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本文作者为熊猫资本的投资经理王凝洁Nina(微信号:ninawnj)。慢病管理领域创业项目同质化,Nina从表示自己悲观的态度,并从价值创造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以下为文章原文:
前言
移动医疗的风口依然强劲,各方观点在投资圈上空激烈交战。有观点认为,移动医疗领域的主战场“并不是在大医院进行高精尖诊疗,而是基层医院和小病慢病管理。”(刘谦,《从春雨医生一直“黑”到阿里健康,看空移动医疗的人正在错过哪些机会?》)但持续关注移动医疗领域的熊猫资本投资经理Nina有一些深入思考想与创业者分享。
当下的慢病管理领域创业项目同质化严重,这多多少少说明该领域创业进入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如何理解创业项目现存的问题?慢病管理创业又该走向何方?Nina将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谈谈她的想法。
目录
I 国内慢病管理现状
II 同质化严重的慢病管理创业领域
III 慢病管理创业:能创造多大价值?
『依从性』| 患者
『需求』| 医生
『买单动力』| 合作方
IV 慢病管理创业突围点何在?参考国外模式的点评与思考
慢病照护模式
同伴支持管理模式
社区工作管理模式
思考
2015年12月17日,美国慢病管理鼻祖WellDoc宣布完成2200万美元B轮融资。这条消息仿佛给了国内慢病领域的移动医疗创业者信心:鼻祖在前,中国人口基数又这么大,是否意味着中国慢病管理领域的创业公司也有大概率能走向B轮以后?
然而我却对此预想存疑。本文先不分析WellDoc未来能走多远,就谈谈我为何暂且对国内移动医疗慢病管理领域的投资机会持悲观态度。
国内慢病管理现状
慢病管理(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CDM)是指组织慢病专业医生、药师及护理人员,为慢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葛卫红、谢菡《慢病管理现状》2012年
据统计,2005 年,我国由慢性病所致的经济负担为15345 亿元,相当于当年GDP 的8.4%,全国慢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9%。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是我国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医学管理模式。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服务于慢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为辐射社区的慢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一年定期多次随访,为其提供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开展慢病的监测和危险因素的干预,提高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能在慢病防治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现在社区医疗机构资源投入有限,慢病管理网络建设尚不健全,社区医院评估回访工作不规律、数据收集不完整不连续,会延误患者并发症和病情恶化的发现,大部分患者还是趋向去上级医院问诊开药而非社区医院。
同质化严重的慢病管理创业领域
也正是因为目前我国慢病管理的系统、执行并没有做到位,移动医疗风潮兴起时,慢病管理领域冲进来大量创业者,试图改变现状。其中病种主要集中在糖尿病、心血管、肿瘤、肠胃肝肾等垂直领域。
糖尿病是此领域创业者关注的重点病种。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现存糖尿病患者1.14亿,易观智库的《中国移动慢病管理服务市场年度盘点2016》报告指出,慢性病具备长尾效应吸引资本市场关注,糖尿病成资本市场关注重点,2015年糖尿病领域的投融资金额超3亿人民币。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糖尿病领域移动医疗项目超百个,然而大部分app同质化严重。慢病管理app的主要功能集中于血糖、血压等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医患在线问诊+导流线下就医、用药指导和提醒、生活习惯指导、病友社区社交等。而其主要的盈利模式也大同小异,主要收入来源于硬件销售、患者流量变现,流量变现包括广告收入、医药电商、健康险渠道佣金、垂直病种大数据变现等。
慢病管理创业:能创造多大价值?
现行的慢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中,到底能给参与各方创造多大的价值?我们可以从患者、医生与合作方三个维度来理解现有慢病管理创业领域出现的问题。
『依从性』| 患者
对于患者而言,我们常关注的一个词是“依从性”。
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你会发现,刚确诊的病人会比较紧张,他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学习疾病知识、下载各类移动医疗类app主动记录自己的健康数据等,然而慢病由于不致命、治疗周期长、健康管理的效果不明显等特点,患者的“依从性”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久病成医。慢病管理app提供的健康数据记录、医患轻问诊、用药及生活习惯指导、病友社区等功能,已经无法黏住患者。
且不说由于慢病发病原因复杂,大多数app仅以血糖血压等简单指标制定健康管理方案的不科学性,随着患者依从度的降低,不再有动力完整记录数据,此时的app甚至连记事本的价值都无法体现,后面的方案依从也无法谈及,也就无法体现平台给出的健康管理方案的效果了。
『需求』| 医生
对于医生而言,我们常关注的一个词是“需求”。
现行有医患两端的平台除非自营医生团队(或者医生助理角色客服),合作模式下的医生是年轻医生或者社区医院医生。对于医生而言,创业者们常常提到三种需求,一是病患管理需求,二是收入增长需求,三是为了职位晋升的学术需求。
由于慢病患者就诊时绝大部分问题相同,门诊医生一天100多个号可能一半时间以上都在重复同样的医嘱,作为医生管理病患的工具,医生在app上与患者交流、答疑。但在我咨询过的医生中,大部分依旧认为病人来门诊就医会比他们在app答疑效率更高,医生使用app与患者交互习惯难以培养。这类服务必须有付费才能对医生产生经济刺激,这就又回到患者付费意愿问题,慢病患者久病成医,在线付费意愿低,未来也难以为此服务买单。而在学术需求层面,采访医生问有什么app能满足学术要求吗?除了医学生会提到丁香园的文献病历资料,其他答案大多是no。
医生使用某个app,大多是为了地推时的经济刺激,当补贴不能持续,金额也不足以黏住医生活跃使用时,医生端能创造的价值也就有限。
『买单动力』| 合作方
对于合作方而言,我们常关注“买单动力”。
WellDoc的买单方是保险公司,其app产品bluestar是经美国FDA认证的处方app,相对而言主要产品特征与国内市面上的糖尿病app并无不同,主要的差别在于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积累而开发出的辅助临床决策算法,以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患教内容和消息提醒。
在美国,保险公司每年为糖尿病诊疗支付巨额费用,他们期待WellDoc能减少患者看医生的次数,通过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来控制医疗总费用。而我国目前商保覆盖率极低,保险公司即使往后商保覆盖深入,根据上文分析,患者依从度不够、健康管理方案的不科学性(导致国内大多数慢病项目没办法有效控制血糖),让保险公司很难有足够的买单动力。
而常常被提到的另一个买单方——药厂,目前的创业项目也很难为其创造强劲的买单动力。创业者们通常的愿景是平台能沉淀大量用户数据,然后把数据卖给药厂,或者承包患者招募CRO的工作。后者还是流量模型,而前者提到的沉淀数据,不论是患者主动上传还是智能硬件来源的零散碎片的无用数据,药厂都难有意愿去买单。所以现在大多数慢病平台还是以帮药厂推广的广告收入为主。做一个广告平台,真的创造医疗价值了吗?
通过上述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糖尿病管理平台能够创造的价值确实有限。不仅在糖尿病领域,肾病、心脑血管病、肝病领域的慢病管理创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虽然不同病种有各自的特点,不同项目切入点也是不同,但平台的局限性有其共同性。由于慢性病自身特点,对于患者来说依从性不够,对于医生而言需求不被满足,对于合作方而言买单动力也不足,于是平台就如同隔靴搔痒,对参与多方都没有太大实质影响力。
慢病管理创业突围点何在?
参考国外模式的点评与思考
我们回过头参考一下国外慢病管理主要模式。
1.慢病照护模式(Chronic Care Model,CCM)
从国外建立科学体系慢病管理模式来看,最早可溯源1998 年,美国学者Wagner 提出的慢病照护模式。该模式在患者、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政策共同干预的基础上提出了慢病管理的组织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医生、护士、药师等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制定慢病管理计划,帮助患者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提高慢病照护的水平。
CCM模式图
即使过了18年,CCM对慢病管理依然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慢病管理中,需要患者积极、患者管理团队积极,需要科学个性化的管理计划和体系的制定,需要社区、政府资源和支持,需要临床信息系统功能辅助。整个流程是重资产、重运营、重资源型。
目前,CCM 已成功应用于实践,在对糖尿病患者运用CCM 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患者合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有研究结果表明,CCM 不仅可以控制慢病患者疾病的进展,还可以减缓慢性疾病的进展,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慢病管理的主要形式。
2.同伴支持管理模式(Peer Support Programs to Manage Chronic Disease)
该模式以慢病患者组成的小组、团体或俱乐部等为主体,但还是需要通过其他医护人员、医疗体制、信息系统等对这些团体进行辅助,支持他们进行科学高效的慢病管理。
同伴支持管理模式流程图
慢病患者有同伴支持的内生需求,国内外也衍生出各种民间的患者社区形态,移动医疗领域创业,国外有patients like me,国内有贴吧、论坛、社群形式以及移动端社区,例如糖尿病app小番茄等。
然而同伴支持的模式下,仅靠患者一个主体,在专业度、配合度上是不足以完成对慢病的管控的,通常需要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如专业人员指导、社区工作指导、患者面对面交流等,仍然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体系。
3.社区工作管理模式
在慢病管理中,社区工作的主要功能有:
(1)通过病例管理、整合医疗资源、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医疗经历和为患者提供疾病相关信息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支持;
(2)对患者进行自我照护教育并帮助他们学习掌握自我照护技能;
(3)配合专业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医学服务和专业的照护;
(4)成为医疗机构和慢病患者间的桥梁;
(5)通过聆听患者的经历和与患者交谈的方式,对患者提供社会支持。
社区工作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在国内受政策分级诊疗、慢病进社区推行的模式。社区机构对于管理辖区患者不仅有地理的优势,深度执行该模式也有利缓解都市上级医院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社区医疗水平不足,人员流动性较大,患者信任度不够,没有强规章规定慢病首诊只能留在社区。
思考
医疗领域的创业存在先天的专业壁垒,所以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们大部分都有多年的行业背景,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试错摸索的精神,作为投资人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只是在不断地看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想做得大而全的项目,在初期容易陷入看似完美、看似成闭环的商业模式推演,但实质上很难达到预想成果。
有效的慢病管理一定是与政策、社区、医疗资源的支持,科学的方案,患者、医疗干预人员等的积极主动参与和反馈,信息系统的建设等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对于患者,需要在服药、运动、饮食、心理、医疗教育等多维度进行管理,互联网技术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可以在后端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利用智能硬件降低数据采集门槛和缩短数据反馈时间,建立医患在线联系提高沟通效率、信息系统管理健康档案和数据分析处理等,在线上起到更多的是数据收集、督促、教育作用,但是在国内医疗主要靠自费的现状下,慢病管理的盈利可能还是要靠线下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甚至是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和管理,让患者信服服务的疗效,才能产生付费意愿。
如果说创业是创造价值的过程,那么投资就是发现价值的过程。慢病管理不仅对患者,对医疗行业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真正能创造价值的项目,投资人也愿意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