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注:目前,主流基金已经纷纷巨资下注共享充电宝领域,基本把项目占据了。这门生意的大幕刚刚拉开,局势仍在急剧变化中,已经拿到钱的,又能用钱砸出一个怎样的未来呢?文章转自: 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作者:李健华。
共享充电宝的江湖,果然一开始就风起云涌。
5月4日晚间,美妆产品在线零售商聚美优品刚宣布以总额3亿元人民币现金投资移动电源租赁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5日早晨,有“娱乐圈纪检委”之称的王思聪就疑似在朋友圈对此事作出评论:“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看衰之意溢于言表。
聚美优品的创始人兼CEO陈欧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共享充电宝是拥有一个百亿级的市场,聚美优品对该项目的投资无上限,未来3个月内还将继续注入几十亿的资金。此次战略投资后,陈欧将出任街电的董事长,这也是聚美优品投资项目中陈欧唯一亲自做的项目。内部消息称,此次融资后,聚美优品将占街电科技约60%的股份。
针对王思聪的表态,陈欧在微博回应称:“谢谢思聪监督,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做成,本来创业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陈欧同时表示,“街电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但希望不要因为你的情绪不让这个项目入驻万达。”
无论你抱持怎样的态度,相信你无法否认的是,又一个高举共享经济大旗的创业风口正在资本的强势助推之下快速形成。
是的,我们要讲的正是充电宝的故事。
套路似曾相识,大幕刚刚拉开,好戏还在后头。需要一点耐心。
知名创投自媒体“42章经”创始人、前云启创投投资经理曲凯,是国内最早对共享充电宝这一创业方向公开表达看好其商业前景的业内人士之一。因个人及平台影响力不俗,他就此发表的微信公号文章,经网间广泛传播及发酵,客观上起到了巨大的催化助燃作用。
尽管如此,曲凯对《财经天下》周刊 (ID:cjtxzk ) 编辑直言,在商业模式上,共享充电宝绝非严格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是分时租赁,是租赁经济,真正的共享经济是Airbnb、Uber等企业,我的东西你可以用,你的东西我也可以用,它的起点是C2C。 “但没想到,这个市场真的就这么起来了。”
模式上的真伪共享不妨暂放一边,“To VC”的意味已颇为明显。
曾投出过众多明星项目的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近来就有些哭笑不得。作为滴滴打车、ofo、衣二三、回家吃饭等类共享经济项目的主导投资人,朱啸虎已感受到国内所谓共享经济创业者对他的格外垂青。
4月26日下午4点10分,根据金沙江创投一位公关同事转述给他的最新动态,朱啸虎发朋友圈称,听说有人为他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共享经济项目,包括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而且创业者说,还要到国贸三期办公室堵他的门。 “堵门就不必了,我在办公室的时间也很少。”
当然,堵门者的理据堪称充分——朱啸虎同时也是当下渐趋火爆的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重要入局者之一——小电科技的投资人。据称,如今小电科技估值已近10亿元。
“其实我只关心两个问题:这个项目是不是用户喜欢的;这笔账我们算不算得过来。叫什么名字无所谓。”朱啸虎对《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 编辑无奈笑称。
局势仍在急剧变化中。
截至2017年5月1日,共享充电宝行业已成功吸引包括腾讯、IDG资本、元璟资本、德同资本、金沙江创投、险峰长青等十几家一线投资机构真金白银地巨资下注,更多同类企业及资本大鳄或已出发在路上。
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以及手机电池容量客观存在的短板,随时随地充电已成为用户刚需。但这一刚需是否能够撑起一个相当规模的行业,这一被炮轰为人为制造出来的风口最终将怎样落地?目前看,答案仍在风中飘。
“资本都是聪明钱”
对面的朱啸虎刚刚结束一个会议,寸头,粉色衬衫,面容略显疲惫。他起初慵懒地陷坐在沙发里,但当听到有关小电科技的用户体验问题时,他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上身,仔细聆听。
小电科技成立于2016年。它是从早前的创业项目——一个定位于让个人时间、技能、服务等资源变现的分享交易平台——“空格”内部孵化出来的项目。小电科技创始人兼CEO唐永波正是空格的创始人。
▲小电科技创始人兼CEO唐永波表示,要集中力量快速规模化,现在还不是考虑盈利的时候。
据说有一回,唐永波因为手机电量不足,在跟投资人约见时产生了很多麻烦,这让他萌生了做共享充电宝的念头。
2016年11月的一个星期天,经过之前在北京、杭州两地长达5个月的产品测试和市场验证后,唐永波决定把桌面充电机作为空格之后新的创业方向。他拿起手机,在微信上和一直有联系的朱啸虎说,自己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项目,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到杭州来看看。朱啸虎正好下周二去杭州,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唐的邀约。
当天,朱啸虎被堵在了杭州高铁站去往市区的路上。作为《王者荣耀》的资深玩家,他平时没事儿就喜欢拿iPad打上两局,那天很快iPad就没电了。
前往朱啸虎下榻的酒店时,唐永波带上了小电科技的桌面充电机。朱当即用它给iPad充了电。之后,二人就桌面充电机的业务结构、C端市场打法、桌面充电机作为未来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沟通。整个过程不过30分钟,小电科技来自金沙江创投的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就此敲定。
“这个项目,我听下来感觉商业逻辑还是比较通畅,所以我们一见面,基本就决定要投了。”朱啸虎告诉《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 编辑,他仔细看了唐永波展示的数据,小电科技北京试点的用户使用频次是令人欣喜的。“北京有一家台球厅,试了好几天,每天都有几个人充电。老板把设备拿走后,还有客人问,怎么没有了。说明用户还是非常喜欢这种充电设备的。”
朱啸虎认为,小电科技这种桌面充电机模式,在经济模型上是最简单的。为此他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个充电设备,成本在20~100元,每小时租金1元。假设每天有3个人充电,日收入就是3元,这样下来,一周到一个月左右便可以回本。
“我还是喜欢成本低、回本时间快的商业模式,我一直都是这样。”朱啸虎表示,唐永波此前的创业经历也是他果断做出投资决定的重要依据——除了空格这个项目,唐永波更早之前是阿里淘点点业务的创始人,而桌面充电机的推广,BD运营能力尤其重要。
2017年3月31日,小电科技对外宣布已获由金沙江创投和投资人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以及盈动资本跟投的共计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不到两周时间,4月10日,该公司宣布已获由腾讯、元璟资本领投,金沙江创投、投资人王刚跟投的近亿元A轮融资。
资本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一个行业,在中国早已不是新鲜事,去年崛起的共享单车就是典型的一例。共享充电宝虽被炮轰为人造风口,毫无创新可言,但不难发现,跃跃欲试的投资人们心照不宣的一个共识是,错过了共享单车,可不能再错过共享充电宝了。
“风口不是资本造出来的,真的是老百姓喜欢。像我们ofo第一笔钱,投了1000万人民币,能吹出多少东西?”朱啸虎说,“资本都是聪明钱,不是傻钱,他们都要算账的。共享单车我投了,还比较成功,共享充电宝肯定可以投。”
对于共享充电宝目前遭遇的诸多质疑,朱啸虎认为,任何一个商业公司刚出来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质疑,到今天,团购还有很多人质疑,共享单车还有很多人质疑,直播还有很多人质疑,这是很正常的,这才是赚钱的时机。
在朱啸虎看来,小电桌面充电机小巧灵活,主要针对餐馆、咖啡店以及娱乐场所等小场景,成本低,摆放在桌面上供用户使用,易于规模化。
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 编辑采访时,唐永波说,从4月开始,小电已逐步将设备铺设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长沙、重庆等10个大中城市的商家的桌面上。按照公司规划,到2017年5月底,小电将完成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的集中大面积投放,年底前业务进入城市或将达到40~50个,计划投放设备800万~1000万台。
目前,小电团队接近200人,商业模式以租金为主,产品无需交付押金,用户直接扫二维码即可使用,每小时收费1元。唐永波表示,现在要集中力量快速规模化,还不是考虑盈利的时候。对于广告变现,他的看法是,以北京为例,设备至少要投放60万~70万台才是广告进入的时机。
相较看似很低的技术门槛,小电桌面充电机的运营门槛要高得多。团队最初的设想是,小电的设备应该被摆放在桌子上,让用户能够随时使用,至少当用户坐下,看到有充电设备时,会唤起他充电的想法。然而,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仍以北京为例。《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 编辑在望京、西直门凯德Mall、朝阳大悦城一带的餐馆、咖啡店等商家做实地走访调查时发现,一些商家将小电设备集中摆放到了收银台上,甚至被服务员收到了柜子里。如此一来,小电设备跟同样主打小场景,但更强调放在商家收银台的街电科技小机柜无异,失去了桌面充电机与用户点对点直接联系的优势。而且,服务员对该产品知之甚少,而小电桌面充电机又分为直流电版和交流电版两种,直流电版的机子需要商家配合,需要他们给设备充电,否则用户无法正常使用。
这十分考验运营团队的执行力。如何保证商家一定把小电的产品摆放到桌子上,唐永波坦陈,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对市场和商家进行双重教育,目前小电已就上述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方法,但目前没有必要披露。 “因为你也知道,现在有那么多新公司进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成本摸索到的经验和套路,不希望通过媒体的渠道,让所有人获取。”
两遇雷军
来电科技创始人兼CEO袁炳松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竟能以另一种方式在手机充电行业卷土重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他似乎被资本砸中了。
▲在来电科技创始人兼CEO袁炳松看来,从大场景切入小场景不难,但从小场景切入大场景,难度极大,这正是来电科技的竞争壁垒。
2013年,由雷军等创投大咖逐步叫响的“互联网思维”在制造业掀起了一场狂风暴雨。袁炳松位于深圳的充电宝工厂猝不及防,被打得落花流水。此一战,袁炳松赔了数千万元。彼时,雷军已进入充电宝行业,推出了1万毫安、售价69元的小米充电宝。相比之下,同样电量的充电宝,袁炳松的产品,售价是90~100多元。
“你有没有发现,小米这款充电宝的价格,5年都没变过?也就是说,5年前,这个行业的价格就被打穿了。雷军够狠吧?”袁炳松回忆道, “论品牌,没小米大;论渠道,不如雷军懂营销。于是,我们的库存就滞销了。当时,整个充电宝行业哀鸿遍野,只有死路一条。”
2014年是袁炳松的人生低谷。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他决定转战充电宝租赁项目。袁炳松不惜把房子卖掉,与两位朋友凑了1000万元,创办了来电科技。2016年2月,来电科技的自有资金几近烧完,公司陷入倒闭危机。寻求融资时,投资人认为来电科技是一个重资产项目,不愿投。经团队努力和再三权衡,来电科技最终拿到了一笔700万元的Pre-A轮融资。
后来,袁炳松对来电科技进行了成本控制、拓展高收益场景并开始承接广告业务,定下了2016年完成1000万元流水和1000个网点布设的目标。袁炳松称,来电科技在2016年8月既已实现收支平衡。
2017年春节前夕,九合创投投资经理许妙成在北京朝阳大悦城逛街时,偶然发现了来电科技的产品。 “我们认为,线上流量红利几乎没有了,因此,我们从去年开始,特别留意线下项目。充电是一个重要需求,我们看了来电科技当时的数据,觉得这是一个挺健康的业务。”许妙成对《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 编辑说, “我们是最早确定投资来电科技的,在他们还没找到领投方时,我们就已经把上千万元打过去了。”
2017年4月5日,来电科技宣布获得由SIG、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和飞毛腿集团董事长方金个人跟投的共2000万美元A轮融资。
来电科技主打大机柜充电设备,外形如饮料贩卖机。目前,这样一台机器成本在1万元左右,可装载20~35个充电宝,扫码吐纳,全国通借通还。用户使用前,需交付100元押金(芝麻信用600分以上免押金),1小时内免费使用,之后按每小时1元计费,当日10元封顶。因数据线容易损坏,来电科技采用机线分离机制,用户可自备,也可从机柜购买。数据线根据待充手机机型,每条5~10元不等,首次购买5折。用户既可以取出充电宝带走,用完之后根据充电宝上的GPS,找到最近的网点归还,也可以在该网点附近用完即返。
来电科技的大机柜,主要针对的使用场景是商场、机场、火车站等较大的公共空间。相比主打小场景的小电科技和街电科技的产品,这是较大的不同之处。袁炳松说,来电科技目前团队有50多人,今年将扩充到200人,线下推广将占大头;2017年的发展目标是“百城百万点”,目前在全国的网点约有2000个,正采用城市合伙人的方式在近90个城市渐次投放。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采访过程中,袁炳松口中不时会蹦出“打仗”、 “战斗”、 “一声令下”等词汇。他认为,来电科技选择切入大场景,是为了做好防御攻势,以后好打仗。他所谓的防御攻势是说,来电科技已与众多商场签订了排他性的3年期充电宝设备投放协议。在他看来,从大场景切入小场景不难,但从小场景切入大场景,难度极大,这正是来电科技的竞争壁垒。
袁炳松透露,来电科技将在2017年5月切入小场景,推出的产品在形态上会跟桌面充电机及小机柜类似。
4月21日,一个新玩家的高调入局令袁炳松颇为感慨。这家名为怪兽充电的初创企业,当日宣布已获顺为资本、小米科技、紫米科技、清流资本、高瓴资本联合投出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雷军杀进来了。
又一次同场竞技,又一次正面相逢。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做共享充电宝的企业,应该说,这次是我们激发了雷军的思维。”袁炳松不无自得地表示。
大小场景通吃
被誉为硬件创业天堂的深圳,在当下的充电宝风潮中正在扮演重要角色。
同为行业重要参与者之一的来电科技和街电科技,团队办公地点均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茶光路,直线距离不过区区500米。袁炳松称,来电科技将在5月迁往新址。
街电科技系新三板挂牌公司海翼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1年12月的湖南海翼,总部位于长沙,以USB充电、智能家居、音频数码和保护类配件等为主打产品,在街电项目成立前,Anker即为其旗下移动充电品牌。2015年11月,小机柜充电宝设备及服务提供商——街电科技正式分拆成立。
街电科技CEO王哲曾任美团上海负责人、 “周末去哪儿”商务负责人等职务。2015年,海翼内部孵化街电科技项目时,一位合伙人找到王哲,希望由他来全面操盘,但当时他在运营一个民宿创业项目,最后不了了之。
▲出任街电科技CEO半年来,王哲已带领团队在全国6个城市布设网点1万多个。
2016年年初,海翼在美国西雅图和湖南长沙两地,分别投放了500台街电科技小机柜进行试点。同年11月,上述海翼合伙人再次找到王哲,这次,王哲改变了主意。
“我们当时只有500个小机柜,也没怎么运营,但在那种情况下,还是看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用户数据。充电确实是用户刚需。”王哲告诉《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 编辑,“有些用户每天都会借用一两次,很有规律。我们觉得这个项目潜力很大”。
街电科技的小机柜充电设备,外形酷似工具箱,目前有装载6个和12个充电宝的机型。这样的小机柜,每个成本在1000元左右。它的使用方法与来电科技设备类似,扫二维码,交付100元押金,吐出后可带走,前1小时免费,之后按每小时1元计费。不过,街电产品自带数据线,无需用户另行购买。
王哲坦言,他希望能够把街电科技设备打造成一项城市基础设施。他认为,当街电科技的产品达到一定覆盖率后,那它就既是一个线下流量入口,又具备支付信用属性,商业模式是非常好的。
2017年4月1日,街电科技宣布获得由IDG资本、欣旺达领投的近亿元A轮融资。最新确认的消息,2017年5月4日,聚美优品投资街电科技3亿元,占股约60%,陈欧成为该共享充电宝企业董事长。
出任街电科技CEO半年来,王哲将团队扩充到了130多人,目前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长沙等6个城市铺设网点1万多个。
王哲称,无论是合作商家数量、铺设机柜数量,还是每天新增的用户数,街电科技的数据都已经超过了包括来电、小电等所有同行的总和。
“来电做得比较早,但打开手机对照附近电源网点,你会发现,大家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上。”
街电科技的小机柜,跟小电一样,切入的是餐馆、咖啡店、娱乐场所等小场景,区别在于,前者一般摆放在商家的收银台,后者要摆放在桌子上。
42章经创始人曲凯近日曾与多位共享充电宝行业创业者及投资人有过纵深探讨。在曲凯看来,以街电科技为代表的小机柜模式,从场景看,会直接被以小电为代表的桌面充电设备侵蚀;从机型看,会直接被以来电为代表的大机柜侵蚀,它本身的业务逻辑比较中庸,且腹背受敌。
街电科技CEO王哲当然不会认同曲凯的这一观点。“我们提供的是基础设施服务,大场景、小场景,我们都要做。”王哲对《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 编辑表示,街电科技的产品形态,以后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在一些特别大的场景,比如高铁站等,他们确实希望用大机柜为用户服务。 “但是,街电科技只需要对小机柜进行组合,就可以马上办到,这就是小机柜的灵活性之所在。”
格局渐变
“我不能告诉你。这个阶段,我不会相信任何人。”
面对《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 编辑提出的一个关于Hi电桌面充电机运营的问题时,其CEO刘文源表现得极其谨慎。他的顾虑是有原因的。最近,共享充电宝如火如荼,投资人和同行都在四处打听竞争对手的消息,他不能掉以轻心。
▲Hi电创始人兼CEO刘文源认为,大机柜充电设备与有桩公共自行车无异,量很难起来,用户借还都会很麻烦。
在2015年5月正式创办Hi电前,刘文源曾经考虑过做共享单车,因为与当时手上创业项目的投资人意见相左,只得作罢。后来,他又研究过线下迷你KTV,把产业链上下游整个了解了一遍,但最后还是没有做。 “线下KTV设备,两万元一台,成本太高。不管资金有多雄厚,你都很难做到遍布各地,而且它的天花板太低。最后只会变成一家卖硬件的公司。”
转而发力充电宝源自一次偶然发现。
一天,刘文源去商场办事,忽然看到了来电科技的大机柜。他立刻认定这是一个解决用户刚需的痛点。他并未直接模仿来电科技大机柜的做法。他认为,来电科技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但用了错误的方法。
“来电科技其实是在走迷你KTV的道路。硬件成本太高,网点就不可能太多。”刘文源说, “来电科技的设备,每台1万多元,1个亿也只有1万台。1万台什么概念呢?一个上海3000万人,你都做不到设备随处可见。数量铺不起来,相当于有桩公共自行车的概念,用户借还都会很麻烦”。
基于消费场景拆解的逻辑,刘文源决定以桌面充电机的方式切入共享充电宝行业。
2017年4月10日,Hi电宣布获得由志拙资本领投,非同凡想创投及4位知名个人投资者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刘称,从今年5月1日起,Hi电将在全国30多个城市投放桌面充电机设备,目标是年内投放1000万台。
在刘文源看来,未来共享充电宝领域的Hi电和小电,相当于共享单车领域的摩拜和ofo。 “机柜的模式太慢,最终市场占有率可能是,我们占95%,他们5%。不好说。”谈及来电科技将在5月份切入小场景,刘文源认为,现在进入,时间比较尴尬,这相当于早入局者跟4月份才进场的桌面充电机创业公司处于同一起跑线了。
Hi电和小电,产品形态相似,面临的问题也如出一辙:如何保证商家把桌面充电设备放在桌子上,并配合企业对其进行充电及维护?这一点至关重要,但刘文源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产品阵营正悄然生变。
另一共享充电宝创业企业掌充,目前正在将上海网点的第一代单体充电宝撤换成小机柜充电设备。何以做出这样一个战略转型?掌充联合创始人兼COO胡燕华对《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 编辑表示,这主要出于对用户更灵活更广泛使用场景的考虑。
▲掌充联合创始人兼COO胡燕华称,掌充的规划是,以浙江为基础,先南后北铺设,今年计划投放5万网点,覆盖2000万用户。
“像小电的桌面充电机,虽然有很多场景可以用,但也有不少场景限制。比如夜店、酒吧等,桌子本来就很小,根本没有多余位置摆放它。”胡燕华解释称, “更何况,一台桌面充电机的成本100元,在火锅店这种有上百张桌子的场景,至少需要铺设30~40台,那么成本就已经到了三四千元。小机柜的设备,一台才1000元,用户取出后可直接充电,无需商家维护”。
掌充成立于2015年12月,2016年1月获得来自WiFi万能钥匙的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据称,陈大年曾对掌充团队说,网,我这边有了,还缺一个电的项目,加上后就可以进行电网布局了。WiFi万能钥匙号称全球用户高达9亿,两者打通后,当用户手机快没电时,WiFi万能钥匙可提醒用户附近何处有掌充网点,从而引导用户及时充电。胡燕华说,掌充的规划是,以浙江为基础,先南后北铺设,今年计划投放5万网点,覆盖2000万用户。
▲左上为街电产品,左下为小电产品,右为来电产品。
应该说,共享充电宝之战远未进入短兵相接、你死我活的阶段。各怀心事的创业者们仍在加速进场,力图分得一杯羹。
充电宝已经开始有些烫手了。
2017年4月,除了上述小电、来电、街电等数家公司成功获得融资甚至大笔融资之外,近期集中涌现并在各媒体平台争相亮相的诸多同类项目,真正拿到钱的已屈指可数。
“现在,主流基金已经基本把项目占据了。后面还想进入的公司,至少能拿到钱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颇具深意地表示。
问题是,已经拿到钱的,又能用钱砸出一个怎样的未来呢?
不如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