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8月22日报道 (编译:蔡妙娴)
这年头,想安安静静做个共享乘车公司可比登天还难。
首先,你要腰揣几十亿美元、号令几百名员工,才能拓展到新城市,才能给自己打个广告,才能吸引到司机。监管机构和立法者不会对你手下留情,竞争对手更不会。全世界财大气粗的对手一早搬上了小板凳,嗑着香瓜子,就等你失败的时候鼓掌相庆。
美国第二大打车公司Lyft正被里里外外的压力挤得无处喘息,他们发现,留给公司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几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近几个月以来,这家旧金山公司先后与通用、苹果、谷歌、亚马逊、Uber、滴滴出行等公司进行了秘密磋商,希望能将公司出售。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说,是有关企业先找上Lyft的。
在众多会谈中,Lyft觉得最有戏的就是通用,后者也是该公司最大的投资人之一。然而,通用并没有同意收购Lyft,Lyft在兜兜转转一圈后,无奈空手而归。
Lyft当前还没有面临倒闭的危机,公司账户上仍有14亿美元的支配资金,上述消息人士称,Lyft将继续独立存在。
话虽如此,到处兜售公司还是体现出,在打车市场混口饭吃太难了。打车公司往往没有自己的车队,完全依赖有车的个体司机,因而,不下血本是不行的。在众多打车公司身上,风投资本家和其他投资人已经投进不下几十亿美元了。
近期以来,打车行业的斗争局势愈发紧张,两大巨头终于停止了高额的补贴战。本月,Uber——也就是那个融资比Lyft不知道多到哪里去的公司——同意将其中国分部出售给中国最大的打车公司滴滴出行。这笔交易终于让Uber从烧钱不下十几亿美元的中国市场解脱出来。
然而,Uber与滴滴的合并也让此前滴滴与Lyft等公司的全球反Uber联盟就此分裂。关于未来是否将继续与滴滴合作,Lyft没有多做说明,但是该公司的发展因此受阻是板上钉钉了。
来自Lyft、谷歌、亚马逊、苹果、通用、滴滴和Uber的发言人对上述私下商谈均表示不置评论。
Lyft成立4年,创始人为Logan Green和John Zimmer,其母公司是当时(2007年)叫做Zimride的长距离共乘公司。Lyft的两位创始人曾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新型社交共乘模式,减少上路车辆,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减轻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提升交通效率。
很快,车辆共乘这一想法席卷了全球。除了Uber,东南亚涌现出了Grab,印度崛起了Ola,BlaBlaCar强势占领欧洲,全球交通基础似乎就此即将颠覆。
推动Lyft此次“卖身”的是Qatalyst Partners的银行家们,这家投资银行由硅谷老牌银行家Frank Quattrone创立。对此消息,Qatalyst拒绝回应。
相关人士透露,Lyft之所以没能找到一位买家,部分原因在于成本。在今年一月获得通用等投资人的投资后,Lyft的估值被提升到了55亿美元,这也让它成为硅谷最卓越的独角兽公司之一。不仅如此,要想让这家公司及其投资人满意,买家可能要溢价收购才行。
除了成本高昂,另一个阻碍潜在买家出手的原因在于,打车行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挑战。知晓该公司相关财务信息的人士表示,Lyft、Uber等公司一般从每笔订单中抽取20%-25%的手续费,而根据Lyft司机年订单总额20亿美元来算,Lyft今年的营收在4亿美元左右。
考虑到市场营销支出,这4亿美元的营收恐怕还要缩水。为了赢取司机的忠诚,Lyft有时会免去手续费;在某些订单中,Lyft还会给司机提供现金鼓励(仅仅是为了让他们乐意上路),这些都是成本。
不断萎缩的经济效益已经让几家打车公司应付不过来了。去年12月,Uber和Lyft的竞争敌手Sidecar倒闭,这也是因为缺乏资金而失败的典例之一。
“对于打车公司来说,他们所面对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挖掘、维持潜在的业务需求,同时还要获取盈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联合主管Susan Shaheen说道。
知情人士透露,Lyft至今也没能盈利,不过他们的手头还是囤积了14亿美元的资金,该公司相信,这笔资金能支撑它们走到盈利点。
Shaheen表示,对于想要更多资源同时扩大规模的打车公司来讲,寻求收购还是合情合理的。
“没有哪家公司能够面面俱到,软件、制造、共乘,总有缺失的一面,”Shaheen说,“收购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