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180%市值超130亿,“宁王”收获一个IPO
高开180%市值超130亿,“宁王”收获一个IPO
携程Q3大“赚”,但还能更“赚”
携程Q3大“赚”,但还能更“赚”
较劲的Q3:乐观者李斌,“史上最强”何小鹏,李想开上法拉利
较劲的Q3:乐观者李斌,“史上最强”何小鹏,李想开上法拉利
捷豹重生改命,LOGO大变样,马斯克:你们还是卖车的吗
捷豹重生改命,LOGO大变样,马斯克:你们还是卖车的吗
立即打开APP
Bamboo
私信
12

值得每家创企学习:Product Hunt的市场策略有何出色之处?

2015-11-08
为Product Hunt做个总结:实力强大的产品,手法巧妙的营销。

猎云网11月8日报道 (编译:冬冬)

Product Hunt的筹备阶段非常值得借鉴。对于那些尚不熟悉Product Hunt发家史的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的成长之路:

2013年三月,Hoover撰写了一篇文章,因为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而广受好评。在这篇文章中,他重点研究了诸如Sunrise 和 AngelList之类成功的初创公司,它们都在早期开发轻量级产品,以邮件订阅方式推送给用户。等时机进一步成熟之后,再将其发展得更加成熟。

2013年11月初,Hoover 利用 Linkydink开展协作式的电子邮件推送服务,每天推出一些新颖脱俗的科技产品。一开始,他将邮件推送给身边的投资人和产品经理,并附上Quibb和 Twitter上注册页面的链接。注册的人络绎不绝,短短几天注册用户就超过了170人。更重要的是,订阅用户中绝大多数每天都打开Hoover的电子邮件,认真查看其中的内容。

2013年感恩节,面对增长如此快速的邮件订阅服务,Hoover决定将其进一步打造成网页应用。他找了一些朋友来帮忙,其中包括Nathan Bashaw——一个拥有前端设计以及开发经验的技术人才。在几天的时间内,他们完成了第一版的Product Hunt,它的样子如下:

1

你会发现第一版的Product Hunt的设计上有很多知名线上社群网站的影子,比如Reddit、Hacker News、Digg以及Quora。这种雷同绝非巧合。接下来我会解释为什么这种模仿其实是非常英明的策略。

为什么说Product Hunt的预发布做得很棒?

Ryan Hoover采用了几乎每一个初创公司创始人都深知大有裨益的策略:他在没有设计任何的页面,也没有写下一行代码的前提下,已经为自己的产品打造了受众群、开拓了市场。让我们来看看他方法精明的秘诀是什么:

首先建立稳固的人际圈和扎实的受众基础。Hoover曾经担任过初创公司的产品经理,他本人也是魅力十足,让人艳羡的是他还会写代码,传说中的人生大赢家。在他相信Product Hunt会成势之前,他利用上述这些核心资产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人际圈,圈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产品开发人员和科技投资人,他们十分欣赏Hoover的才智。

实践自己内心的最佳想法。Hoover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论证通过邮件探路的初创公司潜力无穷,写完之后他决定自己动手实践。如果你通过电子订阅服务培养起一批忠实的受众,为什么不自己尝试呢?何必为他人做嫁衣。

在敲下代码前再次确认自己的心声。当Hoover产生建立以邮件为先导的初创公司Product Hunt的想法之前,他找到了稳固的立足点,他组建了产品研发和投资者的社群。他深知他的新想法一旦付诸实践,或许能干一番大事业。他唯一要付出的就是时间和精力。由于他热爱新产品,自己在Playhaven的工作步伐也放慢下来,所以时间和精力对他来说不是问题。

从热情的早期用户那里获得宝贵的反馈意见。当Product Hunt最初开始扩张的时候,Hoover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时刻保持着求知欲,深入他建立的用户群体中。他不断地从早期订阅用户那里获取意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

进入市场快准狠。当邮件订阅服务累积了300名订阅者,Hoover相信是时候开发Product Hunt了。只是一个感恩节的时间,他和它的朋友Nathan Bashaw就开始设计开发Product Hunt的第一个版本。

从其他产品那里借鉴交互界面的设计理念。正如你刚刚看到的那张截图,其他网站都充当了Product Hunt主页设计的灵感来源。一般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往往会在产品一经推出的时候,就尝试某些激进、高风险的交互界面,而Hoover和Bashaw不走寻常路,他们认真分析了其他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在交互页面上的优点,然后从学以致用,完善自己的设计。

初尝甜头:亲手建立新产品的用户群体

推出Product Hunt第一版之后,Ryan为大家建立了一个发现并讨论新颖产品的全新平台。即便Ryan还没有开始写代码,凭借投资者和研发人员本身对新奇事物的浓厚兴趣,他亲手建立的这个用户社群自然而然跟随他一起使用新的应用。

当他不确信时机是否拿捏准确的时候,他找来在Pando认识的老朋友帮忙。Ryan曾经在这个网站上写过很多好评如潮的文章。(注意:科技圈公共关系的好坏,20%取决于你的创业故事精彩与否,80%则取决于你是否与优秀的报道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依靠早期用户的鼎力支持,Hoover开始壮大Product Hunt的社群。一如往常,他循着章法、小心谨慎。他并没有向乌合之众敞开大门,而是热烈欢迎真正关心产品、发表评论的有心人。

乍一看,这种逐个挑选、抬高门槛的做法似乎太过精英主义,其实利弊参半。正是当初Ryan坚持保证用户的素质水平,不轻易降低标准,才为Product Hunt保留了一方净土,为用户提供了沟通的良好氛围。

正如Product Hunt早期的投资人Jon Borthwick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重点是真实性。“Product Hunt将围绕初创公司的讨论带回到客观真实性层面上,这在媒体平台上是根本看不到的。这也让我想到了早期的科技博客:你能够精确借此把握一个企业家的思路和精神。”

声名显赫的创始人和埋头苦干的项目开发者(这两类人在Product Hunt上统称为“Makers”)都进入网站分享和讨论他们的最新产品。长此以往,几乎这个平台的每一个项目都被透彻深入地分析讨论,到最后投资人和编辑也加入进来,相当乐融融。

Product Hunt成功发布后,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很多Makers,他们时不时上线发布、讨论他们的新产品。同时,“每日最佳产品”的荣誉宝座和早期投资人、开发人的社交欲就像两块磁铁,不断吸引着用户关注Product Hunt。

一种良性循环逐渐形成,Product Hunting蓄势待发。

向扩张迈开缓慢、稳重、谨慎的步伐

3

Product Hunt开始吸睛,包括精明的投资人John Borthwick 和 Andreessen-Horowitz也开始注意这家网站,它的A轮融资金额高达610万美元。

然而真正棘手的问题来了:如何在开放注册,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的同时,不降低整个平台的水准质量?

在吸纳新成员的同时留住老客听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成功。一着不慎,就可能使得原来培养出来的好气氛破坏殆尽,由消极、狭隘、扭曲的思想氛围取而代之。

事若不济,还可能削弱Product Hunt的影响力。

出错容易,做对难。Hoover和他的团队运用了一些出彩的策略:

轻启注册的大门。有了公司逐个挑选用户的先例,Product Hunt 开始用邀请码的方式来扩大用户。绝大部分老用户都得到了三个邀请码,少数人能有 6 个邀请码。不论是哪种情况,追求用户质量而不是数量的方式营造了网站良好积极的氛围。

集思广益。每一次 Product Hunt 计划重新设计,团队都会首先向线上社群征求意见。有些时候,他们会在一边开发的过程中,一边放出设计的预览图给大家看,但这是少数情况。更加常见的做法是,通过用户主动申请体验新的设计版本,然后筛选体验用户,在这些人中获取反馈意见。不可否认,这种集思广益,尤其是公开产品的雏型,在科技领域中是一招险棋。但是如果你闭门造车,不倾听用户呼声的话,那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找到最佳立足点。打从Product Hunt推出最新科技产品起,它就稳扎稳打、层层推进。具体来说,该团队已经在视频游戏、书、还有播客等领域培养起来线上社群。他们的这种定位不是随心所欲的大笔一挥,而是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商榷。就像Hoover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我们当然可以围绕时尚来打造社群,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确会这么做,但不是现在。时尚就目前而言会严重偏离我们的方向,也不是最初用户群体真正关心的。而游戏相比较而言更能符合用户诉求。

一如建房选择最坚固的材料奠基,培育一个用户群体的时候,也要保证最具热情的用户最先进场,如果你想在线上培育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群,前期没有足够的互动,也没有优质的内容的话,那么就相当于搭建空中楼阁。这是Hoover和他的团队绝不容许发生的。比如Product Hunt播客群体建立之初采用的策略就相当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Hoover 曾经告诉我,就在播客推出之前的几个星期中,整个团队会特别留意那些经常发布内容、获赞以及得到留言的用户。他们把这些人邀请到播客的前期筹备中。这就保证了他们在面向公众打开大门之前,其实整个运营已经初具模型、慢慢步入正轨。建立一个新的用户群体常常会漏洞百出,但是如果利用原有的群体,吸纳新的用户的话就另当别论了。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岂不乐哉?

到目前为止听起来,一切似乎都很完美,这时你肯定想知道Product Hunt是不是在整个过程中都十全十美呢?

你猜对了。下面是两件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尽管从前期筹备、正式推出、扩展计划这一路走来,Product Hunt做得已经相当成功,但在建立新群体时期的两件事情表明它还有进步的空间。

新的板块应该有更加深思熟虑的交互设计。我喜欢书,但是我不确定是否需要“每天最棒的新书推荐”这个信息,相信绝大部分人也会持有同样的看法。换句话说,与其笼统地给出新书推荐,还不如指定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开办公司必读书籍”。虽然Product Hunt开设的藏书板块看似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并没有自然地融入到读书用户群体中。那么这个团队究竟一开始应该怎么做才能扭转局势呢?

其实 Product Hunt 完全可以向其他优秀的网站学习,书籍方面可以参考 Goodreads,取长补短。同理还有游戏,甚至是播客板块,也可以取他人之精华。值得庆幸的是,Hoover 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关于未来 Product Hunt 做出的相应调整,我们拭目以待。

每一次新产品和功能发布的时候,进行更加系统,涉及面更广的公关营销。Product Hunt已经渗透了很多大众的科技公关公司,比如TechCrunch、Re:Code等等。因此,在这种饱和的宣传之下再加渲染,收效甚微(即便不是全然无用)。以播客社群平台发布为例,它本应该在更细化的媒体、论坛上进行宣传,让更多播客的制作人和消费者都能知晓它。

不过在整个进程中,这些都只是鸡毛蒜皮之事。Product Hunt学习和迭代速度很快,我相信现在这些界面问题今后都不会是问题。至于公关,Hoover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在其他播客的节目上露脸宣传,用这种方式自然巧妙地向受众发出了新版块的邀请函。

最后为Product Hunt做个总结:实力强大的产品,手法巧妙的营销。

在真正的产品成型之前,Ryan就已经培育出来了一个非常忠诚、充满热情的线上社群;正式建立社群的时候,他借用自己在圈子内非常好的公共关系,获得优质的早期用户;等到了社群不断壮大的阶段,整个团队并没有因此降低门槛,反而是保质保量。一路走来,Product Hunt进军市场的战略精明、值得借鉴。

每一个创业者、创始人、营销人员都应该向 Product Hunt 身上学习。至少我收获颇丰。

Source:threadling

猎云网APP阅读全文

体验更加

猎云网

微信扫码关注猎云网

  1. 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 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lieyunjingxuan )字样;
  3. 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 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猜你喜欢
长按图片可以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