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Moritz是美国风险投资家,著名的风投公司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的合伙人, 他于1986年加盟硅谷最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并在投资领域成就卓著:他在雅虎投资400万美元,取得约40亿美元回报,在谷歌投资1250万美元,获利约50亿美元。本文是一篇老文章已经过去好几年,但依然很有价值,因此分享给大家共交流!有人描述他是千亿美金公司的猎手,下面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Michael Moritz给创业者的建议:
第一,你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Google的口号是Act differently,苹果公司的口号叫Think Different,这是极富智慧的总结。
第二,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你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第三,不要好高骛远。如果你正在开创一家公司,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然后生存一个月,接下来一个季度,然后全年,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
第四,你要注重细节,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对各自行业的技术和生意具有巨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都是沉浸在这个领域的细节之中的人。对于那些只想“捞一把”的人,细节看起来太琐碎了,很难令他们产生兴趣,或者感到兴奋。
第五,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产生利润,就不要去借钱。过去,太多的企业采用投资驱动的模式,借钱运作,赚取差价,比如那些杠杆收购。它们只有尽可能多地借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方式最终必然会发生崩溃。
第六,你要保持热情。创业将是一次困难的历险,所以最好是你自己真的想去做它。但是也不要头脑发热,冲动行事,那很危险。
以下为Q&A
Q=环球企业家
A=Michael Moritz(红杉资本合伙人)
Q1:你是怎么分辨只想暴富的人和真正希望创业的人的?
A:前者往往缺乏深度。希望暴富者往往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人,那些对深入了解事物缺乏巨大兴趣的人,那些只有太多浅层知识的人,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有过很多投资科技公司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对他们的技术和生意有着非常非常深刻理解的人们。实际上,不论是你投资一家科技公司,或是餐馆,或消费者服务公司,在所有行业里我们倾慕有加的创业者,都是沉浸在各自领域的细节之中的人。
Q2:这是你在谷歌、YouTube的创始人他们身上发现的吗?
A:我认为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我们也有在中国的投资案例作为佐证,我认为这是世界通行的成功企业家的品质,无关于他使用什么语言,生活在哪个国家,他们都会试图弄清一个具体领域中数目繁复的、比其他人所能想象的多得多的细节问题,尤其对于初创公司,有时那些细节看起来太琐碎了。细节很难令大多数人产生兴趣,甚至会被认为是边缘的、不热门的、从未听说过的话题,但这令他们兴奋。
Q3:当你会见一名创业者时,在你观察他时,你会问自己些什么?
A:判断一个人是很难的。你只能揣度他是哪类人?他究竟懂什么?他真正擅长的是什么?他不擅长的又是什么?跟他紧密合作5到7年究竟会怎样?有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作为管理者素质如何?他在招聘方面会表现的如何?他是否擅长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会怎么与人沟通?他是否有非常清晰的目标感?他能否确立正确的榜样?你所要回答的,是与一个人共同生活几年会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
Q4:在接触一家创业公司时,你会如何观察它?
A:每家公司都各有不同。但如果你的是一家初创公司,而你又是头一次、刚刚开始这样一场旅途,而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的投资,见识过很多的航行,甄别过一些好船,一些坏船,那我们是能提供两方面的建议的。第一,如果避开大海上的暗礁;第二,如何能你的公司跑得尽可能的快。我会观察、思考:我们如何来帮你招募技术团队?如何将这家公司介绍给顾客?如何帮助你融资?如何处理竞争中的种种问题?如何为公司寻找明确的定位?如何解决供应链问题?……所有这些事是在头一年或者18个月里显得尤为重要。
Q5:提到创业公司的性格,或者DNA,我想起你曾说:一家公司的DNA在创建之初的形成是12个月或者6个月是吗?
A:我想要更短,在非常非常初期。如果你是家技术型公司,我想你最初雇来的3、4名工程师决定了这家公司是怎样的公司。如果你雇了最杰出的人,他们也会雇来杰出的员工。如果你雇的人平庸,那一切都来不及了。我想最初的30天、60天、90天,一切事情就都明了了。思科能够很早就蓬勃发展,Google能够很早就蓬勃发展,都因为创始人能够雇来最优秀的员工,而不是只去找自己的朋友。
Q6:为什么是早期聘用的员工,而不是创始人自己决定了一家公司是否能有大发展?
A:你知道,对于一家小公司而言,如果你雇错了人管理销售,雇错了人管理产品开发,而你的最接近的竞争对手选对了人,只是在这么两件事间,你就处在了一个被动的位置,因为你会不自觉地落后。看上去,你聘用了错误的负责销售的副总,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这就意味着,你的对手可能请到正确的人,你的对手可能得到客户,你的对手就有了广告收入,你的对手就比你先赢利,你的对手就比你更有资本扩张……一下子,一件小错误就被无限放大了。所以我们必须把正确的声音带给每个人。
Q7:公司各有不同,伟大的公司则有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意之道,有其自己的印记和标识。”那你怎么从不同印记的公司身上找到他们的价值?
A: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技术不同的公司们,优点也不一样。但每家公司还都会有此前的公司们的细胞,而我们选择的,是那些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里,有着独特判断力的创业者。比如苹果电脑的乔布斯,他在“个人电脑市场将有多大”这个问题上,有着了不起的洞见。但我不认为这是从他创办公司第一天就想明白的,但他能够非常快地认识到市场的潜力。思科的创始人桑迪·勒纳,他非常准确地判断了网络市场会有多大。还有Google的拉里和谢尔盖,他们肯定比我更早认识到组织信息是个多大的机会。但我也得说,这3家公司的3组创始人太不一般了,可能过去30年里,你只能数出10组创始人能像他们一样正确认识一些独特的机会。在美国,人们常用Visionary(富有远见者)这个词,但就我们所知,富有远见者非常非常非常少,这是一个被用滥了的词。红杉很幸运,遇到了一些配得上这个词的极少的几个人。
Q8:在Google之后,你又投资于一大批技术各不相同的创业公司,比如天气预报网站Weatherbug,比如手机游戏公司Digital Chocolate,甚至一次性相机公司Pure Digital。它们能成为下一个Google吗?
A:对于一家小公司来说,成为下一个Google的唯一方式是不打广告,努力提供用户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你要能够说服用户,从你这里得到的服务比他们从任何其他地方得到的服务都好。否则人们没有理由用你。
Q9:今天的创业者们可以从当年谷歌身上学到什么?
A:我认为是“要做与众不同之事”(Act differently)。苹果公司的口号叫Think Different,这是极富智慧的总结。
Q10:让我觉得你跟很多投资者甚至创业者有所不同,你关注的是任何领域任何公司都需要考虑的朴素问题。但通常人们很喜欢谈论那些时髦词汇(buzzword),比如云计算等不是吗?
A:我同意你对于时髦词汇的意见,时髦话往往是危险的。在思考是否进行一项投资的时候,人们可以讨论它们,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是把问题集中于产品能提供什么?能够为顾客做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创业不是找到一个适合你的时髦词汇,创业的核心问题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
Q11:但无论如何,成为你这样的风险投资者,似乎必须对科技发展的趋势非常敏感。能够判断出下一个崛起的重要趋势,并从中找到你所说的最好的创业者是必需具备的吗?
A:或者你只是能搞懂为什么一个新技术或新产品能对客户提供一些独特的价值。一名投资者其实很难成为很多很多领域的专家,所以你真正需要的是对生意有整体的理解。其实在企业初创的时候,判断错误是很正常的。你在做的是没人做过的事,是在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新疆域冒险,未来的路并未被清晰标注出,也没有向导带路。你不能获得所有的信息。所以你想看到未来并不可能,看到前方的里程碑也很困难。
Q12:创业者们是否需要为自己的旅途设立很多目标?
A:我喜欢一步一个脚印。我认为为太遥远的将来设立太多目标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你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如果你正在开创一家公司,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然后生存一个月,接下来一个季度,然后全年,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这就是一步一步的在每个阶段努力。就像登山,你知道最高点、峰顶在前面,这很好,但是首先你必须拥有自己的营地。
Q13:你怎么看互联网这个产业的未来?
A:在互联网上当然有巨大的机会,只是它们大多被既有的网络公司所占据着,你别未做准备就和它们竞争。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生意,我觉得重要的是你要表现出能够为顾客做一些特别的价值,使他们感觉到独特、感觉到更好的服务。
Q14:你做过编辑,也投资于Sugra Inc.和HealthCentral这两家媒体公司。现在可能是全球媒体产业最动荡的时期,你如何看待媒体行业?
A:我不认为有好做的生意。如果你回到60年之前,你在60年前的报业工作,你也是有很多竞争对手的。当时的晚报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许多老牌的晚报都因为电视的诞生而倒闭。像《生活》杂志或《图片邮报》之类的画报,也因为广播、报纸和电视的发展而被时代遗弃。所以我认为那些不能很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媒体的处境将会变得艰难,这一点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报纸的出版者已经不再像40年前那么有趣了。但那些与时俱进的媒体公司们总有生机。看看迪斯尼是怎样不停进化的。
那些在欧美掌管媒体公司的人,的确会遇到挑战时刻,但我对媒体行业、娱乐行业、信息传播行业的未来仍然非常乐观。现在我们有互联网,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手机,因此未来的市场将远远超过今天的。你可以讨论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但仅从做生意角度,想想全世界的数十亿人们因为一台移动终端,而能娱乐自己、消遣时光、获取讯息。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阅读、听音乐、收看视频、玩游戏,这是怎样的一个变化啊!再一次,我不是在说这对于人类社会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以音乐公司为例,的确它们正在因为艰难的市场环境而亏损。可是,40年前经营唱片公司的人所有能做的就是将音乐卖给那些拥有留声机的人,现在,你可以向数十亿拥有手机的人销售音乐,所以,停止抱怨吧,适应这变化。
本文转自环球企业家杂志 编辑张亮 陈伟 文字编辑:张馨 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