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4月22日报道(编辑:名扬)
运动追踪硬件产商林林总总,谁将在这个赛场上笑到最后?
也许,没有一家能真正成功。
智能手机整合部分功能,可穿戴设备渐失存在空间
日前Nike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败局传播地沸沸扬扬,这家公司将可穿戴设备硬件团队Fuelband裁撤大半,可能不再继续发布后续产品。这让外界看到了该行业现在面临以及未来持续要面对的挑战。大大小小的产商都在努力把传感器、电池和其它组件封装成独立的产品,但如何才能给用户提供足够的价值,免于被弃置抽屉之中蒙尘的命运?
Jawbone 发布的首款腕带Up出现故障,最后不得不道歉并接受无条件退货,Fitbit二月召回引发皮肤过敏的Force腕带。
运动和睡眠追踪腕带起家的Lark刚刚发布一款运行在 Galaxy S5上的健身app。Lark 决定不再研发运动追踪腕带。Larlife 腕带2012年12月发布,之后该项目基本陷入停滞。
“我们决定转型成一家紧密联系手机传感器的软件公司。”Lark创始人Julia Hu说:“硬件太难啃。涉及到全球产业链和生产问题,这些大都超出你所能控制的范围,还有它是资本密集型的模式。”
对于可穿戴设备产商来说,硬件将越来越难啃,而不是更容易。因为它们面对严酷的竞争。智能手机不断增添腕带所拥有的功能,智能手机产商不断把戴在手腕上的功能移植到用户口袋里的设备上。这一趋势不断削减单独的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需求。
尤其是苹果 iPhone 5s 上的M7协处理器,它拥有丰富的传感器,开放给大量应用开发者去利用它实现运动追踪等功能。
“运动追踪设备市场被手机和软件应用给消解了”,加速器和投资基金Rock Health 首席战略官 Malay Gandhi 认为:“我们已经每天都带着那个能够追踪我们运动情况的设备,那就是我们的智能手机。再去大笔重复投资搞一个新平台”并无意义。
获得高度评价的可穿戴设备 Misfit Shine 创始人 Sonny Vu 也认同这一观点,尽管他自己的事业就是销售可穿戴设备。“就像MP3 和 GPS导航设备这样的单一功能硬件,运动追踪设备正在逐渐被融合、归化进多功能硬件中,例如iPhone”。
诚然,用智能手机充当健康追踪器有一些局限。
不像大部分防水的可穿戴设备,你没法用自己的手机来测量游泳的距离(它们大部分不防水)。你也没办法用手机持续地检测脉搏(三星Galaxy S5背部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心跳,但无法持续进行),用手环就可以。
Gandhi 认为未来前景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局限于小众市场,专注于健康追踪——给专业运动员和有特定医疗状况的人群使用。但是这个市场究竟能有多大就不清楚了。
可穿戴的设备的“脏秘密”
也许独立的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向顾客证明自己的长期价值。
可穿戴设备肯定尚未成为主流。有报道称仅有5%的美国人使用类似设备,另一篇最乐观的数据也不过是15%。
Endeavour Partners去年秋天所作的线上调查揭示了令人不安的真相。仅有不到10%的成年人拥有运动追踪设备。而且拥有时间越长,用户越不常使用类似设备。过半数的用户并不长期使用,1/3的用户购买之后6个月内就把它扔到了角落里。
想让用户长期持续使用一款产品系统工程,包含多种要素:设计、舒适度、易用性、时尚百搭、划一性等。其中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可能让用户停止使用,例如电池续航差、设置程序繁琐、同步体验糟糕……或者引起过敏反应。
Fitbit 从 Fore 上学到了深刻的教训。这款产品上市不到5个月就开始召回,仅1万用户抱怨它造成皮肤过敏。因此Fitbit 还吃到了至少一场官司。
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心理学领域关于人类接受并养成新习惯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可惜开发者和工程师基本并未涉猎这一领域。仅仅靠给用户强塞运动和健康数据是无法让人养成长期使用习惯的。
Misfit 创始人Vu指出,手表是一个传统品类,可穿戴设备却是全新领域——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创业团队们也是缺乏经验的新人。“没有任何一个团队敢宣称,拥有20年制造可穿戴设备的经验。因此所有人,包括我们,依然在不断学习。”
Via Re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