo,让沉寂已久的资本市场重获生机,各个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的眼睛一下子就有了神,开始狩猎市场上新的猎物。
由此开始,国内资本市场出现了对共享单车的追捧,不仅有真格基金、经纬中国、愉悦资本、创新工场、红杉资本、高领资本等众多明星投资机构,还有BAT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资本对共享单车的痴迷程度即便到了2017年也丝毫没有减退,仅从摩拜和ofo两家身上发生的融资情况就能窥见一二。
2017年,摩拜和ofo分别完成了两轮融资,次数虽不及2016年多,但融资数额却都在数亿美元级别,是前一年的几倍。而且,这时候共享单车的投资者名单里,已经悄然出现了“国家队”。
资本的持续关注和加码,招徕了一大批创业者涌入共享项目,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很多共享项目开始了野蛮生长。共享充电宝、共享KTV、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睡眠、共享衣橱、共享洗衣机、共享女友等陆续崛起,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能拿来共享,真真的实践了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有些共享项目的确有一定的用户和市场需求。就像共享单车行业,用一年半的时间让2亿多国人重新坐在了自行车上,共享充电宝和共享KTV也有相对合理的使用场景。至于其他共享项目,还是想不出来它们能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
因此,一部分顶着共享概念意图“割韭菜”的创业项目,最终没有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开始走向死亡。
韭菜的确是一茬接一茬地长,但绝不是所有项目想割就能割,即便投资人有钱,他们也只愿意为能创造价值的共享概念买单;而那些被市场和用户验证不具备价值的项目,最终难逃厄运。
然而,这些共享项目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倒闭而结束,反而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看到共享单车野蛮发展之后,被淘汰的这些共享单车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做到善始善终,甚至有无良创始人告诉用户“押金退不了,可以拿一辆车子抵。”
如今,倒闭了的共享单车企业仍然被押金难退、车辆乱丢弃等遗留问题缠绕。中消协已经约谈了多家共享单车企业的负责人,建议解决用户的押金问题,但却始终难以收到好的结果。
另外,目前几乎在有共享单车投放的城市,就能看到被随意丢弃在一旁的“共享遗骸”,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共享单车坟场”,场面更加让人触目惊心。而在这些“僵尸车”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世上仅“活了”几个月,比如身披“金色战甲”的酷骑单车,在2017年6月声势浩大的亮相,仅半年时间后就宣布停止运营。
随着跟风创造共享项目的企业越来越多,行业的洗牌也将越来越快。2017年年中开始,国内的共享项目便开始大规模退潮。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宣布倒闭或停止运营的共享项目中,叫得出来名字的就有19家,包括7家共享单车、2家共享汽车以及多家共享充电宝等等。
不知2017年投资了这些“热门”共享项目的投资人,看到那满目疮痍后心中会作何感想?
不着调 不可能走得远
在众多共享经济退潮中被一同带走的项目中,有些时至今日仍让人记忆犹新,比如共享单车“第一倒”悟空单车、共享汽车“第一倒”友友用车、共享衣橱“第一倒”多啦衣梦、共享充电宝“第一倒”PP充电等等。
2017年,很多共享项目从风光无限到黯然离场,仅用了几个月时间。看到这些项目随着共享经济退潮而走向死亡,不禁感到惋惜。但是,这些项目的失败仅仅归咎于风口已过、行业洗牌、热潮退烧吗?
数十个共享项目的相继倒闭或停止运营,与行业整体的洗牌不无关系,这是导致项目无法活下去的外部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就在于项目自身,其是否具有创造可持续价值的能力。
总体来看,这些倒闭或停止运营的共享项目大都患有以下几种“疾病”:
第一,本质并非共享。
事实上, 2010年国外就出现了Uber、Airbnb等共享平台,共享经济便开始逐渐落地向普通用户渗透。当时国外讲的更多的是分享,将原本就有的闲置资源、使用权等拿出来,实现最优匹配来解决一定的问题。比如Airbnb,房主可以把自家空闲的房子拿出来,挂在这个平台上出租给有短期需求的用户。这样一个分享的过程,就实现了陌生人与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双方都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获得了相应的利益。
然而,国内从2016年爆发的共享经济,本质上与分享不同,却与租赁无异。比如共享单车、共享篮球,并不是社会闲置资源,而是企业自行量产的产品,并以传统租赁的形式租给用户。
也就是说,国内的很多共享项目,其实并不是对已有的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而是硬生生创造出来的“共享”。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这些硬造的共享项目,不但自身不得善终,它们制造出来的商品反而成了社会的负担。
第二,资金链断裂。
众多的共享项目中,很少有哪个是自带“血袋”上线的,大多数都要依靠外部输血,而融资就是最简便的一条路径。融资的好处是,新项目可以快速进入生长期;坏处是,在没有造血能力之前一旦外部资金中断就很难继续下去。
上述倒闭的共享项目中,几乎全部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死,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共享汽车。2017年3月10日,友友用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由于之前签署的投资款项未如期到位,决定退回所有用户账户存款,停止运营。”
从公告中不难看出,导致友友用车寿终正寝的直接原因就是资金链断裂。原本共享汽车就是一个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行业,而创业公司的造血能力有限,更多的时候都要借助外力,这就需要这个企业是否具备让投资人持续青睐的能力。显然,友友用车和其他死掉的共享项目都没有这种能力。
第三,企业意淫出来的伪需求。
共享单车让2亿国人又开始使用自行车。其实这表明单车是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就代表这个市场的需求是有一个饱和值的。很不幸,这个饱和值由摩拜和ofo、哈罗单车等少数几家共享单车企业填满了,其余玩家所想象的需求,更多的是自己的意淫。
简单来讲,有使用共享单车出行需求的用户规模就那么大,摩拜和ofo就已经拿走了九成以上的份额,剩下不足一成也由少数几家分食。用户几乎不太可能在一次出行时同时使用两个不同品牌的单车,这个难度系数有点大。
另外,就是让“国民老公”王思聪高呼能做成就直播“吃翔”的共享充电宝。其实,很多人都有随身携带移动电源的习惯,即便不带,也很少会在手机等电子产品快要没电的时候,特地去商场或者餐馆里面找共享充电宝。因此,乐电、PP充电等平台相继倒闭,而目前仍坚挺的平台日子也不好过。
当然,严格来讲,导致众多共享经济初创项目死亡的原因还可能有定位模糊、缺乏盈利能力、盲目扩张等经营问题,这里只是选出三个基本可以覆盖到共享项目倒闭原因的几个方面。
事实上,市场需要共享经济。回顾2017年共享经济的退潮,总有些人在风口到来的时候迷住了眼,盲目上线创业项目后成了检验市场的炮灰。就像我们看到的2017年,便是“共享”尸横遍野。
创业不能喊着“不忘初心”却只想着韭菜,也要干点实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