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创事记(ID:sinachuangshiji) 作者:毕啸南
在周鸿祎最近出版的自传《颠覆者》中,老周写了七年前那场持续数月,搅动了大半个中国互联网的3Q大战。那场大战中,很难评论是否存在胜利的一方。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双方各有胜负。腾讯因此变得更加开放,投资与整合取代了强硬的复制跟随战略;360也成功存活,并成功赴美上市,登陆纽交所。
一场商业上极尽残酷、交战双方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最终变成了和平与发展的契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3Q大战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它是中国互联网PC时代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而在它的背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曙光从海平面上露出了一线。
在360的回归路上,中国资本市场表现出了对归国游子的期待与关怀,360成功凭借“大安全”概念再次杀入了中国互联网的“决赛圈”。而这一次,人工智能是巨头们争夺的新焦点。
和3Q大战时的波诡云谲相比,人工智能是一个更加公平、也更加开放的赛道。周鸿祎在《颠覆者》中这样描绘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决心,“当人工智能的概念进入我视线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抓住人工智能这次浪潮,并为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为此,《中国人工智能之路》特意选择了360集团创始人兼CEO 周鸿祎作为我们的下一个对话对象,和他一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可能给中国社会,甚至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福祉与困惑。
在对AI的看法上,周鸿祎不改“红衣大炮”本色,他直言“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先进科技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场景”与“大安全”是这场对话的关键词。
周鸿祎表示,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一轮的人工智能热潮。
一方面,从战略上来讲,人工智能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趋势,但它只有和场景相结合,和具体的行业相结合,才能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当前人工智能炒得太热,被渲染得好像无所不能,但严格来说,目前的这一波人工智能,实质上只是机器学习里面的深度学习算法,它并不是万能的。
周鸿祎表示,360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四个场景:安全、智能硬件、广告和短视频。
而作为国内最大的安全公司,360人工智能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是安全。
周鸿祎表示,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社会已逐步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物联网时代,网络攻击也开始向基础设施等各领域蔓延。而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金融、能源、通信等领域,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一旦遭受攻击,不仅将造成自身系统瘫痪,还将扰乱国家秩序,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应对这一状况,360提出了“大安全”的概念。“今天人们面临的最大的安全威胁来自于未知的攻击技术。这些攻击可能淹没在众多的网络访问数据里,而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最擅长的就是从海量的数据里面去发掘一些模式。360希望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帮助我们总结对手的攻击模式,发现更多的漏洞。”
在谈到创业者与BAT等巨头的竞争时,周鸿祎表示,小公司去搞人工智能的原创算法可能是不现实的,但这波人工智能浪潮最大的机遇恰恰就是大家的算法都差不多。他鼓励创业者要善于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寻找互联网领域之外的机会,找到自己项目和相关领域的结合点,把深度学习算法与行业数据相结合,可能会找到突破点。
以下为对话实录:
毕啸南: 360在2015年的时候就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但是2015年,人工智能还不像现在这么火,你当时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背景和动因是什么呢?
周鸿祎:当时360在做智能硬件。我当时感觉到,智能硬件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东西,就是一些电子小配件,又比手机简单,它凭什么改变我们下一个世界呢?你在一个电饭煲里或者洗衣机里装了一个智能芯片,就叫智能硬件?我觉得肯定不对。
360当时主要做了摄像头,我强烈地感觉摄像头不应该只能录视频,它需要看懂发生了什么,就像人的眼睛一样。从这个想法出发,我就想到要解决人脸识别和场景识别。
正好机缘巧合有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个新加坡的大学教授,叫颜水成。他和他的学生们当时得了国际人脸识别大赛的前几名,所以我们就把他们请来(做这件事情)。
实际上,最早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要打人工智能这张牌,更多的是想解决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的问题。
毕啸南:你说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其实并没有改变一些基本原理,但是你在书里面提到过,为了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你宁肯“肝脑涂地”。这是为什么?
周鸿祎: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从战略上来讲,人工智能肯定是个大的趋势。它的技术通过不断地演化,能够跟很多场景、很多具体的行业相结合,产生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当前人工智能炒得太热,被渲染得好像无所不能,但严格来说,目前的这一波人工智能,实质上只是机器学习里面的深度学习算法,它并不是万能的。只是因为计算力的提高,原来几十年前发明的算法如今可以投入使用了。
这种人工智能学习网络必须经过监督式的学习,也就是说要给它很多预先准备好的素材,它才能够训练出一个概率判断网络。有些场景很适合,比如说分辨一张照片;但是有些场景,比如说像咱们说话,想让电脑来听懂,这依然是很难的一件事。
毕啸南:但是从第一个角度来讲,360在人工智能的这一股浪潮中,其实还是要做相当大的一个布局和跟进?
周鸿祎:从安全的角度,物联网使得原来所有针对互联网的攻击,现在都能够延展到物理世界。网络安全已经拓展到从国家安全到国防安全,再到基础设施安全、社会安全,甚至于人身安全的方方面面,所以我是从这个角度提出了“大安全“的概念。
我们也在讨论,能不能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帮助我们去发现更多的漏洞。今天人们面临的最大的安全威胁来自于未知的攻击技术。这些攻击可能淹没在众多的网络访问数据里,而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最擅长的就是从海量的数据里面去发掘一些模式。360希望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帮助我们总结对手的攻击模式,发现更多的漏洞。
第二个是把人工智能和360的智能硬件业务相结合。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儿童手表已经变成了一个儿童手上戴的一个小机器人,它能回答儿童的问题。360的家用摄像头,我们希望它能知道发生了什么,像小孩子回家了、摔倒了,老人出了什么问题。还有我们的智能车载记录仪,我们也希望它能智能判断路面的情况,给司机一些驾驶的提醒,比如说你离前车的距离太近,或者你跨车道。
第三个是360的广告业务。和其它很多互联网公司一样,360商业化的一个主要的变现手段是广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去预测用户意图,给他推荐更符合他期望的广告,你广告的点击率就会提升。这时候人工智能可以直接提升你的收入,有了收入我们就能搞更多的技术创新。
最后一个是视频方向。360很看好视频这个方向,因为在手机上光做工具肯定是不够的。手机上谁占有用户的时间越长,谁在将来对用户就越有影响力。所以,我们现在非常看好视频领域,但每天海量的视频,用户24小时不睡觉都看不完。我们希望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把中间这些浓缩的、精华的东西挑出来,比如说每个视频能挑出最精彩的一分钟,再把这些最精彩的视频推给某个感兴趣人。
毕啸南:现在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好像不谈人工智能,就落了先机似的。那对于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小型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您认为人工智能浪潮中他们的机会可能会在哪儿?
周鸿祎:我觉得小公司去搞人工智能的原创算法可能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波人工智能最大的机遇是算法都差不多。对创业公司来说,我反而觉得应该寻找互联网之外的领域,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哪些领域你能找到结合点,这些领域它能给你提供数据,比如说医疗方面,BAT就不一定有优势,医院的数据也不一定主动给BAT。
创业者要找到自己项目和相关领域的结合点,把深度学习算法与行业数据相结合,这样可能会找到突破点。
毕啸南:其实360现在在儿童手表、儿童机器人这个领域也布局挺多的,你们是怎么关注到这个领域的?
周鸿祎:儿童手表和人工智能开始没什么关系。
我一直觉得,创业者不能流行什么概念就去做什么,比如说大数据流行了,云计算流行了,物联网流行了,人工智能流行了,你就开始去琢磨(怎么蹭这个热点)。凡是围绕着这种概念去做的创业,我认为是自欺欺人,要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要不就是以欺骗VC为目的。
真正的创业者要从用户出发,从用户的痛点跟需求出发,去设想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有什么样的需求,有没有被满足。如果满足得不好,你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你先有了这样一个目标之后,然后才是技术的问题:天底下所有的技术,哪个技术能够为你所用,能够解决问题,你就用什么技术。而不能反过来,说我有一个什么技术,然后拿着这个技术到处寻找机会。
因为我有小孩子嘛,我就有很多担忧。我时常就在想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很自然地就觉得,既然你不能给小孩一部手机,那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个手表?把一个手机做到手表里,这样父母可以随时定位自己的孩子。
我们最早想的方案很简单,就是随时能定位他,知道他在哪儿,防丢嘛。后来做了手表之后发现,我们是一个智能的平台,除了定位外,我们的手表还可以变成一个沟通的功能,小孩子可以拿这个可以给父母打电话,可以发一个笑脸,可以发语音,就像一个儿童微信一样。
第三步我们在手表上装了个摄像头,小孩每天在外面,他可以抓拍照片。这样我们从儿童的眼睛里可以看到他每天看到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就会有人工智能的需求了。比如说这个手表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多,他可能会跟手表说话。为此,我们在这里边做了语音识别的功能,小孩可以问手表很多问题。
毕啸南:为什么每次冲在风口浪尖的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这里面性格品质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周鸿祎:可能因为那时候我们比较年轻,公司也没什么可以依靠的东西。很多时候有点像街头的古惑仔,你只有一直拼命地往前冲,才有机会幸存。
当年很多公司的老板他们比我更深懂中国文化的奥妙,大家很多事都是躲在后面,很少有老板亲自上阵。而我很多时候自己会亲自冲上去,跟人撕,跟人去理论,所以给人印象会比较深刻。
毕啸南:我们提一下你的自传《颠覆者》,你说互联网这个时代,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就了你,成就了这样一个“颠覆者”。那你觉得在下一个时代,如果我们暂且预测它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话,它会有什么样的特性?它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出来,做一个挑战?
周鸿祎:有人老是要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立,这其实不对。没有互联网,没有这种广泛的连接,没有这种计算力的提升,没有大数据的产生,云端算力的提升,人工智能这个学科、这个算法20年前就有,今天也无法大放异彩。
我觉得人工智能是一种新的技术,在具体的技术竞争领域,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整个的精神,我觉得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创新。如果说得更大一点,我觉得今天互联网的这种精神,实际上是硅谷精神的一种延续。无论是在当年的半导体时代,还是在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不管是当年的微软和苹果,还是今天脸书这种公司,这种颠覆创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我认为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有才华、有梦想的年轻人,利用这种颠覆创新的能力,在巨头忽视的领域,做出一些有意思的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刚需和痛点,从而完成对巨头的逆袭。这种精神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