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猎云网读者tech豆投稿
逃离微信朋友圈正在成为一种潮流。近期在新浪微博——这个已有用户大规模逃离的产品——上,“爸妈攻陷朋友圈”的主题被广为讨论。显而易见的是,很多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者,越来越无法忍受信息流中频繁出现的噪音。
这种噪音,曾出现在3年前的新浪微博、4年前的人人网、5年前的天涯社区,也曾出现在10年前的短信段子中,并且仍在占领这些阵地。多年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断演变,变化不可谓不大,但从未能真正逃离垃圾信息的攻击范围。
很多人眼中,微信不再是那款很酷的、一种代表“生活方式”的APP了。又是什么时候起,朋友圈已变成你完全依靠惯性去看,但看后又觉得索然无味的功能?
微信并没有错
当以爸妈为代表的“三观不合”型好友攻入朋友圈,开始转发心灵鸡汤、转发早已被粉碎过的谣言、转发毫无根据的养生秘笈,或在你的朋友圈状态下留下不合时宜的评论时,总是会换来一声叹息。
典型用户的心声是很明了的:我愿意看到有关我同事/朋友/亲人的生活动态,和他们进行良性互动,但不愿看到他们制造的垃圾信息,更不愿让这些信息毁了我的朋友圈。
可是这并不是微信的错。微信贴心地在朋友圈设置了屏蔽功能,你可以屏蔽三观不合者的信息;微信团队试图十分谨慎地控制朋友圈内容,例如不能直接转发他人的内容,使朋友圈没有变成转发狂魔的新据点(点赞狂魔是另一回事);评论内容非好友间不可见更是精髓设计,既顾及安全又使得信息干净。
你还想怎样?让朋友圈新增分组功能,或者干脆靠微信的大数据为你自动分组?依靠某款插件自动识别且过滤垃圾信息?有些碍于面子不能屏蔽的好友(比如你的脑残领导),增加一个叫做“我不看你的内容但你永远不会知道”的功能?
这么麻烦的设定,实在是反人类。所以一部分人默默忍受,一部分人开始说自己逃离微信了,还有一部分人没觉得这是个事儿。
杂货铺型产品悖论
开头说过,这种现象并不是微信所独有的,几乎凡是真正“红”过的社交类产品,都逃不过信息噪音的魔咒。只有当它处在初创至成熟期的阶段时,才是一款让人越用越舒服的产品。这其中有一个悖论,一款产品试图搞定一个用户对“社交”的全部需求,就必须吸引这个用户关心的所有人使用;但人越多,内容的冗杂度越高,垃圾信息就越多,又会伤害这个用户的使用体验。
听起来很矫情是吧,事实就是这么矫情。
微博刚兴起时,人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时时都在刷微博,看周围人发生了什么,也看名人做了什么,似乎每一条信息都有价值;很快,随着不同人群的入驻,垃圾信息开始渗入,让人心生厌烦。某种程度上,这有点劣币驱逐良币的意思,使得微博不再让人喜爱。人人网、天涯社区也曾这样,现在,微信朋友圈踏上了这条老路。
或许,真正健康的微信使用方式,应该是“WhasApp+Path”,一个解决通讯,一个解决社交。只是这在国内几乎不可能,微信成长起来后,希望自己解决所有问题,从支付到游戏到线下到社交,没有边界。杂货铺型的产品,容纳一切功能,也吸引一切人,制造一切信息。
暂时的缓解之道
当微信已经变成一个不得不用的产品时,如果你心生倦意,就只能去耐心寻找些个缓解之道:
-同一台手机装多个微信。这是一个暴力解决方案,可以让你在不同圈子中灵活切换。网上已经有很多人在用,随便搜索一下,就有大把经验可供参考,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人们对微信爱恨交加的态度;
-微信+易信(或Line、陌陌)。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解决方案,把你的某个圈子直接端到另一款产品上,不但自己得解救,圈子中的所有人都得解救,简直是利器。况且,尝试下不同APP的优劣,也无坏处。
-卸载朋友圈组件。这个是一了百了的做法,在微信中卸载朋友圈组件,除了初期的不适之外,感觉整个人都年轻了。我们活在这个信息严重过盛的时代,几年前倡导填满碎片时间,随时随地社交,现在终于累了。现在我在碎片时间时总想,干嘛要不停得刷刷刷?
回过头来看,仅仅是信息过载就已经让人无暇放空,何况是信息噪音大量掺杂其中的信息过载,不心生厌倦才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