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180%市值超130亿,“宁王”收获一个IPO
高开180%市值超130亿,“宁王”收获一个IPO
携程Q3大“赚”,但还能更“赚”
携程Q3大“赚”,但还能更“赚”
较劲的Q3:乐观者李斌,“史上最强”何小鹏,李想开上法拉利
较劲的Q3:乐观者李斌,“史上最强”何小鹏,李想开上法拉利
捷豹重生改命,LOGO大变样,马斯克:你们还是卖车的吗
捷豹重生改命,LOGO大变样,马斯克:你们还是卖车的吗
立即打开APP
Bamboo
私信
22

Twitter:一个巨头的衰落

2015-11-10
实际上,自从2年前 Twitter上市后,投资商对它的前景就不那么乐观了。

猎云网11月10日报道 (编译:流云)

编者注:Twitter近来表现可谓惨淡,不仅财务亏损连新增用户也寥寥无几。本文作者Robinson Meyer从现代人们沟通方式的改变,以及Twitter在其中当担任角色的角度,对Twitter的没落进行了新颖的解读。

周二,Twitter公司发布了新一季度惨淡的财务报表。尽管比投资者预料得要好一些,但税后仍然亏损1.32亿美元。可以料想,第四季度的营收也将低空飘过。然而最糟糕的是,今年它的同名产品在美国未能新增任何活跃用户。

Twitter的股价在这一消息公布后暴跌了至少10个百分点。

实际上,自从2年前 Twitter上市后,投资商对它的前景就不那么乐观了。毕竟只有一小部分用户会密切关注它的运营情况(家家上市公司皆是如此)。在我看来,有一种流传的说法比较合理,即除了避免破产,Twitter的财务成功与其社会效用并没有多大关系。很可能仅有3.2亿用户对朋友每天140字的更新感兴趣。当然,如果你也成立了一家网站,每月达到4%的全球人口浏览量,那么抬头挺胸,你真的很棒。

目前有两个“Twitter”存在,一个是位于旧金山的企业,另一个则是社交网络产品,它们并不是完全分离的。甚至可以说,不管Twitter公司有何创新,后者似乎总是如影随形。最近,我常常在想,这家企业是否名存实亡?假如网络发展成为公司壮大的最大障碍时,该怎么办呢?

谈论Twitter是件蛮有挑战的事。曾经,我和同事Adrienne LaFrance试图指出2014年4月问世的Twitter与更早2年前初始版本的区别。然而1年半过去了,一无所获。不过我觉得我们意识到了社交网络正迈入尴尬的中年期,或许Instagram是唯一一个人们尚未玩腻的社交网络产品。

但我还是想就这个3亿多人都较为关心的问题谈谈个人见解。我极为赞成加拿大学者Bonnie Stewart提出的有关Twitter之变的观点,它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Twitter公司难以挖掘新用户,尤其是在美国。同时,我也觉得这能帮助大家理解Instagram(包括Vine和Pinterest之流)比Twitter有趣多了的缘由。

为了能更好地透析Stewart的观点,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教授Walter J. Ong在20世纪发表的文章。

一提起Walter Ong,大家总会想到那一串头衔。Ong是美国路易斯大学的一位英文教授兼历史宗教学家,曾在现代语言协会担任了一年的主席,也是Marshall McLuhan的得意门生。从23岁起,直到91岁(即2013年)去世,他都时刻准备着当一名牧师。

Ong把学术重点聚焦在人类社会从口头表达到书面交流的转变:从单纯地面对面交谈与分享演变成写信、发信息和浏览平面媒体。他将这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了归类。具体来说,口头表达仅是把词汇视为声音和动作,注重记忆和重复性,并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在书面文化中,词汇是可视的,因而语言可以变得更加抽象,从记忆中提取的修饰语也会更加合理,比如“深深的大海”(荷马曾用词。把大师的著作概括成这样,确实有点惭愧)。

当然,结合现代发展,Ong也提出了改进,把通过诸如收音机和电视之类高科技产品(不需要用到文字)进行沟通的方式称为“二度口语”。在他看来,“二度口语”是20世纪最重大的传媒现象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高调上位,“二度口语”的说法似乎有些不恰当了。我们一般不上网聊天,而是打字发信息。要知道,口头交流的重大特质之一便是即时性,说话不停顿。但如今在线聊天也是即时性的。正如Ong晚年在一次采访中所说:在网上,将口语文本化用以交流,和常规的口语交谈一样已经载入史册了。总而言之,我们在网上用文字交流(不管是Twitter、Slack还是gchat)就跟大家正在面对面交谈相差无几。

你会如何描述这种新奇的综合体,是有着与口语一样即时特性的文字文化吗?而 Ong显然另有高见,提出了“二度文本”这一新概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混合文本”。Twitter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尽管有学者指出,“Twitter仿照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模式”,但不可否认,它能让用户在不同的时间看到相同的言论,这正是文字的不朽特质。每条推文看似随意,就像口头聊天一样轻松自在,但它仍然带有文字的清晰性、独立性、条理性以及永久性等特征。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Bonnie Stewart。她专门研究Twitter,我觉得她的成果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我第一次阅读Bonnie Stewart的文章是在2014年9月,而在今年4月,她又有所补充,透彻地分析了Twitter的振兴政策。

接下来我会摘录一些9月份刚发布的内容并附上注释。以前,Twitter依赖用户的参与,而这种模式需要他们同步产出和消费,即边阅读边撰写,也就是说,“观众和发帖者的角色是相互转换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玩Twitter,该模式的压力与日俱增:

“这种很大程度需要用户参与的媒介总是让人有些忧虑。随着越来越多的亚文化被塞到 Twitter 这样置身于光天化日下的主流平台上,它也就逐渐开始衰落了。每个人手中都擎着他人的头,一切都越来越沉重,达摩克利斯之剑正等待着那个即将遭遇重击的诱饵。”

口语习惯和书面习惯之间的平衡再一次被强调。她写道:“Twitter的衰败与那些用户参与式的媒介的衰败如出一辙,这已经成为充满竞争的一个领域。而口头化的文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也逐渐逼近甚至超越传统纸媒。”

换句话说,在 Twitter 上人们讨论的是那些短暂而逗趣的话题。他们的言论会被局外人看作是明确的政治立场声明。因为政治话题总是很有哗众取宠的效果,所以人们站队站得乐此不疲。

而研究数字空间的人类学家纷纷表示,当下在线沟通的主要问题是“语境崩塌”。这就要考虑口头表达和文字交流的差别了。当你与人面对面交流时,你可以通过对方的反应来感知自己说的东西是否得当。但当你用写(包括制作视频和播客)的方式时,你传达的信息可以流向地球上的任意角落,被每个人阅读,一瞬间你就有了许多原本你一辈子也不会打交道的读者。

我觉得Stewart认识到了新层面。这其实并不是语境崩塌。崩塌的不是那些听众和期待,而是对基于口语和印刷媒体的期待。这是繁荣发展的互联网所带来的口头化文字的结果,是一种交融。

当然,我钟爱Stewart 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因为她找到了这个机制,还因为她指出这种交融是塑造今天互联网的一股力量,而非单纯地指责。正如她写的:

“不管Twitter是否要完蛋,它都是目前发表尖锐时事最好的平台,比如其#Ferguson protests to media visibility 标签下的那些内容(相比而言,Facebook 那些算法过滤器使得自身愈显拙劣)。据我的调查来看,Twitter 是个很好的发声渠道。”

“同时,它也允许每个普通人就任何事物大发评论,边缘人群也能在这里找到归属,像妇女或者有色人种这样的弱势群体可以在这里说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而现实生活中解决无门的不公平事件如果能在 Twitter 上激起波澜,结果就会有所不同。”

Stewart 把边缘群体利用 Twitter 发声这种现象称为“终极Twitter”。(这比Jon Ronson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同一概念“Twitter打脸”要合适得多。)它帮助了民权运动和新法西斯那帮人。然后,在媒体的大肆宣扬中,人们看到Twitter的积极行动,对比其他网站的独善其身,其效果更为显著了。

那么还有其他东西在 Twitter 上融合吗?当然有。公开和私人的界限变得模糊,专业和业余也同样如此,我甚至觉得主观性和客观性也被混在一起了。但 Twitter 终究只是个在线空间,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的张力之中赢取生存动力,而到了其中年期,两者的跨度更加明显,看起来就像一种崩塌。

不过,这种张力也解释了那些更视觉化的媒介为什么比文本媒介更生动有趣。Vine、Pinterest和Instagram 不依赖文字,也就没有文字层面那些复杂的东西,有图像就行。后者本身就已经够直接够形象了,很难再做什么融合,也就是说,视觉化的对话更原汁原味。

当我给 Stewart 发邮件谈了这些观点后,她表示自己也不能确定。

她说道:“我觉得平台的文化基准建设还不够,尤其是用途与监管方面。当然,我也不确定 Twitter 的不稳定性和它与书面文字的紧密程度有多少关系。”

她继续道:“我觉得需要加强可视化。Twitter制造(不仅仅是散布)的话题受媒体监督,但还是能让毫无交集的人们聚在一起,讨论并抒发个人感想,虽然这些话题始终很有限很分散,没能好好串联起来,就好像一年前烈日炎炎下的火药桶。”

目前,这就是Twitter。在这个空间里,上下文可以牛头不对马嘴,所有的思想似乎都可以放大,或者用一篇 Buzzfeed 的文章替代。而我也习惯了这种模式,并在 Twitter 上谨慎发言,因为世界好像并不需要我对自己并不是很了解的东西插话。这样说来,Twitter 的承载力确实让它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这种包容性也令其在整个行业以及媒体界颇受质疑。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插入一段消息用以佐证:去年,群众对 Twitter 的吐槽“我不想知道别人午饭都吃了什么”开始慢慢转变为“我不想让每个人都看见我说了什么”,群众意识到这点了,这其实也正是 Twitter公司的问题所在。像 Moments 这样的新产品(把文字、图片、和视频合为一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

说实话,我也不确定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但我很好奇 Twitter 是否打算减少一点大杂烩的感觉,多加一点私密性。比如说可以把权限设为公开和朋友可见两种,把内容分为“口语化”和“书面化”两种。Twitter 虽说可以长时间锁账号,但页面依然是公开的。这样一来,推文可以设置浏览权限的功能想必能满足众多用户的需求,设立私密账户的新用户或许也能减少将推文公之于众的不安。

也可能Twitter做什么都是徒劳。毕竟任何事物都不能保证永远繁荣,所有的公司和社群到最后都逃不了分崩离析的命运。有些企业在重重危机中垂死挣扎多年,免不了筋疲力竭,伤痕累累;个别靠惯性幸存下来,那也是天可怜见,而非重现生机。

Source: Theatlantic

猎云网APP阅读全文

体验更加

猎云网

微信扫码关注猎云网

  1. 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 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lieyunjingxuan )字样;
  3. 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 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猜你喜欢
长按图片可以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