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猎云网读者投稿
【导读】虎嗅之前发过一篇文章《百度的对手是微信,微信的对手是Google Glass》。读后深不以为然:百度和微信的对手,都只是自己;Google Glass比二者都更成功,但也远未到达目标。如果说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构建完整的移动生态系统是一个美好的猜想,Google Glass只是离猜想更近了一步。
成功的移动生态系统应尽可能贴近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联”,将所有的点连接成面,从此信息孤岛不再孤,而是通过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实现信息的畅通。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移动通信的发达,点与网路的连接更紧密,但是信息互联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
成功的移动互联网系统中,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平台的一端是用户,是最大的资源需求方;另一端是开发者,是资源的提供方。同时拥有用户和资源的平台,方能够在其上构建成功的商业体系,从而真正建立起一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
从PC向手机端转换、逐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与资源的对接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形式——Native App形式。在Native App 模式下,用户通过一个个App来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获得服务。虽然Native App 仍处于开发和使用热潮中,但Native App必将无法长期流行,原因如下:
(1)开发者角度看,万千App中,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永远是少数。在随便哪个App 分发平台无限下拉,看看有多少僵尸App 便知。从开发到推广到维护,所有的环节都需要开发者付出极大的成本,最终不成功,也无法成仁,对于开发者来说,很不划算。而重回类似于PC端时期的Web App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开发运营成本,更可以借助平台力量获得流量,唯此开发者方能走出分发困境。
(2)用户层面看,小小的手机界面,用户愿意安装多少个App?从页面的整洁度、低频服务的整合层面看,安装无数个Native App,显然不能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虎嗅上也曾经有文《一个“无app主义者”的意外生还》,可以说,这篇文的作者极具前瞻性,预测了未来两年内大多数用户即将面临的困惑。
以上两点,其实都可以总结为一点:Native App各自作为信息孤岛,彼此信息不通畅,违背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因而其兴起只能是昙花一现。
微信有用户,缺资源
作为目前“看上去最美”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微信具有其他种子选手不具备的优势:4亿基本时刻在线的用户。因此,对于微信这个平台来说,用户的一端已经建成;而资源的一端,目前看来,微信其实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出口。从公众平台的推出再到最近的政策调整;从即将增加的并不新鲜的“扫一扫”系列功能,这些其实都是微信的尝试,希望通过更充分地调用移动属性、整合不同资源,实现资源端的建设。微信目前在用排除法做题,能不能做对,除了看战略部署,也还是要凭借运气。
稳定的用户群降低了微信各种尝试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微信还有机会安心从容地向前走。能走多长一段?就要看对手和自己能够打出来的时间差了。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在快速更迭,机遇转瞬即逝。微信能够有的尝试机会,也并不多了。
百度有潜在资源,需增强用户黏性
如果说,有哪一个App能够建成一个大的App库,整合所有Native App的功能,一个平台,实现多种服务,百度反倒更有戏。应用内搜索功能实现后,关于“百度第二春”的讨论一直持续。而应用内搜索,解决的正是不同Native App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检索“孤岛”内的资源,将其服务更高效地提供给用户,一方面更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开发者带来更多流量。具备了应用内搜索的能力,百度就有了将各Native App联结起来的机会,在资源的这一端,百度具有了先机。
当然,百度也面临了一个未解的问题,就是各App是否愿意开放api,与百度进行对接,从而实现双赢?对于被高频调起、无需考虑流量问题的Native App来说,这并不是最急需的选择;而对于更大多数的低频App来说,借助平台的力量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产品,何乐而不为。此外,百度第一季度财报公布的移动搜索DAU过亿的数据,对于开发者们来说也极具诱惑力。
百度接下来在资源端需要拉拢更多开发者,使其开放接口,提供数据,实现互动;在用户端,也同样需要提升用户黏性。最近手机百度进行了一些提升用户交互体验的小流量测试,测试包括明星搜索和视频搜索,目测效果还可以。看来百度自己也意识到必须要革命,须创新。
狭路相逢快者胜
反观Google Glass, 一端有Google 本身强大的资源和数据;另一方,是翘首以盼的用户。而其交互上的创新和提升、对移动属性的充分调用,使其前景一片光明。但是,Google Glass的推广仍然需要时间,其效果仍待市场检验。从这个层面看,其实所有的移动端产品目前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尝试,穷尽手段地推广,却还需要更快些与时间赛跑。快速迭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狭路相逢,唯快者胜矣,拭目以待。